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牛可心
近日,一段拍摄于某酸菜加工作坊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视频中,一男子在疑似酸菜的生产车间中用钢叉把大量酸菜铲至一边,在长达30秒的视频里,男子一直在吸烟并在酸菜池中随地吐痰。
随后,事发地辽宁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该批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并将按照相关操作规程销毁。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监管部门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但通报中“该批次未流入市场”的表述,并未完全打消公众疑虑。视频中工人习以为常的操作状态,让人难以相信这只是偶发行为。这不禁让人追问:被成功拦截的“这一批”之外,流入市场的“上一批”“上上批”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尚未生产的“下一批”能否真正实现规范生产?
这些追问,共同指向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一个核心议题:舌尖上的安全,不能仅靠事后的拦截与补救,而必须依靠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常态化、系统化监管。
诚然,对酸菜这类传统腌制食品的生产进行全过程监管,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机制。监管不应总是被动地跟在舆情后面“灭火”,而应主动作为,通过不打招呼、不定时的“飞行检查”,深入一线、贴近实际,及时发现并纠正那些日常状态下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
此外,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离不开严格的生产标准与透明的追溯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原料、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的追溯机制,确保每一件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这不仅能在问题发生时精准定位、快速召回,更能从制度上倒逼生产者恪守规范,压缩违规操作的空间。
舌尖上的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保障食品安全,既需要监管部门“零容忍”的铁腕,也需要行业内部的严格自律,更需要每一位生产者对法律和生命怀有最基本的敬畏。唯有如此,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