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赐大将一杯毒酒,大将一饮而尽说了11个字,太宗从此委以重任

分享至

唐太宗李世民猛地从龙椅上站起,宽大的袍袖带翻了御案上那只精巧的琉璃盏。

晶莹的杯身在金砖地面上摔得粉碎。

琥珀色的酒液瞬间浸湿了刚刚呈上来的奏折,字迹模糊一片。

他双目之中布满血丝,死死盯着殿下跪伏着的心腹太监,声音因极致的愤怒而嘶哑,甚至有些变形。

“你说什么?”

“你再说一遍!”

“他……他竟敢如此?!”



01

贞观六年的秋天,是一个属于胜利的季节。

大唐的雄鹰,玄甲军统帅秦东贤,在北境的朔风中打出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辉煌大捷。

他以三万铁骑,长途奔袭,于漠北深处精准地捣毁了突厥王庭。

消息传回长安,整座城市都沸腾了。

当凯旋的队伍踏上朱雀大街的那一刻,迎接他们的是山呼海啸般的浪潮。

街道两旁的百姓,男女老少,皆探出身子,挥舞着手臂。

他们将手中的丝绸、鲜花、甚至是刚买的胡饼,不顾一切地抛向队伍。

空气中弥漫着尘土、汗水、战马的气息,以及长安百姓最炙热的崇敬。

“秦将军威武!”

不知是谁先喊出了第一声,随即,这句口号便汇聚成了唯一的声响。

那声音是如此纯粹,如此热烈,仿佛要将天上的云层都冲散。

玄甲军的士兵们,一个个挺直了被甲胄磨出老茧的脊梁。

他们脸上的风霜与征尘,都掩盖不住那份发自肺腑的骄傲与自豪。

他们追随着最前方那道挺拔的身影,一同高喊着将军的名号。

那声音,甚至一度盖过了对皇帝“万岁”的朝拜。

秦东贤身披一套亮银龙鳞甲,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天神下凡。

他骑在一匹神骏非凡的照夜玉狮子上,步伐稳健,目不斜视。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打了胜仗后的得意忘形,那张被风沙雕刻得棱角分明的古铜色面庞上,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正警惕地扫视着眼前鼎沸的人群。

他的目光,最终越过了无数攒动的人头,望向了远处那高大巍峨的承天门城楼。

城楼之上,一道明黄色的身影凭栏而立,身形伟岸,正是当朝天子,唐太宗李世民。

距离太远,秦东贤看不清陛下此刻脸上的具体表情。

他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道投射而来的目光,如同一柄出鞘的绝世宝剑,带着锋利的审视,带着激赏,也带着一丝他无法读懂的、深不见底的复杂与幽沉。

这道目光让他心中猛地一凛,刚刚升腾起的凯旋喜悦,竟悄然间淡去了七八分。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手中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以及在军中这近乎神明的威望,是一柄锋利无比的双刃剑。

它能为大唐开疆拓土,斩尽一切来犯之敌。

可它的锋芒,同样也能轻易刺伤那九五之尊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神经。

人群的欢呼还在一声高过一声地继续,震耳欲聋。

秦东贤却觉得,这震天的声浪之下,正悄然滋长着某种足以致命的危险。

城楼上,微风吹动着李世民的龙袍。

他身侧,一名面白无须、身形瘦削的文官,正是新晋的尚书左仆射于文士。

他微微躬着身子,用一种只有皇帝才能听见的、仿佛耳语般的音量,轻声道:“陛下您看,万民爱戴秦将军,便如同百川汇入东海,势不可挡。”

李世民的面容隐藏在冕旒之后,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于文士眼角的余光,精准地捕捉到了皇帝捏住栏杆的手指,微微用了用力。

他知道,自己的话起作用了。

他继续用那种恭敬中带着忧虑的语气说道:“臣听闻,军中儿郎们私下里常言,‘宁为秦家奴,不为皇家兵’,此等凝聚力,固然是我大唐之幸,可……”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那份欲言又止的担忧,却比说出来更加致命。

“军中只知有秦将军,不知有陛下。”

这句谗言,如同一根淬了剧毒的无形钢针,精准无比地刺入了帝王心中最深、最痛、最不愿被人触及的那处旧伤。

多年前玄武门城楼下的血腥气,仿佛跨越了时空,再一次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弥漫开来。

李世民的眼神,在那一瞬间,变得幽深如万丈寒潭。

当晚,太极宫内灯火通明,一场为秦东贤接风洗尘的盛大庆功宴,正在举行。

宫廷乐师奏响了最华丽的乐章,身姿曼妙的舞姬们舒展着水袖,翩翩起舞。

唐太宗高坐于龙椅之上,一反常态地频频举杯,对秦东贤大加赞赏,言辞之恳切,让许多老臣都为之动容。

“秦爱卿,你是我大唐的万里长城,是朕最信赖的肱股之臂!”

