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作家的诞生》
刁克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家之路与移居新发现
![]()
大多数人是在有了一定经历之后才想写作,这种写作是作者的人生经验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积累。一旦写作开始,为了保持写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就必须使自己的写作状态与现实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有意识地撤出现实生活,遁入自己的文学天地,让思绪自由飞扬。如果以写作为生,长久地维持作家生涯,则要养成一些能够促进写作的习惯,甚至有意识地选择人生道路。
亨利·詹姆斯很早就立志从事文学创作,他基于自己的个性和文学理想,选择了适合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的生活方式。他的小说《黛茜·密勒》《一位女士的画像》和《使节》等显示了他写作技艺的不断精进,也是对他刻意选择移居生活的报偿。
![]()
生活成就写作
写作很枯燥,也很漫长。影响创作的因素有很多。作家的生活看似散漫自由,实则需要高度的自律和很强的自主性。为了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延续自己的创作生涯,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方法。
就日常生活而言,有些作家有雷打不动的习惯。比如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他每天伏案写作、会客和散步都有固定的时间表。
在他写作的书桌上,“决斗的铜青蛙”和“小磁猴”一定要被摆放到位。他还习惯于快走散步很远的距离,有时甚至会走上十几英里,快步穿行在伦敦的大街小巷,既锻炼身体、活跃大脑,又边行走边构思,眼睛像摄像机一样扫描、记录看到的市井景象和人物剪影,快速记住一张张迅疾闪过的脸。再如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坚持跑步,数十年如一日。东野圭吾人到中年开始学习单板滑雪。
在写作中,每一次开启新题材,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狄更斯完成一部小说之后,必定要离开伦敦,到别的地方去旅行、暂住一段时间,彻底丢开已经完成的作品,清空脑子,然后再开始下一部作品的构思和写作。
作品完成后,是作家受到批评或获得赞誉的开始。这是作品的公众生命,每一位作家都要有面对作品带来的赞誉或批评的准备。
作家有三条命。一是日常生活中作家的现实生命;二是写作中的生命,作家把经历过的生活写在文字里,在创作中再现生命体验,或者创造新生;三是在作品的流传中获得的生命延续,作品赋予作家生命的伸展和绵延,伟大的作家与时间同在。
有人把文学创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安身立命的职业,一种终生追求和信奉的事业。他为文学而生,他的阅读、交友、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甚至恋爱、婚姻、家庭、工作等,都会因写作而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亨利·詹姆斯就是这样一位以写作为目标,注定要成为作家的人。
作家之路
亨利·詹姆斯的个人生活与创作都有鲜明的特色。他出生于美国,却不喜欢在本土居住,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生活在欧洲。他塑造的主人公多是移居欧洲的美国人,或者初到欧洲的美国人——他喜欢把人物带离美国,让他们来到欧洲。虽然富贵与名声兼得,他却终身未娶,亦未有浪漫绯闻。他的作品主人公甚少婚姻美满,他的年轻的女主人公性格都有些相似,他不写婚姻中的柴米油盐,也不写卧室里的夫妻生活。他朋友众多,却至交寥寥。他笔下情景突转、风起云涌处,往往发生于人物独处时。
这些事实表明,詹姆斯选择了一种高度自律、刻意为之的生活方式。他把自己看成这个世界的观察者、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局外人。他乐于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而不是投身其中,甚至不愿受日常俗务的羁绊。他自觉地规划他的文学生涯,安排他的个人生活,满足于做一个现实生活的旁观者。
他这种人生态度和写作理念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詹姆斯出身名门,其家族在美国的历史始于他的祖父威廉·詹姆斯。祖父去世时,为父亲老亨利·詹姆斯留下了足够多的财富。因此,詹姆斯在童年时期过着一种闲适富足的生活。相对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他更关注人们的精神体验。老詹姆斯像当时许多富豪一样,酷爱到欧洲大陆游历。在小詹姆斯出生仅六个月时,父亲便携全家远赴英国。多次的越洋游历培养了作家对古老欧洲文化的热爱。
老詹姆斯的教育理念十分独特。他想让孩子们见识多样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按照这一理念,小詹姆斯除了在幼儿时期即被带到欧洲各地游历,到了上学年龄,他更是经常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不断变换学校和教师。可以说,少年时期的亨利·詹姆斯是个 “宾馆里长大的孩子”。住所和学校的不断变化对他的性格影响甚大:这一方面让这位未来的作家见多识广,极早就领略了古老的欧洲文明和新兴的美国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却也使他变得性格内向,没有长期交往的小伙伴,凡事喜欢观察而较少参与。
他习惯于站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以观察与默想为乐。他的家人、亲戚以及父亲书房里往来不息的拜访者都是他静静观察的对象。
他把自传的第一卷命名为《一个男孩和其他人》,书中描绘了他少年时爱待的位置——站在自己房间的窗户后面,眼神闪烁着观望外面的世界。作家在少年时代就有意将自己和周围的人分隔开来,独自欣赏周围的风景。在总结自己的创作艺术时,他说:“小说家在小说这幢大厦中的位置最多只是站在窗口观看而已。”
詹姆斯选择单身生活,很大原因在于他对家庭生活的观察与对婚姻的理解。他的传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晚上,父亲要去哈佛大学演讲,母亲送他出门,临上马车时,母亲特意检查了父亲的口袋,确保他把演讲稿带在身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一幕应该是夫妻和睦的画面。詹姆斯却觉得,婚后的男人对女人依赖性太强,好像离开了女人就无法独立生活。他把爱看成对生活的威胁,认为婚姻中的男女从对方身上获取力量与支持,又变得相互依赖,从而难以独立自主。对女人的恐惧与崇拜是贯穿詹姆斯作品的隐性主题。在他的作品中,婚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终结与死亡。 由于事业心太强,又把个人自由看得很重,詹姆斯对待婚姻的态度可能有些奇特。
他的身体状况也是他终身不婚的原因之一。他年轻时因为骑马摔伤,背部曾经受了一种可怕又难以名状的伤。很多时候,他不得不卧倒在沙发上忍受痛苦。这并不是说他身体不适合婚育,但与他选择单身生活多少有些关系。 如果他对自己未来的事业追求有很高的期望,准备全身心投入其中,他就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精力。
