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略 全民行动
——追星徐光宪院士包头之行随笔之十
2025年10月28日
叶建华
曾几何时,稀土这个名字还沉睡在元素周期表的角落里,如同一位隐士,不为世人所熟知。而今,它已然跃上大国博弈的棋盘,成为关税大战中的“王炸”,化身为守护民族复兴的“护国重器”。这沉默的土石,承载的已不仅是地质的年轮,更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战略底气。
![]()
踏入包头,这片因稀土而炽热的土地,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友人的讲述,为这趟行程平添了几分惊心动魄的色彩:国外敌对势力的触角,曾悄然伸向白云鄂博矿区的电线杆,试图以摄像与窃听窥探这片土地的珍宝。是我国安全部门的雷霆之手,及时斩断了这暗处的觊觎。闻此,我不禁凛然,亦为之深深鼓掌。先前对于此行诸多“受限”的不解,此刻方恍然——这并非繁琐的规章,而是守护国脉的必要铠甲。
![]()
10月20日下午的包头稀土博物馆之行,便是这“守护”的初步体验。馆内“禁止拍照”的告知,让我这惯于用镜头记录的人一时愕然。徐光宪院士的专柜近在咫尺,那些珍贵的影像与场景,正是我报告文学渴求的素材,却只能隔着屏障用眼睛扫描。我希望得到其中的照片与资料,据主管部门称介绍信不好使,需要红头文件公函,幸得包钢创新研究院陈秀昆副院长鼎力相助,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秘书处胡宏副秘书长及时发来一纸红头文件公函,几经交涉,终如钥匙般,为我开启了那数帧承载历史瞬间的照片和文字。其过程之周折,非同寻常,因此也珍贵非凡。
![]()
据闻,自稀土成为焦点,奔赴白云鄂博矿区与北方稀土冶炼分厂的媒体访客便络绎不绝,然能获准踏入者寥寥。我此行得以深入,除了正当由头与正规公函,更倚仗肖军、陈秀昆、赵利平诸君深厚的人脉关系。进入矿区,是由白云鄂博区常务副区长亲陪,引导车的小红旗在前,我们方得伫立主矿观景台。脚下,是巨大的矿坑,沉默如谜。讲解员轻声提醒:“矿坑严禁拍照。”那肃穆的语气,令人顿感脚下每一寸泥土的分量。经特许,我们在观景台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背景是那片牵动世界的辽阔。
![]()
北方稀土冶炼分厂,是徐光宪院士那石破天惊的串级萃取理论实现工业化的圣地,是我此行必赴的朝觐之地。即便是北方稀土冶炼分厂的老职工老领导,重返该地亦非易事。从白云鄂博矿区返程途中,包头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肖军的手机几乎未停歇,经多方协调,直至下班时分,方尘埃落定。我们换乘分厂内部车辆,签署安全和保密协议,这才踏入了当年的包钢稀土三厂四车间。时光在这里留下了痕迹,旧厂房或已拆除,或已改易,但当我双脚踏上这方今日能“扼住世界霸主咽喉”的宝地,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电机运转的轰鸣,是烧杯轻撞的清脆,是徐光宪院士与团队在此倾注的智慧与汗水的余音。我们在斑驳的墙垣旁合影,试图让影像留住这穿越时空的感应。
我深感知幸,在众多友人的臂助下,得以走进许多同行难以涉足的禁地,窥见幕后的真实。这让我想起撰写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化工泰斗侯德榜》时,同样是在友人帮助下,采访关键人物,得以进入大化集团和天津市档案馆,获取尘封的侯德榜大化行程记录、访日日记与来自美国的信函复印底稿,使作品充满了“新料”。
![]()
此次包头之行,亦复如是。包头的作家朋友,或因对稀土过于“敏感”,或知晓稀土幕后故事太沉太重,故而少有涉笔。一位曾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友人笑言:“叶老师看来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写稀土的报告文学!”我答:“我生性喜好挑战,别人不敢写,我为何不敢?”这番“胆气”,倒得了包头市作协主席车夫和包钢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贾海雁的勉励与支持。
![]()
思绪回归本文主旨。我在包头,亲眼见证了国家稀土战略如何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北国重镇悄然渗透,精密运转。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央号令既出,各级闻风而动,高效执行。这便是我们独有的举国体制,是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是新时代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更是在这变乱交织的大国博弈中,我们最深厚的竞争力所在。反观大洋彼岸,政府停摆二十多天的闹剧仍在持续,人心的离散似难逆转。未来,他们凭借什么来与我们竞争?
我们,拭目以待。而这稀土之光,已在这片土地上,凝聚为一场坚定的全民行动,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