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
2015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上,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掷地有声地讲出了这句话。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大半生的努力,以及28年的隐姓埋名,连最亲的家人都不知他的去向。
他就是于敏。
2019年1月16日,于敏逝世,享年93岁。
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终于可以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核武器物理学家的队伍里,于敏是个特别的存在——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没留过学的人。
可就是这位被称作“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科学家,凭着过人的天赋和拼劲,一步步站上了世界科技的高峰,让外国人都刮目相看。
1951年,于敏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当时他的总成绩是第一名,妥妥的学霸。
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原子核理论研究里,钻得特别深。
后来,他和同事一起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这个成果一下子填补了我国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空白,让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跟上了脚步。
到了1961年1月,有一天于敏突然被喊到了钱三强的办公室。
钱三强表情严肃,跟他说希望你能加入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这话让于敏心里泛起了波澜——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决定!
那时候,他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已经摸爬滚打快10年了,付出了无数心血,也做出了不少好成绩,正处在可能搞出重大成果的关键时候,要是转去研究氢弹,之前的积累很可能就要暂时搁置。
而且于敏性格内向,平时不爱说话,就喜欢安安静静地做基础理论研究,他自己都觉得,可能不适合搞氢弹这种需要协调很多方面的大系统科学工程。
可即便心里有这么多顾虑,于敏却没多犹豫。他只说了一句特别朴素的话:“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没有热闹的动员大会,也没有签什么郑重的承诺书,于敏第二天就从原子核理论的学术圈里“消失”了。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儿,就连家里人,他也只说自己“要出长差”。这一“差”,就是整整28年。
说起氢弹研制,那可比原子弹难多了。
当时,那些核大国把氢弹技术捂得严严实实,一点儿消息都不往外漏,中国科学家们就像闯进了一片完全陌生的荒野,连条路都得自己摸索着走。
而且条件更是艰苦,实验室里,除了几张桌椅,就只剩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连件像样的科研装备都没有。
唯一一台每秒能算万次的计算机,还得忙着解决各个地方送来的问题,分给氢弹设计的时间少得可怜,只有5%。
![]()
就在这样的困境下,于敏带着30多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服输地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开始钻研。
他们拿着算尺在纸上一遍遍演算,围着黑板激烈地讨论,就连那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也被他们充分利用起来。
整整4年,日复一日地努力,终于为氢弹原理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9月,于敏又带着研究人员赶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借助那里的J501计算机,成功完成了加强型原子弹的优化设计。
在上海的近百个日夜里,于敏和团队废寝忘食,脑海里不断构思着氢弹的设计方案。
终于,一套从氢弹初级到能量传输,再到氢弹次级的原理和构形都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诞生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于敏构型”。
![]()
时间来到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深处,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这一声响,瞬间震惊了全世界。
要知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直接创下了世界纪录!
更厉害的是,中国这第一颗氢弹可不是简单的试验装置,而是能直接投入使用的空投炸弹,这一下就让中国成为了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
可这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于敏和同事们28年默默无闻的奉献。
因为工作是绝密的,他们对父母不能说,对妻儿也不能讲。于敏的妻子孙玉芹,直到20多年后才知道丈夫干的是“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还好几次差点就和死神擦肩而过了。
1969年初,他不停地在北京和大西南之间奔波,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胃病越来越严重。
有一次做空爆热试验,他身体虚弱得厉害,上台阶都得用手撑着腿慢慢挪,同事们看到他满头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的样子,赶紧让他躺下,给他喂水。
1971年的一天深夜,于敏突然休克,幸好医生及时抢救,才转危为安。
1973年,他在返回北京的火车上开始便血,一到北京就被立刻送进医院检查。
但就算身体这么不舒服,他也硬撑着,直到试验圆满结束才肯休息。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付出,他们才创造了属于中国的氢弹奇迹!
1988年,一个名字终于走进了大众视野——于敏,此时他已经62岁,在此之前,他的身份一直是国家机密。
随着身份解密,各种分量十足的荣誉接踵而至,“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称号、“共和国勋章”,每一个荣誉都承载着他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
可即便拥有如此高的声望,于敏始终没忘记自己的初心。
有人怀着崇敬称他为“氢弹之父”,他却温和地婉拒了,诚恳地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2015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已经坐在了轮椅上,头发也变得稀疏,但脸上的谦逊与纯粹,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
在于敏家的客厅里,一直高悬着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就像为他量身定做,完美写照了他的一生。
2019年1月16日,于敏永远离开了我们。
工作人员整理他的书房时,发现了23册演算手稿,这些手稿跨越了半个世纪,最新的墨迹,停留在他生命熄灭前的72小时。
那位曾坚定说出“我不允许任何人对中国动武”的老人虽然走了,但他和同事们一起铸就的“国之重器”,依然在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宁。
从1961年开始隐姓埋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敏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愿将一生献宏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