第三部分:印度哲学——从多元到不二
![]()
一, 梵:超越属性的绝对实在
"梵"是印度哲学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在吠檀多哲学中。
梵被描述为"萨特-奇特-阿南达"(存在-意识-喜悦),但这些不是梵的属性,而是梵的本质。
梵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既非有也非无,既非一也非多,既非静也非动。
这个概念与现代物理学和数学中的一些深层结构有呼应:
量子场的真空态:
量子场论中的真空不是虚无,而是所有量子场的基态。它没有粒子,但包含所有粒子的潜能。
通过激发,可以从真空中创造出任何粒子。
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与梵作为一切现象的源泉有相似之处。
数学的绝对无穷:
康托尔的超限数理论引入了不同层级的无穷。
最大的无穷——绝对无穷——超越了所有的数学描述。
康托尔本人认为绝对无穷对应于上帝,但从哲学角度,它更像是梵——超越所有范畴的终极实在。
全息原理:
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全息原理提出,三维空间中的所有信息可以编码在二维边界上。
更激进的想法是,整个宇宙的信息可能编码在普朗克尺度的"全息屏"上。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现象世界(三维)就是更深层实在(二维信息)的投影,这与梵和现象世界的关系有某种相似性。
![]()
二, 摩耶:不实亦非无
"摩耶"常被翻译为"幻",但这容易引起误解。
摩耶不是说世界不存在,而是说我们体验的世界不是终极实在。
就像电影屏幕上的影像,它确实存在,也能引起真实的情感反应,但它不是独立的实在。
现代物理学和信息理论为理解摩耶提供了新的视角:
模拟假说:哲学家博斯特罗姆提出的模拟假说认为,我们可能生活在高级文明的计算机模拟中。
如果计算能力足够强大,模拟可以达到任意的精细度。
被模拟的存在者无法区分模拟与"真实"。
这不正是摩耶的现代版本吗?
数字物理学:
惠勒的"it from bit"思想提出,物理实在可能基于信息。
塞斯·劳埃德计算出,宇宙从大爆炸以来可能进行了10^120次基本运算。如果宇宙真的是一台巨大的量子计算机,那么物质只是信息的表现形式,这与摩耶的概念高度一致。
虚拟现实的哲学:
随着VR技术的发展,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与现实无法区分的虚拟世界,那么"真实"的定义是什么?
也许摩耶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要执着于表象的真实性,而要寻找背后的本质。
![]()
三,梵我合一:意识的终极本质
"汝即彼"——你就是那终极实在。
这不是诗意的比喻,而是可以通过冥想实证的真理。
个体意识与宇宙意识本质上是一体的。
这个观点在意识研究中引起了深入的思考:
意识的难问题:
哲学家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为什么会有主观体验?——至今没有答案。
物理过程如何产生"感觉是什么样的"?
也许问题的前提就是错的。
如果意识不是被产生的,而是基础的,那么难问题就消失了。
泛心论的复兴:
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开始认真对待泛心论——意识是基本的,不是涌现的。
物理学家泰格马克提出,意识可能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就像固体、液体、气体一样。
如果意识确实是基础的,那么梵我合一就不是神秘主义,而是对实在本质的描述。
整合信息理论:
神经科学家托诺尼提出的整合信息理论(IIT)试图量化意识。
根据IIT,任何具有整合信息(Φ)的系统都有某种程度的意识。
这暗示意识可能是普遍的,只是程度不同。人类的高度意识可能只是宇宙意识的高度聚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