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当你毫无保留地做自己,你的磁场会非常强

分享至

先问个扎心的:你有没有过 “假装自己” 的崩溃时刻?比如同事们围着聊明星八卦,你明明连人家名字都记不住,却硬凑进去说 “对啊对啊,他最近那部剧超好看”;比如闺蜜拉你买紧身裙,你梨形身材穿了像裹粽子,却笑着说 “挺显身材的”;甚至跟对象约会,对方说喜欢安静,你明明爱唠嗑,却全程憋着话,假装自己是 “温柔淑女”

结果呢?回家脱鞋的瞬间,你恨不得把自己摔进沙发里叹气:“装了一天,累死了!”

别以为这是 “情商高”,其实你这是在 “消耗磁场”,更是在跟一个重要规律对着干,我要说的就是吸引力法则。

它可从来不是 “装成完美样子就能吸引美好”,而是 “你真实是什么样,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和事”。

就像手机一边充电一边开着十几个 APP,电量掉得比充得还快;而 “毫无保留做自己”,才是给磁场插满电的快充头,能让你和同频的美好精准对接。

这话听着像鸡汤?别急,咱用反常识的例子给你掰扯明白,保证让你惊掉下巴:“原来我之前都搞反了这法则的打开方式!”



一、“假做自己” 是磁场漏电,“真做自己” 才是内核充电

首先咱得拆个误区:很多人觉得 “做自己” 就是 “不管别人感受,想干啥干啥”,比如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吼大叫,还说 “我这是做自己”, 别瞎扯,那叫 “没素质”,跟 “做自己” 半毛钱关系没有。

真正的 “做自己”,是 “不违心迎合,不刻意伪装”,是你知道自己喜欢啥、不喜欢啥,还敢大大方方说出来。

为啥这很重要?因为吸引力法则的核心逻辑之一,就是 “能量共振”。

你就像一个发射塔,释放的能量频率是什么样,外界接收到的信号就是什么样,最后吸引来的,也必然是跟你频率一致的人和事。

你要是装出来一个假频率,那法则自然没法给你匹配真东西。

我有个发小叫阿凯,之前就栽在这上面。

他明明痴迷老磁带,收藏了一箱子邓丽君、罗大佑的卡带,却怕别人说 “老土”,每次同事聊周杰伦、王源,他都硬着头皮跟着附和,还特意下载流行歌存在手机里,假装自己 “跟得上潮流”。

结果呢?同事聚餐没人叫他,因为他释放的 “潮流频率” 是假的,跟那些真喜欢流行歌的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法则没法帮他牵线;他收藏的磁带也只能藏在衣柜最底层,连拿出来擦灰都怕被人看见,你看,伪装就像给发射塔蒙了层塑料布,信号发不出去,法则再厉害也没用。

后来有次公司搞 “兴趣分享会”,要求每个人带自己喜欢的东西。

阿凯本来想凑活带本流行小说,结果前一天晚上翻衣柜,看到那箱磁带落了灰,突然就绷不住了:“我为啥要装啊?我就是喜欢老磁带啊!” 第二天他抱着一箱子磁带去了公司,分享的时候紧张得手都抖,说:“我知道现在大家都听流媒体,但我就喜欢磁带的沙沙声,像小时候趴在收音机旁的感觉……”

你猜怎么着?原本低头玩手机的同事,慢慢都抬起头了;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大哥,突然站起来说:“我家也有两箱老磁带!之前以为没人懂,都快扔了!” 分享会结束后,好几个同事围着阿凯聊磁带,还有人约着周末去旧货市场淘卡带。

这就是法则开始起作用了!阿凯终于把蒙在发射塔上的塑料布扯掉了,释放出 “老磁带爱好者” 的真实频率。

公司里那些同样藏着 “老磁带情结” 的人,其实一直在被动接收 “同类信号”,只是之前阿凯的假频率把信号挡在了外面。现在信号通了,同频的人自然就被法则 “推” 到了一起,像磁铁吸铁钉,一吸一个准。



反观那些 “假做自己” 的人,就像给磁铁包了一层塑料纸,再怎么靠近铁钉,也吸不起来。

我之前的同事莉莉,每天都模仿网红穿搭:人家穿露脐装,她明明怕冷,也硬着头皮穿;人家涂死亡芭比粉口红,她黄皮涂着像中毒,也照样往嘴上抹。

结果呢?大家私下里都吐槽 “莉莉穿得像偷了别人的衣服”,没人跟她深交, 因为她的 “网红频率” 是模仿来的,不是自己的原创能量,吸引力法则认的是 “真实能量”,自然没法给她匹配真正的朋友。

所以别再装了:你喜欢甜口就别假装爱吃辣,吃火锅时大大方方要清汤锅底;你喜欢宅家就别假装爱社交,朋友约你蹦迪时直接说 “我更想在家看电影”。

这法则从不奖励 “伪装者”,只青睐 “真实者”,你以为 “装” 能融入别人,其实只会把同频的人推开;而你大大方方做自己,反而像挂了个 “同好招募令”,对的人自然会被你的真实频率吸引过来。你的真实,就是磁场的充电器,更是让法则发挥作用的信号源。

二、“讨好型人格” 是磁场短路,“拒绝迎合” 才是磁场聚焦

再跟你掰扯个更反常识的:你以为 “讨好别人能攒人脉”?错了!讨好型人格其实是 “磁场短路”,你把自己的能量都耗在别人身上,连自己的核心价值都丢了,最后啥也吸引不来。

这背后还是吸引力法则在管事,它还有个 “价值吸引定律”:你有多大的核心价值,就能吸引到多优质的人脉。不是你帮别人带几杯咖啡、复印几份文件,别人就会真心跟你处;而是你有别人需要的价值,别人才会主动向你靠近。

我之前在广告公司工作时,有个同事叫小李,堪称 “职场老好人”:领导让他加班改方案,他明明自己的活儿还没做完,也说 “没问题”;同事让他帮忙带咖啡、复印文件,他哪怕忙得饭都没时间吃,也从不拒绝;甚至有次客户提出无理要求,比如 “把红色改成绿色,再把绿色改成红色”,他也陪着笑脸说 “我们再调整”。

结果呢?小李每天加班到凌晨,黑眼圈重得像熊猫,方案却总被领导骂 “没新意”;同事们习惯了让他帮忙,一旦他偶尔拒绝,别人就说 “小李你怎么这么小气”;客户也觉得 “这个策划好说话,再提几个要求也没事”

为啥会这样?因为小李把 “讨好” 当成了吸引人脉的方式,却忘了法则的关键:人脉不是靠 “求” 来的,是靠 “价值” 吸引来的。他把自己的时间都耗在帮人带咖啡、改无理需求上,根本没精力打磨自己的 “策划价值”。

没有价值,就像手机没了电,就算打开 WiFi,也连不上任何有用的网络,吸引力法则自然没法给你匹配真正尊重你的人,反而让你成了别人的 “能量提款机”。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