“没有你,就没有我大唐北境的安宁!”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良田美宅的赏赐清单,由太监当众宣读,长得仿佛没有尽头。

秦东贤一次次地离席下跪,沉声谢恩:“皆赖陛下天威浩荡,三军用命,臣不敢居功半分。”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言辞也谦卑到了极点。



大殿中的气氛,在皇帝的亲自带动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景象之中,认为一段千古佳话正在上演。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太宗忽然挥了挥手,示意屏退所有舞姬和乐师。

悠扬的乐声戛然而止,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

他缓缓端起面前的酒杯,目光如电,扫过阶下众臣,最终落在了秦东贤的身上。

他的语气变得悠然,却透着一股彻骨的寒意。

“朕闲来无事,常读史书,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

“前朝有多少开国名将,战时功高盖世,平定天下后,却往往不得善终。”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何?”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被抽干了。

刚刚还如同盛夏般炽热的气氛,此刻瞬间坠入了寒冬腊月。

那些原本还在谈笑风生的王公大臣们,一个个噤若寒蝉,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如同受惊的鱼群一般,全都瞟向了秦东贤。

秦东贤依旧跪坐在自己的席位上,身躯挺得笔直。

他手中还握着那只沉重的青铜酒樽,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发白,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垂着眼帘,一言不发,仿佛皇帝口中那些悲剧故事的主人公,与他毫无关系。

可他心中清楚,皇帝这是在敲打他,也是在警告所有手握重兵的将领。

那柄名为“猜忌”的利剑,已经悬在了他的头顶。

这场气氛诡异的庆功宴,最终在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中草草收场。

几天后,一道圣旨自宫中发出,没有任何预兆。

秦东贤麾下最为得力的两名副将,雷猛与赵武,被以“戍边多年,劳苦功高”为由,调往江南富庶之地任太守。

圣旨上的措辞无比优渥,赏赐也极为丰厚。

可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明升暗降,是赤裸裸地夺了他们的兵权。

这两位副将,是当年跟着秦东贤从尸山血海里一同爬出来的生死兄弟,是他指挥军队时最倚仗的左膀右臂。

这一手釜底抽薪,狠辣而精准。

消息传开,朝野上下,风声鹤唳。

所有人都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血腥气息。

大家都在私下里议论,皇帝的下一刀,会砍向何方,或者说,会砍向谁。

曾经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的秦大将军府,在短短数日之内,变得门可罗雀。

那些曾经想尽办法追捧他、巴结他的各路官员,此刻都如同躲避瘟疫一般,远远地避开了他。

秦东贤仿佛一夜之间,就从大唐的英雄,变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不祥之人。

夜深人静之时,他独自在书房中擦拭着自己的佩剑。

剑身寒光凛冽,映出他坚毅却带着一丝疲惫的脸庞。

他想不明白,自己一片赤胆忠心,为何换来的,却是帝王日渐深重的猜忌。

难道,功高,真的就震主吗?

难道,忠诚,在君权面前,真的就一文不值吗?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与寒冷,这种寒冷,比漠北的暴风雪,更加刺骨。

02

贞观七年,秋。

长安城下了一场连绵不绝的秋雨,仿佛要将整个夏天的燥热都冲刷干净。

雨丝冰冷而密集,敲打在秦府的青色琉璃瓦上,发出的声音凄清而单调,如同声声叹息。

府邸之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秦东贤的妻子,出身名门的长孙氏,正默默地为他整理着一件崭新的朝服,眼圈早已泛红。

“将军,外面那些风言风语,说陛下他……他要对您不利……”她终于忍不住,声音带着哭腔,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

秦东贤轻轻握住妻子那冰凉而微微颤抖的手。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故作轻松地安慰道:“陛下乃是千古圣明之君主,你莫要听信外面那些无稽的谣言,乱了心神。”



话虽如此,他自己的心中,又何尝不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他征战半生,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数十道伤疤,每一道都是对大唐忠诚的印记。

可如今,这些功勋,却仿佛变成了催命的符咒。

就在这个风雨交加、天地一片昏沉的夜晚,宫里来人了。

一名面容陌生的年轻太监,撑着一把硕大的油纸伞,悄无声息地站在了秦府的朱红大门外。

他身后,如同两尊没有生命的雕像,站着两名身披重甲的皇宫禁卫。

雨水顺着他们的盔甲不断滑落。

秦府的老管家战战兢兢地将人迎了进来。

那小太监没有宣读圣旨,只是宣读了一句口谕,声音尖细而冰冷,不带任何感情。

“陛下有旨,召秦东贤将军,即刻入甘露殿觐见。”

