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楠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本文约4900字,预计9.8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市场和读者发生巨大变革,传统出版该如何创新内容传播方式,满足当下读者的新需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认为,让作品切中年轻读者的真实需求,提供场景化的知识服务,可以是出版机构发力的方向。她以译林出版社(简称“译林社”)《三体》图像小说、《现场:细读〈史记〉》两部畅销书为例,阐述了内容的年轻化表达如何让经典作品“渡”入读者心灵深处,而译林社子品牌“方尖碑”的“以书策展”模式,则通过内容的场景化表达,实现了纸质书出版的延伸。
![]()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楠在“出版业趋势分析战略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当下,技术飞速迭代,行业日新月异,市场与读者已发生巨大且深刻的变革。尤其“Z世代”与“Alpha世代”读者,他们成长于互联网、短视频与电子游戏环境中,是天然的“视觉原住民”,对图像的接收、理解与处理能力远超文字。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传播主导权不再完全掌握在传统出版者手中,纸质书不再拥有圣殿般魅力,也不再是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作为内容行业,出版业该如何回应市场变化、满足新一代读者的新需求?
内容的年轻化表达
面对年轻的受众群体,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年轻化”,降低作品阅读门槛,让经典作品真正“渡”入读者心灵深处。
“三体”是当下极具影响力的顶级科幻IP,2024年,译林社与三体宇宙合作启动图像小说改编项目,计划用5年时间,以中国特色的绘画方式再现《三体》磅礴世界。整个项目分为3部6册,覆盖原著全部内容。这并非简单的IP延伸,而是回应新生代读者需求的出版实践。通过“图像化”与“年轻化”两大引擎,为IP注入新活力,也为经典的现代表达、内容生产升级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探索新路径。
![]()
从读者接受来看,《三体》图像小说的年轻化表达带来3个显著价值。
其一,有效降低阅读门槛,拓宽受众边界。《三体》原著拥有宏阔的世界观、复杂的物理学概念与深邃的哲学思辨,对读者而言存在一定阅读门槛。图像小说经由艺术提炼,提供了具共通性的视觉诠释,比如将“质子二维展开”“三体游戏乱纪元”“水滴攻击”等名场面具象化,读者能更轻松地进入这个想象世界。插画作者吴青松是中国知名国风漫画家,曾获中国动漫金龙奖,作品带有中国元素与东方视角,不仅契合国内读者审美,也深受法国等海外读者的欢迎。读者在通过绘画进入《三体》世界的同时,能获得独立于原著的审美享受;图像作为全球共通的语言,也吸引了地域更广阔、年龄层次更丰富的用户群体关注并喜爱这部作品。
![]()
其二,通过图书、文创、卡牌多形式联动,探索“融合出版”新范式。《三体》图像小说第一部设计了精装、平装两个版本,首批精装本除图书外,还包含“三体宇宙入职邀请卡”“ETO徽章”“工牌”等周边,模拟读者收到“三体宇宙入职邀请”的场景,打造互动沉浸感,同时推出收藏卡。刘慈欣亲签版礼盒上架即“秒空”。通过这种联动,《三体》从单纯的文学作品转变为可收藏、可分享的潮流文化符号;我们也不再是简单地“出书”,而是以书为核心构建小型内容生态系统,这种“IP+”模式大幅提升了单一内容的价值“天花板”。
![]()
其三,在国际传播中,打造“中国文化出海”新载体。文字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难免存在信息损耗,吴青松等创作者的东方美学绘画,为以图像讲好中国故事、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供了新思路。这个项目版权输出效果显著,西班牙语版、德语版在中文版正式出版前便已确定输出意向,随后输出法语版,英语、日语、土耳其语、塞尔维亚语等版权输出也在顺利推进。一部中文作品能在出版后快速输出多语种版权,充分证明图像小说这一诠释方式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市场潜力。
![]()
畅销书《三体》可以以图像形式进行年轻化表达,扩大受众群体和传播场域。那么,如何让《史记》这样的经典史学著作走出高阁,“渡”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盛元,现在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的《史记》选修课在学校“一座难求”,于是他将课程录像上传至B站,没想到迅速火遍全网,年轻人喜欢他接地气的讲课方式,容易与古人产生情感共振。
