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全球军事观察者仍在讨论“美国空中优势能否维持十年”之际,一份出自美国媒体《军事分析》的深度报告骤然搅动舆论场。
2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空军现役作战飞机总数攀升至2018架,首次超越美国空军所拥有的1808架,领先幅度达210架之多。
3
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空军自1949年成立以来76年奋斗历程中的历史性突破,也意味着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军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空中力量数量上的绝对主导地位。
![]()
4
在为这组数据振奋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入追问:这2018架战机的真实结构是怎样的?中国空军的超越,是否仅仅停留在数量层面?其背后的技术含量与体系能力又达到了何种水平?
5
回望1949年11月11日中国空军正式组建之时,全军仅有百余架从战场上缴获的残旧战机,其中相当一部分因严重损坏而无法升空执行任务。
6
彼时,美国已拥有数以千计的先进喷气式战斗机。在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中,我方飞行员往往仅接受十余天高强度训练,便驾驶性能远逊于对手的机型直面强敌,在极限条件下展开殊死搏斗。
![]()
7
从最初引进苏联米格-15等型号起步,到1956年国产歼-5成功首飞,中国迈出了航空装备自主研制的关键一步。
8
再到上世纪90年代,歼-10项目正式启动,在西方技术封锁和国内基础薄弱的双重压力下,科研团队历时近20年攻克鸭式气动布局、数字电传操纵系统等多项核心技术,最终实现我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完全自主研发。
9
今天审视这份由2018架战机组成的空中阵容,每一个编号都承载着几代航空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的艰辛足迹,见证了一个大国空军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的蜕变之路。
![]()
10
从构成上看,中国空军当前的战机编成展现出高度系统化与多层次的特点。
11
主力阵容包括750架歼-10系列中型多用途战斗机、450架歼-11系列重型制空战机、350架歼-16多用途战斗轰炸机;五代机方面则有300架歼-20隐身战斗机及8架歼-35舰载隐身战机形成尖刀力量;另有160架俄制苏-27、苏-30、苏-35等机型作为过渡性补充,整体构建起覆盖轻、中、重型谱系,兼顾制空、对地、反舰与电子战能力的完整作战体系。
![]()
12
反观美国空军现有的1808架战机,尽管F-15、F-16等主力机型具备丰富实战经验,但普遍面临严重的老化问题。
13
F-15C/D平均服役年限已达38年,F-16C/D多数超过30年,部分飞机的航电架构仍停留在21世纪初技术水平,甚至无法支持新一代AIM-120D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集成使用。
14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航空工业正保持强劲产能输出节奏。按现有进度推算,到2028年,中国第五代战斗机总量将突破800架,届时将超过美军预计部署的700架规模。而在2030年前实现“数量领先、质量并行、体系完备”的全面赶超目标,已具备现实可行性。
![]()
15
有人质疑:数量优势是否等同于实战能力的全面领先?答案深藏于每一款现役机型的具体性能参数之中。
16
以歼-10系列为例,作为中国空军中型多用途战斗机的核心力量,最新批次的歼-10C占比已超过六成。
17
该机型配备国产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达160公里,可同时锁定12个空中目标并对其中6个实施精确打击。结合先进的综合航电系统与数据链网络化作战能力,使其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其他平台高效协同,发挥“战场节点”作用。
![]()
18
歼-16则是一款兼具远程打击与特种作战能力的重型双座战机,其衍生型号歼-16D电子战飞机更是被誉为“沉默的杀手”。
19
搭载大功率有源干扰吊舱后,可在200公里范围内对敌方预警雷达、通信枢纽实施精准压制,有效瘫痪E-3“望楼”预警机、RC-135侦察机等关键情报节点,极大削弱对手的态势感知链条。
20
在第五代隐身战机领域,中国空军的表现尤为亮眼。换装国产涡扇-15发动机后的歼-20,推重比突破10,实现1.8马赫级别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无需开启加力即可长时间维持高速飞行,既提升了突防效率,又延长了留空时间,显著增强战场生存力与打击突然性。
![]()
21
此外,经过材料工艺升级的新型隐身涂层抗腐蚀性能提升50%,即便长期部署于南海高湿热环境或台海复杂气象区域,仍能保持稳定的低可探测特性,确保持续作战效能。