没有说明任何缘由。

只是单独召见。

在这风雨飘摇、人心惶惶的敏感时刻,这样一道深夜发出的密诏,无异于一张来自阎罗殿的请柬。

长孙氏的脸色在听到口谕的那一刻,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她死死地抓住丈夫宽大的衣袖,指甲深深地陷入布料之中,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阻止他离开。

秦东贤回过头,轻轻地拍了拍妻子的手背,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前所未有的温柔与决绝。

“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等我回来。”

他只说了这两句话,便毅然转身,松开妻子的手,大步踏入了那无边无际的风雨之中。

从秦府到皇宫的这条路,他曾经骑着高头大马走过无数次。

每一次,都是荣耀加身,万众瞩目。

唯独这一次,长街空寂,店铺尽墨,只有冰冷的雨水疯狂地抽打在他的身上,只有呼啸的秋风在他耳边肆虐。

远处宫墙上的灯笼,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曳,将他的影子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拉得忽长忽短,如同一个孤独的鬼魅。

甘露殿内,灯火昏暗。

这座象征着帝国权力之巅的巨大宫殿里,只点着寥寥几支手臂粗的牛油巨烛。

烛光跳跃,勉强照亮了中央的一小片区域,而更远处的梁柱和角落,则完全隐没在浓得化不开的黑暗之中。

唐太宗李世民,身着一袭再寻常不过的素色常服,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御案之后。

他没有批阅奏折,也没有看书。

他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整个人仿佛一尊已经融入了黑暗的古老雕像,散发着生人勿近的威严。

御案之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把小巧的鎏金酒壶,以及两只在烛火下泛着温润光泽的夜光杯。

“臣,秦东贤,参见陛下。”

秦东贤走到大殿中央,收敛心神,单膝跪地,声音洪亮依旧,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死寂。

李世民仿佛过了很久,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如两道实质的冷电,落在了他的身上。

那目光是如此的复杂,包含了疲惫,包含了挣扎,包含了惋惜,也包含了一丝被完美掩饰的、凛冽的杀意。

“起来吧。”皇帝的声音有些沙哑,听不出情绪。

“赐座。”

一名如同幽灵般的老太监,悄无声息地从阴影中走出,搬来一个锦墩,放在了秦东贤的身后。

“谢陛下。”秦东贤依言坐下,但只坐了半个臀部,腰杆依旧挺得笔直如枪。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里,李世民没有谈论任何国事,也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朝中的非议。

他只是拉着秦东贤,慢悠悠地追忆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从当年晋阳起兵时的窘迫,到后来征战天下时的艰辛,一幕幕早已尘封的往事,被他娓娓道来。

他的语气听上去很亲切,很温和,仿佛是在和一个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老战友在叙旧。

可是,秦东贤的心,却随着他的每一句话,一点一点地沉入了无底的深渊。

他知道,当一个帝王开始放下所有的公事,只和你谈论虚无缥缈的感情时,那往往意味着,最危险的时刻已经来临。



“东贤啊。”李世民忽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朕有时候常常觉得,坐在这把冰冷的龙椅之上,真是高处不胜寒啊。”

“天下人都羡慕朕,可谁又知道朕的孤单与恐惧。”

他话锋一转,目光灼灼地盯着秦东贤。

“你手握我大唐最精锐的几十万大军,镇守一方,会不会也常常觉得,夜深人静之时,难以安然入睡?”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无形的、淬了剧毒的尖刀,悄无声息地抵在了秦东贤的心脏之上。

这是一个必死的陷阱,无论他如何回答,都将万劫不复。

说能睡得安稳,是没心没肺,不知为君王分忧,甚至是胸有成竹,不惧君威。

说夜不能寐,是心中有鬼,另有图谋,所以才寝食难安。

秦东贤感觉自己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了。

他沉默了足足十几个呼吸的时间,才用一种无比沉稳的声音回答道:“为陛下分忧,为大唐守土,是臣的本分与荣耀。”

“臣只知枕戈待旦,随时准备为陛下和这万里江山赴死,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

他巧妙地避开了问题本身,将一切都归于一名军人的职责与忠诚。

李世民听完,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那笑声在空旷寂静的大殿里轻轻回荡,显得格外诡异和渗人。

他动了。

他亲自提起那把小巧精致的鎏金酒壶,为秦东贤面前那只晶莹剔透的夜光杯,斟满了酒。

那酒液,呈现出一种极为罕见的、如同翡翠般的碧绿色。

在昏黄的烛火映照下,泛着一层幽冷而妖异的光芒。

李世民将这杯酒,用两根手指,缓缓地推到了秦东贤的面前。

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某种神秘的仪式感。

“爱卿为国操劳半生,戎马倥偬,朕心中实为不忍。”

