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当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轻率地评价“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明智”之际,公众尚未察觉这一言论背后潜藏的地缘博弈本质。
这并非出于产业自主或国家安全的理性考量,而是一场以行政手段为工具、针对外资企业的系统性剥夺行动。
安世半导体曾由中国闻泰科技成功收购,在中资注入后迅速成长为全球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关键力量,其生产网络深度嵌入中国制造业体系。
然而,荷兰政府却以模糊的“安全风险”为由,强行驱逐中方管理团队,并将股权置于第三方托管,试图单方面掌控企业核心命脉。
这场围绕技术资产控制权的较量,正在重塑欧洲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也将其推向战略误判的边缘。
![]()
2
安世半导体的复苏
安世半导体原为欧洲半导体行业的标杆企业,但在2019年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经营危机,濒临倒闭边缘。
关键时刻,中国闻泰科技以340亿元人民币完成全资收购,并迅速投入资本与运营资源,推动企业实现结构性转型。
通过引入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中国市场渠道,闻泰不仅化解了财务困境,更激活了企业的技术潜力与市场活力。
依托东莞生产基地的强大支撑,安世在五年内完成了从破产边缘到国际供应链枢纽的跃迁。
![]()
3
截至2024年,安世年营收攀升至147亿元,向荷兰政府缴纳约1.3亿欧元税收,成为全球汽车电子领域不可或缺的供应商。
其封装测试产能高度集中于中国东莞工厂,全球范围内七成以上的芯片在此完成最终工序。
同时,关键原材料及元器件采购亦严重依赖中国本土供应链体系。
数据显示,超过86%的欧洲制造业领军企业、近半数整车制造商、95%的机械设备生产商、86%的医疗设备公司以及全部航空航天项目,均采用安世提供的高性能芯片解决方案。
![]()
4
可以说,安世的复兴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逆袭,更是全球化协作下资本、技术与制造能力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
这家原本衰落的欧洲企业,因中国资本的介入重获新生,并反向支撑起欧洲高端制造业的运转基础。
讽刺的是,正是这样一个由中资拯救并赋能的企业,如今却成为荷兰等国实施排他性政策的目标。
所谓“安全审查”,实则是借政治名义对成熟产业链发起冲击,暴露出部分欧洲政要在产业认知上的严重脱节。
安世案例清晰揭示:中国资本不仅能挽救濒危实体,更能主导高附加值环节;任何忽视这一现实的控制企图,终将付出高昂代价。
![]()
5
荷兰掠夺行动
2025年初,荷兰牵头联合德国、法国等九个国家组建所谓“欧洲半导体联盟”,公开宣称旨在强化本土芯片生态,提升战略自主性。
但回顾后续动作,该联盟的实际功能更像是为干预外资控股企业提供合法性外衣的前置机制。
9月29日,成员国在布鲁塞尔签署合作宣言,次日荷兰即闪电式启动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措施。
![]()
6
荷方援引1952年制定的《物资供应法》,冻结安世全球30家关联公司合计147亿元资产,全面清除中方管理层,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99%股份移交独立机构托管。
尽管官方强调此举系主权行为,但多方证据表明,美国在幕后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早在2024年底,美国商务部已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海外投资与管理权限。
进入2025年6月,美方进一步施压,要求更换安世CEO,并推行50%穿透监管规则,彻底堵死中方通过代持等方式维持影响力的路径。
![]()
7
荷兰所谓的“独立决策”因此显得极为脆弱,更像是在美国战略框架下执行既定任务的政治附庸。
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对此表示认可,称其“明智”,却无视本国沃尔夫斯堡工厂因芯片断供面临停产威胁,也未回应机械行业库存告急可能引发的大规模裁员潮。
这一系列操作暴露了欧洲部分政界人士沉迷于地缘对抗叙事,却对真实产业依赖关系缺乏基本认知。
即便荷兰取得总部控制权,也无法调动东莞工厂的实际产能。
![]()
8
欧洲试图以行政命令夺取企业控制权,结果陷入“有牌无货”的尴尬境地——虽握有法律所有权,却无法保障产品交付与订单履约。
这种掠夺式干预短期内看似强化了国家控制力,长期却使自身深陷供应链断裂与市场反制的双重风险之中。
当生产能力与原料供给掌握在他国手中时,单纯的股权变更不过是空洞的形式主义。
真正的产业安全,从来不是靠没收就能建立的。
![]()
9
中国反制
面对荷兰单边行动,中国政府迅速采取精准反制策略。
商务部立即发布禁令,暂停安世中国子公司出口特定关键元器件,直接切断欧洲获取核心组件的通道。
与此同时,国内业务全面切换至人民币结算体系,退出SWIFT跨境支付网络,转而接入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并同步替换ERP管理系统为国产平台。
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东莞工厂的生产连续性,订单交付率快速回升至95%以上。
而欧洲企业则陷入严重供应危机。
![]()
10
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宝马单月营收损失突破10亿欧元,大众集团芯片库存仅够支撑三周生产,16家主流车企联合发出警告,称若不能恢复供货将被迫停产。
就连位于欧洲的日本车企分支也受到波及,凸显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联动性。
荷兰终于意识到:即便夺下公司注册地与董事会席位,若无法触及实际产能与供应链节点,所谓“控制”便毫无意义。
迫于压力,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紧急致函中国商务部寻求对话,欧盟整体态度也随之软化。
![]()
11
安世事件深刻揭示了当今全球产业格局的真实逻辑。
欧洲政客高喊“去风险”与“自主可控”,却选择性忽略自身对中国的制造能力、稀土资源与市场渠道的深度依赖。
中国在半导体上游材料、加工能力及终端市场的多重优势,使得任何形式的资产强占都难以转化为实质收益。
相反,此类行为极易触发系统性反制,导致自身经济受损更甚。
对于欧洲而言,这是一次代价沉重的认知矫正:脱离现实生产的“控制权”只是幻象,真正的产业安全源于互信协作而非强制分割。
![]()
12
结语
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口中的“明智”,在全局视角下显得荒诞而不合时宜。
欧洲部分政界人士沉溺于地缘政治幻想,妄图通过行政干预重建所谓“自主”,却无视本国工业体系对中国供应链的实际依存。
安世半导体的核心制造能力、原料供给与市场需求均根植于中国,而中国在稀土精炼、先进封装与金融结算体系上的主导地位,使单方面掠夺注定失败。
荷兰所获得的控制权,最终沦为无法兑现价值的烫手山芋,反令欧洲企业承担巨额经济损失。
安世事件传递出明确信号:现代产业安全的本质不在于谁拥有营业执照,而在于谁掌控生产流程与资源流动。
中国早已不再是被动接受规则的一方,中欧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竞争版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