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又来看您了。” 台中东山墓园的秋风里,孙天平习惯性地拂去玻璃棺罩上的落叶。这具承载着抗日名将孙立人遗骨的棺木,已经在水泥台架上悬停了 35 年,既未入土,也未归乡。
![]()
2025 年 10 月,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终于再次掷地有声:“正式向大陆申请,带父亲回安徽庐江老家。”
消息一出,岛内舆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跳出来喊 “别被统战”,有人说 “这是政治利用”,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申请背后,是一个儿子跨越十年的奔波,更是一位老兵至死未改的乡愁。
可笑的是,一个本该温情的“回家”之举,硬生生被某些人扯进了政治角力场。
![]()
1990 年 11 月,台中市的寓所里,90 岁的孙立人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这位曾在缅甸战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 “丛林之狐”,此刻虚弱得连说话都要攒足力气。他紧紧攥住次子孙天平的手,目光望向大陆的方向,留下了那句让全家人记了一辈子的话:“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不葬大陆就棺不入土”。
这是遗愿,不是政见。他儿子想完成父亲心愿,这是孝道,不是站队。
三天后,孙立人溘然长逝,距离他的九十大寿仅差三天。按照安徽庐江的 “厝柩” 习俗 —— 这种在移民群体中流传百年的传统,讲究 “暂厝待迁,归葬故土”—— 家人将他的棺木安置在台中东山墓园的露天亭子里。没有深埋地下的安宁,只有四面透风的清冷,玻璃罩子挡不住风雨,却挡不住老人魂牵故里的执念。
孙天平后来在采访中回忆,父亲被软禁的 33 年里,最常做的事就是对着一张老旧的庐江地图发呆。1988 年,重获自由的孙立人曾想亲自回故乡看看,可年近九旬的身体早已经不起长途跋涉。直到旧部带回故居的照片,老人捧着照片看了整整一下午,泪水打湿了相框边缘。
“爷爷的坟在金牛山,奶奶也在那儿。父亲说过,死了要葬在父母脚边。” 孙天平指着安徽庐江的方向说。2001 年,当他得知大陆已经修缮好孙立人故居,还把父母的墓地保护得完好无损时,这位硬汉在电话里泣不成声 —— 那是父亲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
孙天平真正开始为迁葬奔走,是在 2004 年。在此之前的 14 年里,他每次去墓园都只是默默擦拭棺木,心里反复掂量父亲遗言的分量。“那不是一句气话,是他这辈子最后的心愿。”
这条路走得比想象中更难。作为一介平民,他往返两岸无数次,给相关部门写信,托旧部牵线,可得到的回应不是 “再等等” 就是 “太复杂”。有次在台湾联系相关机构,对方直接甩过来一句 “别惹麻烦”,让他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
2015 年的九三阅兵,成了事情的转机。当孙天平接到观礼邀请时,他特意带上了父亲生前的一张黑白照片。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着雄壮的受阅部队迈着正步走过,听着震天的口号声,老人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我仿佛看见父亲当年带着新一军战士冲锋的样子,他们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阅兵结束后,孙天平立刻赶往安徽庐江。站在金牛山半山腰的故居前,青砖小瓦的院落里,那口百年古井还在汩汩出水,“孙一德堂” 的墙界清晰可辨 —— 这里是父亲 24 岁结婚的地方,也是他幼时读书的场所。当地干部告诉他,故居已经改成了抗战事迹陈列馆,里面摆着父亲的家书,那句 “儿在缅甸杀鬼子,不为当官,只为让咱中国人不受欺负”,打动了无数参观者。
在故居的银杏树下,孙天平第一次公开说出了迁葬的愿望。他当时提了三个方向:安徽祖籍、广州与远征军战友合葬、南京抗战纪念地旁。可因为后来两岸关系波动,这事又被搁置了下来。
这一等,又是十年。2025 年 9 月,孙天平再次受邀参加抗战胜利 80 周年阅兵。看着更先进的坦克、导弹驶过广场,他深深叹了口气:“国家强大了,可我父亲还没回家。” 这次观礼后,他下定决心:无论多难,都要为父亲争取一个归宿。
![]()
那些跳出来反对迁葬的人,或许早已忘了孙立人是谁。可在抗战史上,这个名字曾是中国军人的骄傲。
1942 年的缅甸仁安羌,英军被日军围困,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危急时刻,孙立人带着新 38 师赶到,以少敌多发起冲锋。激战两天两夜后,不仅歼灭日军上千人,还救下了 7000 多名英军。英国指挥官斯利姆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孙立人是我见过最杰出的战术家,他让中国军人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整个抗战期间,孙立人率领的部队歼灭日军人数在国军将领中名列前茅。可这样一位功臣,晚年却遭遇了 33 年的软禁。孙天平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有陌生人盯着,父亲很少出门,却常常教他们唱《松花江上》。直到长大后他才明白,那歌声里藏着多少对故土的思念。
![]()
大陆从来没忘记这位英雄。这些年,《中国远征军》《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影视作品一遍遍讲述着他的故事,新一军公墓也一直保留着他的位置。庐江的故居从 2001 年起就陆续修缮,2012 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这里缅怀先烈。
“我父亲不是什么政治符号,他就是个想回家的老兵。” 孙天平在接受台媒采访时动情地说。马英九时期,迁葬的事本来有了眉目,大陆甚至准备整修广州的新一军公墓,可最终还是没能成行。如今 35 年过去,棺木上的玻璃罩已经换了三次,父亲的遗愿却还没实现。
![]()
孙天平的申请在岛内引发了激烈讨论,但更多人选择站在情理这边。有网友在脸书留言:“人家儿子想完成父亲遗愿,关政治什么事?” 还有人说:“孙立人救过那么多人,连入土为安都做不到,说不过去。”
支持的声音里,有抗战老兵的后代,有研究历史的学者,还有普通的年轻人。一位台湾大学生特意去东山墓园祭拜,回来后在网上写道:“那个亭子空荡荡的,只有棺木孤零零地放在那里。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抗日英雄的归宿。”
其实所有人都清楚,阻挠迁葬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搞历史虚无主义的势力。这些年,民进党当局刻意淡化远征军的功绩,甚至把这段历史说成 “外省人的故事”,导致很多台湾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孙立人是谁。可历史哪能被随意篡改?仁安羌大捷的战报还在,新一军战士的墓碑还在,孙立人将军的功绩早就刻在了民族记忆里。
现在,棺木还在等,儿子还在盼,历史还在看。那些喋喋不休的“警惕”“防范”,听着冠冕堂皇,实则冷漠无情。英雄的归宿,不该由意识形态决定,而应由血脉和土地决定。
落叶归根,天经地义。让一个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兵回家,是最基本的人道,也是最朴素的正义。
别再拿政治当挡箭牌了。将军想回家,就让他回去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