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戏曲的观众一定对小剧场戏曲再熟悉不过。尽管诞生发展多年,小剧场戏曲依然没有一个让业界、学界普遍接受的标准定义,但这并不妨碍相关创作实践层出不穷,为艺术探索与市场繁荣作出切实贡献。就内容来看,对传统戏进行创新性乃至颠覆性改编和生发,是小剧场戏曲极为常见甚至居于主流的创作路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笔者认为,小剧场戏曲不能止于“老戏新演”。
对于骨子老戏而言,声腔、表演往往经过历史的沉淀而走向经典化,但限于作品诞生的时代、社会环境,其思想主题则可能为当今观众所质疑乃至引起反感。在网络上浏览一番,《红鬃烈马》《游龙戏凤》《秋胡戏妻》等传统戏都曾遭遇此类情况。而这一点,恰恰给小剧场戏曲做“翻案文章”创造了空间。
譬如,对于“朱买臣休妻”故事,南戏《朱买臣休妻记》、传奇《负薪记》《烂柯山》等古代作品均强调朱妻崔氏追名逐利、嫌贫爱富,以致最终覆水难收。而创演于2000年前后的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则比较平和地看待崔氏的物质追求,思考家世背景悬殊的二人如何能够共同幸福生活。在首演于2018年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中,崔氏具有了更加自觉的主体性和更为强烈的精神需求,作品也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感与反思意识。
由此可见,小剧场戏曲借用观众较为熟悉的题材,承载更加先锋前卫、更具时代感、更能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思想观念,既考虑了“熟戏”的票房号召力,又兼顾了当代创作者的表达意识,可谓一箭双雕。
然而,“老戏新演”虽然优点众多,但终究与“平地起楼”式的原创作品不同。笔者能够理解,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戏曲艺术在以袍带戏塑造古代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任何艺术形式要想获得长远发展,都不能对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生活失语,戏曲自然也不例外。火热的当代生活应该成为戏曲艺术的灵感源、素材库,这对于戏曲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重归民间与大众、重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而言,有着长远意义。同时,不同于以往的故事、人物、情境,也能反过来促进戏曲艺术探索产生新的表演程式、风格,沉淀下新的艺术经验,这对戏曲自身的发展而言也颇有裨益。
探索与突破,可以说是小剧场戏曲的一大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使命。行业和观众期待小剧场戏曲在“老戏新演”之外,创造一种全新的“新”。
2025年10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小剧场戏曲不能止于“老戏新演”》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