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落实到位,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身处办案一线的法官有经历,有体会,更有责任。
为了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审判故事,传递法治声音,也为了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水平,经过调研、征求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共推专栏——“法官手记·做实‘公正与效率’”,与大家见面。
诚邀一线的法官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讲述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审判、一次执行、一次接访、一次普法,透过小切口,通过小故事,反映情理法如何相互交融,公正与效率真正实现。文字宜短,内蕴应长,如有现场视频、照片,读者当会更加欢迎。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联系方式,发送到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邮箱:fgsjzgfy@126.com。
“徐法官,真的太感谢您了!”二审判决刚下来,当事人小林就捧着一面锦旗来到了法院,他情绪激动,“这个结果,对我和我的家庭太重要了。”
看着他如释重负的神情,我的思绪被拉回到一年前的这起继承纠纷案。
初阅卷宗:“完美”遗嘱背后的重重疑云
当我第一次翻开卷宗时就发现,卷中遗嘱在表面上看几乎无懈可击:九旬王老太在两位律师的见证下订立了遗嘱,将名下全部财产留给原告刘某。订立遗嘱的全程都有视频录像,老人神态平静,表达清晰:“我共有五个子女,小儿子大林2023年刚去世,其他子女都不管我了,老大以前没有住房,所以(把遗产)都留给老大……”
多年来的职业敏感让我警觉起来,王老太声称有“五个子女”,但身份材料显示只有四个;联系上其孙子小林时,电话那头传来的不是对案情的询问,而是震惊:“什么?奶奶……去世了?什么时候?在哪里?我一直在找她啊!”随后,我找到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居委会主任反映王老太很喜欢这个孙子,常和邻居念叨。
明明有疼爱的孙子,为何会突然与之断了联系?老人去世这么重要的事情,亲孙子为什么毫不知情?身份材料显示老人只有四个子女,但她为什么在遗嘱中说有五个?她口中的老大是谁?……越深入调查越让我疑窦丛生。
疑云未散:无法提供具体证据的原告
为彻底查明案情,我和法官助理展开了全面的调查。
原来,王老太虽育有四名子女,但晚年主要由小儿子大林负责照料,与其他子女几乎没有来往。2016年,大林因身体状况下降,将母亲送至一家养老院。正是在养老院期间,王老太结识了自称精通中医、实则并无行医资质的刘某,二人很快以“干妈”“干儿子”相称。2019年底,王老太在刘某陪同下,以“去山东探亲”为由离开养老院,此后数年一直在山东农村租房生活,与家人彻底失联。2023年11月,王老太在两名律师的见证下订立了这份遗嘱,将全部遗产留给刘某。2023年12月,王老太在山东去世,刘某未联系王老太的亲属,而是直接聘请律师起诉要求继承遗产。
庭审中,小林陈述:“2020年,我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立即去养老院打算接手奶奶的养老事宜,才发现奶奶已经离开。奶奶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我辗转找到山东远房亲戚要到了刘某的微信,多次添加好友、亮明身份,却始终没有通过。”
“老人到山东后电话卡就坏了,所以换了号码。我自己不太会用微信,没看到小林的好友申请。”刘某回应。
“王老太在遗嘱中提到你曾在某重要部门工作,是否属实?”我询问刘某。
刘某当即否认:“那可能是老太太从别处听来的,她自己搞错了。”
“王老太每月近万元的养老金呢?”我追问。
“老太太的钱都用于吃药和接济他人,生活开支都是由我支出,我没向她要生活费。”但进一步要求刘某举证时,他却拿不出任何证据。
显然,刘某的解释牵强且不合常理,但王老太确实在律师见证下明确表示要将遗产留给刘某。面对这样一份遗嘱,我必须保持高度审慎:既不能因为细微的信息偏差而轻易否定老人的处分自由,也要警惕老人因受欺诈而违背真实意愿。
拨开迷雾: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欺诈
为进一步核实情况,我和法官助理前往山东,实地走访老人最后生活的村庄。我向周边村民了解情况,并调取了医院的抢救记录和银行的账户明细,对刘某和王老太共同生活期间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
在调取银行流水时,意外发现了其他线索:在王老太去世前一年,刘某将她多年积攒的20余万元定期存款陆续转为活期,并通过ATM机分数十笔提取后,存入自己名下。
综合查明的事实,我内心逐渐清晰:刘某的行为并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识地通过虚构身份、阻断联系等手段,对老人实施欺诈与隔离,扭曲其认知判断,导致王老太在“动机错误”下订立遗嘱。因此,该遗嘱并非王老太真实意愿,应属无效;而刘某取走的20余万元,在无证据证明构成赠与的情况下,理应作为遗产返还。
本案已水落石出,最终判决驳回刘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涉案房产根据王老太早年立下的公证遗嘱,由孙子小林继承;刘某必须返还其私自取走的20余万元存款,由合法继承人共同继承。
判决后,刘某提起了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件虽已审结,但我的思考并未停止。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针对孤独老人的“情感陷阱”并非孤例。作为法官,我们不能止步于审查法律文件的表面合规性,更要有勇气和智慧去“穿透”表象,探寻法律行为背后是否蕴含着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小林送来的那面锦旗,承载的远不止感谢。它代表着当事人对司法公正的信任,也印证了法律在复杂人性中辨明真相、守护正义的可贵。这让我更加坚信,让每一纸裁判经得起事实与法律的检验,守护世道人心,正是司法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使命。
来源: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作者:徐莉(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王夏迎(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
漫画:徐秋雨
编辑:段茜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