![]()
今年9月,译林社出版了他的新作《现场:细读〈史记〉》,首版迅速售罄,线下新书活动更是场场爆满。
![]()
![]()
《现场:细读〈史记〉》线下活动
高盛元对《史记》的解读之所以能打动年轻读者,核心在于他精准回应了当下年轻一代在精神、情感与审美上的深层需求。用编辑的话说,他将这部常被视为“古代帝王将相教科书”的厚重史书,成功转化为关于人性、命运与抉择的“现代启示录”。
具体看,这种转化体现在3个维度。
一是视角转变,从“历史教科书”到“人性实验室”。传统历史讲述多局限于“时间、地点、事件”框架,而高盛元的解读实现从“记史”到“讲人”的视角转换。他不满足于告诉读者“鸿门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分析“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聚焦人物内心抉择的视角,让纸质书具备了情境感,切中读者的“痒处”,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他的解读中,刘邦不再只是史书或课本里的帝王,而是一个在绝境中不断成长、兼具“流氓”与“雄才”的复杂个体。
二是主题共鸣,精准击中年轻人的精神痛点。高盛元从《史记》中提炼的主题,与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产生了强烈共鸣。职场困境、朋友背叛、人生抉择,古人与今人面临的核心困境何其相似。他会用萧何的“谨慎自保”探讨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用韩信的“胯下之辱”分析尊严与理想的权衡,用张良的“功成身退”思考“上岸”之后的人生意义。这些对当下热点话题的提炼,引导年轻读者从古人的命运中反思自身处境。同时,他基于《史记》中的悲喜剧与人生悖论,讲述英雄末路、能臣凄惨,让年轻人看到历史并非简单的“努力就能成功”的直线逻辑,其中充满选择的偶然与命运的无常,这种解读,为被“成功学”裹挟的年轻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慰藉、思想解放与情绪价值。
三是叙事魅力,将史书转化为“沉浸式历史剧本杀”。高盛元延续了他解读唐诗时的电影化叙事能力,将其应用到《史记》的解读中。在讲述“鸿门宴”“巨鹿之战”等著名桥段时,他如同导演般分析人物的微表情、心理活动与对话潜台词,重建现场紧张气氛,让听众仿佛亲临其境。
本质上,高盛元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是一场与年轻人的“生命对话”。年轻读者需要有深度、有温度,能与自身产生生命联结的内容,他的解读恰好提供了这样一条“友好路径”。
内容的场景化表达
内容的年轻化表达有助于解决“读者愿意读”的问题,而内容的场景化表达则进一步探索 “读者如何更好地体验内容”,这是我们在内容创新上的又一重要实践方向。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是人类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去年5月,译林社旗下专注历史图书出版的子品牌“方尖碑”,推出了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斯蒂芬妮·达利的作品《巴比伦城:神话与奇迹之地》(简称“《巴比伦城》”)。针对这本相对专业、存在一定阅读门槛的图书,团队“以书策展”,在内容多样化表达上做出了新尝试。
![]()
这次探索有3个核心方向。
第一,坚持“以书为核”的策展理念,凸显出版机构专业特色。这场展览是出版机构做展览,而非其他机构的泛文化展览,要突出内容的专业性。团队深入研究内容,挖掘文献图像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展览大纲、设计展板,确保展览内容与图书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同时借鉴了近年来的“文博热”趋势,力求在呈现方式上做出新意,团队专门前往苏州博物馆学习主题相近的展览经验,最终打造出“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体验的展览。例如通过电脑建模、3D打印复原巴比伦城原型,设置“手工制作楔形文字泥板”的互动环节,甚至加入“古巴比伦饮食烘焙体验”,让读者多感官感知古代文明的魅力。此外,还配套设计门票、《巴比伦报》、人形立牌等物料,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打卡需求。《巴比伦报》深受欢迎,这是一份具有复古质感的纸质报纸,浓缩图书精华,报头与中缝位置暗藏彩蛋,最后一版还设计了填字游戏;它不仅是展览物料,更能被读者带走,实现长线人际传播。
![]()
![]()