詹姆斯之所以从事小说创作,除了天赋和兴趣之外,也与他的父亲和兄长的潜在影响有一定关系。父亲老亨利·詹姆斯是位哲学家,兄长威廉·詹姆斯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影响广泛的 “意识流”概念即来源于他。威廉·詹姆斯从其祖父之名,亨利·詹姆斯从其父名,所以,他40岁以前的所有作品,包括《一位女士的画像》在内,署名都是小亨利·詹姆斯。在1882年老亨利·詹姆斯去世之前,父子的名字经常同时出现在美国当时著名的《大西洋月刊》上,极易引起混淆。终其一生,作家都抱怨父母取名不当,没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名字。
![]()
他是不是为了避开父兄已经建立了显赫声名的哲学和心理学领域,而选择了文学这一不同的道路?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他的潜意识中,肯定存在这样的想法:避开父兄的影响,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可以独自闯出一片天地的领域。如此杰出的父兄一定是鞭策他在自己选定的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巨大动力。家族成员之间的才智竞赛并不罕见。他的小说有哲学意味,他也擅长心理描写。所以,如果选择哲学和心理学,也许他也可以有所成就。然而他选择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他严肃地对待文学创作,绝不容忍自己做平庸的小说家。
当他决定把文学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时,便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欧洲。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与文化氛围差异很大。有钱的美国人到欧洲游历,美国作家旅居欧洲写作,这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现象。詹姆斯自幼的生活经历使他关注人的精神体验,向往那种文化氛围浓厚、历史积淀久远的社会环境,喜爱大都市繁华的景象、闲适的情调以及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而忙忙碌碌的美国社会显然不符合他的文学理想。1876年,詹姆斯移居伦敦。对詹姆斯而言,这一选择既是他的个性使然,也是其文学理想的必然。
移居生活的新发现
对欧洲文化的特殊热爱、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再加上莫名其妙的背伤以及奇特的婚姻观,所有这些共同影响了亨利·詹姆斯对个人生活的态度。他选择了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投身到立志做出一番成就的文学事业中去。
置身于欧洲人中间,他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通过对欧洲人和美国人在社会交往中行为差异的认真观察,他对欧洲背景下美国人的个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詹姆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视角,那就是在欧洲背景下,以一个初来乍到的美国人作为主人公,在对理想命运的探索和追求中,通过与周围欧洲化了的美国人以及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等的接触、交往乃至冲突,展示各自的性格和思想。移居海外使詹姆斯获得了比在故乡本土更为清晰的视角,他由此观察到了欧美两个大陆、两种文化的冲突。
与他的创作理论和生活态度相对应,詹姆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总会塑造和作家经历相似的观察者人物形象,比如他的成名作《黛茜·密勒》中的温特伯恩、他的早期经典《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拉尔夫,以及巅峰之作《使节》中的斯特瑞塞等。这些观察者既有共同的特点,又反映了不同时期詹姆斯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对文学创作的体会。
![]()
除了前后期的小说创作,詹姆斯的文学生涯中期还有一段为期五年的戏剧创作时期。这段创作经历直接的原因在于,小说创作虽然为他赢得了名声,却没有带来满意的收入。于是,他想尝试戏剧写作。
然而,这种需要直接面对观众、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不适合一向习惯静观独语的詹姆斯。他的戏剧曾在演出现场被喝倒彩。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低谷,也是他创作上的迷失。
这一段经历被当代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写进了以詹姆斯为主角的传记小说里。小说名为《作者,作者》,主要写詹姆斯这一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如何吸取教训,开始晚年三大杰作的创作。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大师》也是从詹姆斯的戏剧创作失败开始写起,描写此后四年詹姆斯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回顾和对前路的探索。1895年,已经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詹姆斯梦想用一部戏剧征服伦敦,却在第一出戏首演当晚即告失败。《大师》描写作家的困顿和迷失,在他自认为艺术娴熟、最能写出传世之作的时候却遭遇绝望,需要重新寻找突围之路。
![]()
五年后,詹姆斯重新转向小说创作。在此过程中,他重建自我,并为进入创作巅峰做好了准备。优秀的作家不但要了解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也要知晓自己不熟悉和不擅长的文体。对于詹姆斯,这是一个切实的教训。
亨利·詹姆斯善于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他对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新的阐发,使其表现的内容由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他之前,小说写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在他之后,作家不仅注重外在现实的描写,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詹姆斯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桥梁、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他让小说家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观察者和分析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记员和记录者。
作为小说家,他自觉地探索小说的写作技巧,把创作变成了一门艺术。因此,亨利·詹姆斯又被称为小说艺术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