22
而歼-35作为我国首款专用舰载隐身战斗机,目前已完成辽宁舰与山东舰的起降测试验证。机体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新材料应用比例超过30%,雷达反射截面积压缩至约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迁徙飞鸟的信号特征,在高强度对抗环境中可轻松穿透敌方防空雷达网,执行夺取制空权与打击航母编队任务。
23
相较之下,美军五代机发展陷入瓶颈。F-22生产线早在2011年便已关闭,现存186架中实际妥善率仅为58%,即平均每百架仅有不到60架具备随时出动能力,备件短缺与维护成本高昂成为顽疾。
![]()
24
F-35虽产量庞大、部署广泛,却长期受困于软件整合滞后问题,目前仍有高达60%的机队因系统兼容性缺陷无法承担高强度作战任务。
25
这种“规模受限、状态不稳”的困境,与中国空军五代机“批量列装、持续迭代”的良性发展态势形成强烈反差。
26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空军现役主力战机中,85%的平均服役年限不足10年,意味着绝大多数装备正处于设计性能的最佳释放期;而美军大量战机服役超过30年,不仅维修费用激增,还潜藏飞行安全风险。双方在“装备年轻度”上的差距正在加速扩大。
![]()
27
当然,我们也需正视当前存在的短板。中国空军目前仍保留160架俄制苏系列战机,涵盖苏-27SK/UBK、苏-30MKK以及少量苏-35SK等型号。这些飞机曾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中国空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主要承担二线巡逻、飞行员转换训练等辅助职能。
28
不过据美媒披露,中国正以每年约20架的速度推进国产机型替代进程,计划在2027年前全面淘汰俄制三代机,届时整个空军主战力量将实现完全国产化,彻底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29
这场“去俄化进程”不仅是装备更新的体现,更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完整的研发制造体系已趋于成熟,并将在后勤保障、战术融合、作战响应等方面带来更高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
30
面对中国空军迅猛发展的现实,国际舆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声音:早前有美国智库发布排名,竟将中国置于全球第四位,甚至排在印度之后;而如今又有美媒高调宣称中国已登顶世界第一。
31
这种前后矛盾的评价逻辑,实则是美国军工利益集团与国会之间惯用的“预算驱动叙事”——通过夸大外部威胁,为争取更多国防拨款制造舆论依据。
32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空军的发展始终坚持以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核心宗旨,不谋求霸权扩张,也不参与无谓的军备竞赛。
![]()
33
即便现阶段空军主力战机数量实现对美国空军单一军种的超越,若将美国海军航空兵(含舰载机)、海军陆战队航空联队以及国民警卫队所属飞机全部计入,美国整体空中力量仍具总量优势。
34
同时,中国周边地缘格局复杂,潜在安全挑战多样,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空中力量现代化建设,不能因一时成就而松懈。
35
从1949年成立之初的“艰难启航”,到2025年的“振翅腾飞”,中国空军用76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才完成的崛起之路,实现了从“跟跑”到“并驾齐驱”再到“局部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
36
此次2018架战机的数量跃升,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中国航空科技、高端制造、信息化作战体系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现。
37
展望未来,随着第六代战斗机预研加速、无人僚机系统逐步成熟、空天一体作战概念深化落地,中国空军将进一步完善全域作战能力,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护航国家发展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8
而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而言,当抬头仰望湛蓝天空,看到国产战鹰划破长空的身影时,心中涌动的不只是自豪感,更是一个民族挺立时代的自信与底气——这,就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蓝天尊严”,也是中国空军用忠诚与实力书写的无声誓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