第二,推动“出版+科技”跨界合作,探索2.0版数字化呈现。《巴比伦城》展览及相关文创在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获得高频次曝光后,吸引了新的合作机会。零想XR公司今年9月与方尖碑接洽,计划在其上海旗舰店打造高科技展览空间。这是一次全新尝试:以往展览合作方多为书店或文化空间,此次是出版内容与前沿科技的碰撞,内容为技术做支撑,技术为内容赋能,力争用最前沿的技术展现最古老的文明,实现内容的高质量呈现。具体分工上,方尖碑负责展览内容策划、专业讲解及互动体验设计,零想XR负责提供虚拟体验技术;同时,零想XR还采购了相关文创与图书,计划在全国门店销售。从效果看,这场“奇幻巴比伦”XR沉浸式展览获得观众广泛好评,双方也进一步达成共识,将沿着“内容+技术”逻辑,结合方尖碑品牌定位,开展更密切的深度合作。
![]()
![]()
![]()
第三,高效搭建沉浸式营销场景,以内容为核心实现纸质书出版的延伸。去年5月,《巴比伦城》展览在南京朴阅书店首展,截至目前已巡展4次,第5次也在策划中。为了让展览可复制、可落地,团队开发了“产品化的展览资料包”。在研究内容资料基础上,撰写标准化展览大纲、设计可复用的展板,后续可根据合作方需求与空间形态灵活调整。如今的实体书店,早已不只是“卖书”“展陈”场所,更具备“文化生活空间功能,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购书方式也已发生深刻且不可逆的变化。在策划展览时,团队特别注重区分“展览”与“展陈”的差异。《巴比伦城》展览以书为核心,但不止于书,更注重提供内容附加值、想象空间与情绪,让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同时,高度关注“视觉原住民”需求,在视觉传达、空间架构、物料布置上精心设计,吸引读者打卡分享,实现第二轮“破圈”与人际传播。以展览这个形式为契机,传统纸质书出版可实现更多可能性,从以往单向内容输出变成更具互动性和“活人感”的文化服务。比如“刻写楔形文字泥板”手作活动,在多家书店都备受欢迎,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用相似的书写工具亲身体验几千年前古人的书写过程,感受“古今融通、文脉传承”的共鸣。
![]()
在新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确实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快节奏的知识服务,但基于优质内容提供有深度的文化服务,正是出版机构可以充分发掘和发挥专业优势的领域。这种服务能在相当程度上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众关注内容本身。一切都可以从好的内容出发。
“以书策展”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不同于传统图书出版“策划-编辑-营销”的线性链条,它需要多方面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的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巴比伦城》展览筹备中,组建了跨领域团队,有负责策划统筹的图书编辑,有撰写展览文本的内容策展人,有设计展板物料的图书设计师与视觉策展人,还有负责展览搭建的场地策展人。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团队成员,在5个多月时间里线上线下密切沟通,反复打磨细节,最终确保展览顺利落地,并为后续巡展与新合作积累了经验。
方尖碑是一个“UGC(用户生成内容)养成系”品牌,其鲜明特色是“与读者共创”,与读者社群密切联系、积极互动,读者为品牌选题策划和后期运作提供大量创意与智慧。《巴比伦城》展览成为方尖碑品牌宣推的一张重要名片,充分展现了品牌的专业性与创造力。在策展过程中,品牌也凝聚了一支年轻、高效且互信的外部合作团队,为后续创新性尝试提供了坚实支撑。
![]()
目前,方尖碑正在探索从“以书策展”到“以展成书”,高质量展览的反向出版,是另一种文化服务方式。
今天,新技术或许会把传统书籍推向角落,让其仅存“微光”,但书籍仍然是,或者说更加成为构建理性生活范式的最佳精神领地。我们始终相信,人们永远需要好内容,既需要深度阅读带来的沉静力量,也需要体贴的传播方式,获得走心体验。在这个技术迭代迅猛的时代,作为内容生产者,出版机构要更加精准深入地理解读者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用户,持续做出高品质内容,在拥抱技术的基础上提供生机盎然、能量充沛的知识服务与文化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作者演讲ppt
《出版商务周报》
2026年征订开始啦!
解读行业焦点 关注产业创新
扫码订阅,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行业资讯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