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龙的最后时光争议
地球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集群灭绝事件,是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K–Pg)灭绝事件。当时快速的环境破坏导致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便是非鸟类恐龙,同时陆地生态系统也发生了深刻的重组。
研究表明,这场大灭绝与一颗在白垩纪末期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在时间上完全吻合。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恐龙的数量和多样性是否早在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衰落了。或者说,科学家想要知道恐龙究竟是在白垩纪末期突然灭绝的还是逐渐灭绝的。
如今,一项新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重新测定了已有化石的年代,发现它们实际上来自撞击前的最后几十万年。研究结果显示:当时的恐龙并非日薄西山,而是仍然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至少在撞击区域附近,生态系统并未出现衰退迹象。
地狱溪组的有限证据
目前,唯一采样充分、年代界定准确、跨越K-Pg边界的陆地动物化石记录,几乎都来自北美北部大平原地区。那里的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及其等同地层的记录显示:非鸟类恐龙的灭绝似乎非常突然,而哺乳动物群落在短短几万年迅速建立起来。
但是,地狱溪组反映的究竟是局部现象、区域特征、还是具有全球代表性,仍然不确定。要想解开这个谜团,科学家必须从更多地区寻找恐龙灭绝前夕的化石证据。
新墨西哥州的关键记录
在新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发现,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岩层,悄然保留了地球历史上的这篇隐秘篇章。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就出土了大量恐龙化石,且其生态样貌都有别于地狱溪组。但过去科学家们认为,它所追溯到的垫带距大灭绝仍有近百万年之久。
随着对圣胡安盆地柯克兰组(Kirtland Formation)中的纳秀毕吐(Naashoibito)地层进行最新的年代测定,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地层的化石距今约6640万年至6600万年,正处于白垩纪与古近纪交界的末日时刻。
换言之,这一生态系统实则与地狱溪组实属于同一时期,均可追溯到恐龙灭绝前最后几十万年的关键窗口。
分区而繁荣
这批来自纳秀毕吐地层的化石,揭示了一个与过去认知截然不同的故事:北美的恐龙群落并没有趋于单一和衰弱,反而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并依旧蓬勃兴盛。
生态学分析显示,在白垩纪末期,北美恐龙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化:北部与南部分别形成独立的“生物省”,代表着差异鲜明的生态系统。而这些分区的形成,并非因山脉或河流阻隔,而是由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所驱动。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认为,与其说生态系统被少数优势物种所垄断,不如说恐龙在新墨西哥地区直到白垩纪末仍然繁盛兴旺。
这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的,在撞机事件发生之前,恐龙多样性早已下滑、从而更易灭绝的观点。
撞击后的生命接力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虽然那场小行星撞击瞬间终结了恐龙时代,但恐龙留下的生态系统格局,为随后出现的生命演化奠定了基础。在恐龙灭绝后的短短30万年里,哺乳动物迅速崛起并多样化,不断拓展饮食、体型与生态角色。
恐龙时代形成的温度驱动生态格局在灭绝后依旧延续至古新世,展示了气候在灾难后引导生命重建的关键作用。即使在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仍保留着明显的南北生物分区,各地区的物种差异依然鲜明。相比之下,其他大灭绝事件后,生物群落更多趋于同质化。
对今日的意义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不仅让我们窥见过去,也提醒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既充满韧性,也极其脆弱。
随着恐龙最后时期时间线的清晰呈现,这项研究揭示的不是缓慢陨落、不是寿终正寝,而是一段被宇宙偶然事件突然打断的——繁盛至终章的传奇故事。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w3282
https://arstechnica.com/science/2025/10/dinosaurs-may-have-flourished-right-up-to-when-the-asteroid-hit/
https://news.web.baylor.edu/news/story/2025/dinosaurs-new-mexico-thrived-until-very-end-study-shows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ELG21 / Pixab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