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几年,西方国家口号喊得震天响:要“去中国化”。他们挥舞关税大棒,搞技术围堵,推着企业一窝蜂往外跑,仿佛只要把中国踢出全球产业链,西方就能重振雄风。但折腾了这么久,发现这条路不通。
中国没垮,反倒挺得更稳了。于是,现在他们换了目标:搞不定中国,那就去搞印度。问题是,印度真能接住这班“全球工厂”的接力棒吗?还是说,“去中国化”搞砸了,西方又在重蹈覆辙,开始“去印度化”?
看上去像换了个方向,实则是老毛病没改,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我不行,那一定是别人问题”的阶段。
![]()
“去中国化”:一场自我误判的豪赌
2018年,特朗普敲响了中美贸易战的第一锤,喊出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结果却像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当时西方的算盘打得挺响:以为只要提高关税、切断技术供应、打压中国企业,就能让中国经济掉链子。
这套做法的核心逻辑说白了就是“断供就能断崛起”。可现实啪啪打脸。
中国的工业体系有多全?从最基础的螺丝钉到最顶尖的光刻机零部件,几乎什么都能自己制造,是全球唯一覆盖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换句话说,别人还在拼图,中国自己已经能造整张图了。
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三成,总产值约等于美、德、日三国之和。这不是靠政策补贴砸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的产业竞争力。
![]()
德国虽然嘴上说要“去风险”,可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不降反升,宝马、大众纷纷加码扩建在中国的基地,资本用脚投票,打脸打得相当清脆。
而美国消费者的日子呢?关税加上供应链重组,直接抬高了生活成本,日用品、电子产品价格全线上涨。数据显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超七成的成本最终被转嫁给了本国消费者。
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工资高、工会强、效率低,连苹果都不敢轻易动产线。最后搞来搞去,既没“去掉”中国,也没“拯救”自己。
印度接盘梦碎:不是想扶就能扶得起来
既然中国搞不动,西方便把希望寄托在印度身上。人口多,年轻人多,经济增长快,看上去就是个“准中国”。于是,西方政府和大企业一拥而上,把印度包装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
美国还把印度拉进“四方安全对话”,各种政治抬轿,商业投资也一波接一波。
但很快就发现,这个剧本演不下去。印度的问题,不是贴几个标签就能解决的。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效率低、政策多变、官僚体系冗杂……哪一样不是全球企业最怕的?
你想在中国建工厂,审批流程清晰、产业配套齐全;在印度,可能连土地证都要跑好几个月。
过去十年,2700多家外企从印度撤了出去。亚马逊被罚款,IBM被调查,沃尔玛在印度市场屡屡受挫。本来想大干一场的富士康半导体项目,最后也是因政策变动直接叫停。比亚迪在印度的设厂计划也被搁置,原因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当地政府不给批。
![]()
更让西方“头疼”的是,印度不听话。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拒绝跟着西方制裁俄罗斯,反而趁机低价买油,还倒手卖给欧洲赚差价。美国看不下去了,转头就制裁了十家印度科技企业。库尔特·坎贝尔干脆挑明了态度:印度不是美国的盟友,将来也不会是。
于是,“去印度化”也悄悄开始了。欧盟提高对印度商品的关税,美国企业削减在印业务与高管数量。曾经被捧成“香饽饽”的印度,如今成了“烫手山芋”。西方资本掉头就走,留下的只是一地鸡毛。
![]()
逻辑错了,换谁都救不了这个局
从中国到印度,西方的战略逻辑始终没变:用打压、替代手段来维持自身优势。明明是全球合作时代,他们却还在搞冷战套路。这种思维的最大问题是,把全球产业链看成谁输谁赢的棋盘,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网络。
![]()
制造业不是开超市,今天关一家、明天换一家能接着开。产业链的形成靠的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工人素质、配套体系、政策稳定等多重因素。中国的优势不是一夜之间建立的,西方想找个“下一个中国”,光靠便宜劳动力根本不够。
就连那些转移到越南、印尼的企业,也不得不保留对中国的依赖。《日经亚洲》就指出,即使终端装配搬出中国,关键零部件、模具、技术支持依然离不开中国。换个地儿组装,链条还是中国的。
![]()
中国也没有坐以待毙。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海外产能,对东盟、非洲、拉美的投资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对东盟投资增长超过三成,电动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在泰国、马来西亚、阿根廷迅速布局。
即使在欧盟,像匈牙利和西班牙这样的国家也在积极吸引中国绿色科技产业入驻。
西方原本希望通过“去风险”来软化“去中国化”的强硬姿态,但这套说辞本质上没变。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最新报告就指出,欧盟内部越来越多成员国倾向于加强与中国关键技术合作,而非拆台。
![]()
这说明,现实已经逼得他们放下偏见,回归理性。
不是中国太难替代,是西方还没想明白
西方搞“去中国化”,结果发现越去越依赖;转头去塑造“下一个中国”的印度,又发现印度不是个听话的角色。这一连串操作,暴露出的不是中国或印度的问题,而是西方自己根本没搞清楚全球化到底怎么运行。
他们总以为只要资本够多、政策够狠,就能把产业链搬来搬去,结果发现产业链不是货架商品,而是靠无数人、无数年打磨出来的复杂系统。中国之所以不可替代,不仅是因为制造能力强,更因为它已经深深嵌入了全球经济的骨架里。
![]()
而印度之所以没能接住“接力棒”,也不是因为它不努力,而是西方资本对它的期待太过功利、太过急切。他们想要复制中国的奇迹,却不愿意投入中国曾经那样的长期耐心和系统建设。哪有只摘果子、不种树的好事?
想用“去中国化”来解决竞争焦虑,结果只能是焦虑更深;想靠“去印度化”来找下一个替罪羊,结果还是尴尬收场。西方这场战略大轮换,说白了,就是老路走不通,新路没准备好,干脆原地打转。
结语
西方搞不定中国,转身去搞印度,结果又栽了个大跟头。这个剧本已经演了两遍,还是没人能从中学会点什么。归根结底,中国不是谁想替代就能替代的,印度也不是谁想扶就能扶起来的。
![]()
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于西方自己还在用旧地图找新大陆。产业链的未来,是合作,不是单选题。全球化的舞台,容得下所有国家的身影,但容不下霸权思维的执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