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居士在家修行,出家人问他为何不出家?一句话令僧众汗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维摩诘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维摩诘,这个名字在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分量。

他不是比丘,不曾剃度出家,却被世尊称赞为"智慧第一"。

他住在毗耶离城的豪宅中,经营着商业,娶妻生子,过着寻常居士的生活。

可就是这样一位在家人,讲经说法时,连文殊菩萨都要前去请教。

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阿罗汉在他面前,也常常哑口无言。

佛陀住世时,僧团中常有这样的疑惑:修行不是应该远离尘世、舍弃家庭、青灯古佛吗?

维摩诘居士既然有如此高深的智慧,为何还要留在红尘之中?



这个问题,终于在一次法会上,被一位年轻比丘直接问了出来。而维摩诘的回答,让在场的所有出家人,都陷入了沉默。

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维摩诘的宅院里,已经聚集了数十位前来听法的僧众。

维摩诘端坐在讲法的位置上。他年约五十,面容清瘦,眉宇间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威严。身上穿的是普通的居士服,没有袈裟的庄重,却自有一种超然的气度。

当天来听法的,除了一些老资格的比丘,还有不少刚受戒不久的年轻僧人。其中有一位叫做净行的比丘,才出家三年,正是对戒律最为严格的时候。他看着维摩诘,心中总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

讲法开始了。维摩诘今天讲的是不二法门。

"诸位尊者,"维摩诘的声音平和而有力,"世人总爱分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净,什么是染。可佛陀说,一切法本来平等,无有高下。"

一位老比丘合掌问道:"居士,若是不分别善恶,岂不是纵容恶行?"

"分别善恶,是为了教化众生。但若执着于这个分别,以为真有一个实在的善恶,那就落入二边了。真正的智慧,是知道善恶的相对性,却又不因此而不辨是非。"

众僧点头称赞。

维摩诘接着说:"就像在家出家,世人也爱分别。认为出家就是清净,在家就是染污。可《维摩诘经》中说:'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心若清净,何处不是道场?心若染污,住在深山古刹,也不过是换了个地方打妄想。"

这话说得有些直白,几位年轻比丘脸上都显出了不安。

净行比丘终于忍不住了。他站起身来,恭敬地向维摩诘行礼:"居士,弟子有一个疑问,憋在心里已经很久了。"

"尊者请讲。"

"居士您的智慧,僧团中无人能及。可是,既然居士有如此高深的修为,为何不出家呢?佛陀不是说,出家是解脱之道吗?"

这话一出,整个院子里突然安静了下来。众僧也都抬起头来,目光集中在维摩诘身上。

维摩诘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着净行比丘:"尊者出家多久了?"



"三年。"

"为何要出家?"

净行比丘毫不犹豫地说:"看破红尘,追求解脱。家中的妻子儿女、田产财物,都是束缚。只有舍弃这一切,才能清净修行。"

维摩诘点点头:"尊者说得不错。可是,你出家之后,心中真的放下妻子儿女了吗?"

净行比丘一愣,脸色微微发红:"弟子...弟子在努力放下。"

"努力?三年了,还在努力,可见心中还是放不下。夜深人静时,是不是还会想起家中的妻儿?"

净行比丘低下了头。

维摩诘的声音变得柔和:"尊者,我不是在责怪你。出家是一条路,在家也是一条路。关键不在于你穿什么衣服,住在哪里,而在于你的心。"

这时,另一位年长的比丘站了起来:"居士此言差矣。佛陀当年正是舍弃了王位,舍弃了妻儿,才得以成道。难道这不正说明,出家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吗?"

维摩诘看向这位比丘:"尊者说的是悉达多太子的故事。太子确实舍弃了王位和家庭,但请问尊者,太子是为了出家而成佛,还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而成佛?"

"这..."那位比丘一时语塞。

"太子舍弃这一切,是为了断除贪执,而不是因为王位和家庭本身有罪过。世尊成道后,不也回到王宫,为父王说法,为妻子耶输陀罗授记吗?如果在家真的是染污,世尊为何还要度化在家众?"

这话说得众人无言以对。

维摩诘环顾四周:"诸位尊者,出家人和在家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有人说:"是否剃度。"有人说:"是否持出家戒。"

维摩诘摇摇头:"这些都是表相。真正的区别,在于发心。出家人发心离俗修道,这是出离心。但如果只是换了身衣服,住进了寺院,心里还是计较得失,攀比高低,那和在家人又有什么区别?"

他站起身来:"我见过一些出家人,住在名山大寺,穿着上好的袈裟,吃着十方供养,嘴里说着无我,心里却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的修行成就,在想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出家,真的出家了吗?"

众僧听了,都觉得脸上发烫。

"我也见过一些在家人,他们经营生意,养育儿女,日日忙碌。但他们懂得布施、持戒、忍辱。他们不偷不盗,不欺不骗,对父母尽孝,对朋友守信。做生意时,不赚昧心钱;有了余财,就拿去济助穷人。这样的在家人,难道不是在修行吗?"

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鸟儿在笼中啁啾。

维摩诘走回座位:"诸位尊者,我今天就跟你们说实话。我不出家,不是因为我贪恋世俗的享受。我留在俗世,是因为俗世中有无数需要度化的众生。"

"佛陀说,菩萨要度化众生,就要和众生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度化那些专门来寺院求法的居士。但是那些在市井中营生的商人,那些在田间耕作的农夫,那些在官场中浮沉的官吏,他们又有谁去度化呢?"

维摩诘的声音提高了一些:"我经商,所以我能接触到商人。我知道他们的烦恼。当他们为了利益争斗时,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因果;当他们为了得失而焦虑时,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是无常。"

"我有家室,所以我能体会为人父母的辛苦。当有人问我如何处理家庭关系时,我不会说一句'放下'就完事,而是会告诉他们,如何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清净。"

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维摩诘继续说:"《维摩诘经》中有一句话:'不必一定出家,才能修行。'重要的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虽然身在红尘,但我的心,时时刻刻都在佛法之中。我虽然有妻儿,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本无自性。"

他看向净行比丘:"尊者刚才问我,为何不出家。现在我反问尊者,你出家了,可是你的心出家了吗?你剃了头,穿了袈裟,可是你的贪嗔痴减少了吗?你的慈悲心增长了吗?"

净行比丘满脸通红,双手合十:"弟子惭愧。"

"不必惭愧。修行本就不易。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修法。不能说出家就一定比在家高,也不能说在家就一定不如出家。"

这时,一直沉默的迦叶尊者突然开口了:"居士所言,确实有理。可是,佛陀住世时,不是一再强调出家的功德吗?经中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这又如何解释?"

维摩诘向迦叶尊者深深行了一礼:"尊者此问,正是关键所在。佛陀赞叹出家,是因为出家确实是一条殊胜的道路。出家人不必为生计奔波,可以全心全意修行。这都是出家的优势。"

"但是,佛陀赞叹的是真正出家的人,是那些既出家,心也出家的人。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出家,而心还在俗世中打转,这样的出家,佛陀也不会赞叹。"

维摩诘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



众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他继续往下说。

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维摩诘要说的最关键的话,就在后面。

净行比丘握紧了双手。迦叶尊者也微微前倾身体。

作为佛陀的大弟子,他一生都在践行出家的道路。

但此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要听到一个从未想过的观点。

维摩诘环顾四周,目光如炬,缓缓开口说道......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