李世民的语气平静得可怕,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清晰,仿佛是在宣读一道不可违抗的判决。

“饮下这杯‘忘忧酒’,从此以后,你便可卸下肩上所有的重担,再无任何烦恼与忧愁了。”

话音落下的那一瞬间,殿外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了漆黑的夜空,紧接着便是一声震耳欲聋的惊雷。

闪电的光芒,将李世民那张毫无表情的脸,照得如同地狱来的修罗。

忘忧酒。

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

可秦东贤知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鹤顶红”,叫做“断肠散”。

这不是询问,不是商量。

这是皇帝给他的,最后一次“恩赐”,也是他身为一代名将,所能得到的,最后的“体面”。

他没有去看那杯散发着死亡气息的酒。

他缓缓抬起头,用尽全身的力气,直视着御座上那位曾经与他并肩作战、亲密无间的君主。

他想从那双曾经无比信任、无比熟悉的眼睛里,寻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犹豫、不舍,或是挣扎。

他彻底失望了。

那双眼睛里,只有一片冰冷的、深不见底的黑暗。

那是属于帝王的、绝对的无情。

03

整个甘露殿,陷入了极致的、能吞噬一切的死寂。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成了实质,每一粒在烛光中飞舞的尘埃,都带着千钧的重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秦东贤清晰地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那种冰冷而粘稠的感觉,正从四面八方缓缓地将他包裹、吞噬。

他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惊慌失措地跪地求饶。

也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解。

甚至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恐惧、怨恨或是绝望。

他只是缓缓地、异常平静地从锦墩上站了起来。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仿佛即将奔赴的不是冰冷的黄泉,而是一场无比盛大和荣耀的典礼。

他伸出双手,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那件早已被夜雨打湿的朝服,将衣襟上的每一个褶皱,都一丝不苟地抚平。

然后,他转向御座的方向,对着唐太宗李世民,行了一个最为标准、最为隆重的君臣大礼。

他深深地俯下身子,宽阔的额头,重重地触碰在了冰冷坚硬的金砖地面上。

“臣,谢陛下隆恩。”

他的声音沉稳依旧,听不出任何情绪的波动,仿佛在诉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行完这最后的大礼,他缓缓直起身。

他没有再看皇帝一眼,而是将自己全部的目光,都投向了御案之上,那杯散发着幽幽绿光的酒。

他伸出那双曾经挥舞长槊、开疆拓土、让无数敌人闻风丧胆的手。

此刻,这双手却无比稳定,没有一丝一毫的颤抖。

他用双手,庄重地捧起了那只小小的夜光杯。

他将酒杯,缓缓举到了自己的唇边。

随即,他仰起头,喉结滚动,将杯中那致命的液体,一饮而尽。

整个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带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尽显了一名铁血军人应有的豪迈与本色。

喝完了。

一滴不剩。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无限拉长。

一息,两息,三息……

秦东贤没有倒下。

他也没有像中毒之人那样,表现出任何痛苦挣扎的迹象。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身躯挺拔如松,如同殿外那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的古老石碑。

他将那只空了的夜光杯,缓缓地、却又重重地,放回了御案之上。

“当!”

一声清脆的、金属与玉石的撞击声,在死寂的大殿中突兀地响起,显得格外刺耳。

这声音,像是一记无形的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心脏之上。

李世民的瞳孔,在那一瞬间猛地收缩成了针尖大小。

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隐藏在宽大袍袖下的双手,死死地抓住了龙椅的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预想过秦东贤可能会有的种种反应。

他可能会跪地求饶,赌自己的一丝心软。

他可能会愤怒咒骂,控诉自己的不公。

他甚至可能拔剑反抗,做困兽之斗。

太宗甚至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要秦东贤有任何异动,埋伏在殿外阴影中的数十名刀斧手,就会在第一时间冲进来,将他就地格杀,乱刃分尸。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秦东贤会如此平静,如此坦然地赴死。

平静得让他感到了一丝莫名的心慌。

他想看秦东贤临死前的最后表情,是无尽的怨毒,是深深的悔恨,还是终于解脱的释然。

可是,秦东贤只是抬起头,平静地看着他,目光清澈而坦荡,不带一丝一毫的怨怼与责备,就如同一片深邃而不起波澜的古井。

然后,他开口了,如同一道无形的九天惊雷,在空旷死寂的甘露殿内轰然炸响!

他迎着皇帝那审视的、带着凛冽杀意的目光,不卑不亢,一字一顿地道出了那十一个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