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里的小风波
江西一间小学教室,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我势在必得”,学生却脱口而出“包的包的”。
老师没有发火,只是轻轻一句:“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
人民日报、京报网纷纷转发光明日报评论:《孩子们满嘴“包的”“666”,我们该怎么办?》,一时上了热搜。
可若仔细想想,这只是孩子的事吗?
打开任何聊天群、朋友圈、短视频弹幕,
“666”“绝绝子”“yyds”“破防了”等,这些早已在大人嘴里安营扎寨。
此时担心孩子思维偷懒,是不是忘了自己才是源头。
日常中,当需要精细表达时,多少大人却只掏出网络现成梗,且意识不到缺口。
![]()
医学上“失语症”是脑损伤导致语言功能缺损;
或许,我们也可以暂时将这称为“文化失语症”。
二、失语的三重症状
那么,“失语症”有何表现呢?仔细观察思索,症状大多如下:
1. 高频词集中,词汇表达匮乏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中小学生语言发展跟踪(2022)》显示:
书面作文中“高分段词汇多样性指数”五年下降1.7%,但同期“口语词汇总量”并未减少,只是高频词更集中。
而成年人也并未幸免,
一句“收到”加个✔,顶替三段汇报;一句“666”, 语言像被压缩,省掉所有赞美。
![]()
图片来源于网络
2.情绪黑箱
你说“我破防了”,配个熊猫头。
没再继续的说的话,因为什么,我只能靠猜,毫无头绪,只好打个“?”。
想安慰也无从说起,情感如隔屏相望。
3.世界塌缩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其原意是“语言的界限=可陈述的界限”,
但当你只会用“emo”描述悲伤,大脑调取记忆时优先激活“emo”标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他细腻节点难以被检索,漏斗口一旦定型,便会反向塑造认知,于是“悲伤”被折叠成几张表情包,而灵魂却无处安放。
三、谁在喂养失语症?
如果说孩子是患者,那环境与大人便是病原体。
1.父母老师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家长一边刷手机一边“绝了”,
孩子大脑里“绝了”的突触就被反复强化。
2.短视频时代,许多人的耐性越来越低,长句完播率低于是流量让算法更倾斜短句;短梗更易获得高赞推荐;另外,由于审核机制,敏感词一触即发,模糊语最安全。于是大家学会了“安全失语”。
3.学校教育中,作文模板化写作,强调“扣题”“稳妥”,学生主动把风险词汇换成万能词,“ yyds”只是课外的延伸。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热梗成了护身符,失语便像接力赛,语言成了牺牲品。
四、汉语的紧急呼叫
汉语是五千年文明的活化石,并不缺表达的词汇。
它一字一世界,一句一乾坤。
有“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笃定,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
可如今,却缺了“调用的场景”与“正反馈”;
流量时代,也再难写下“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无修辞的动人。
七情六欲大多也只兑成“emo”“破防”、“包的”;
表达便捷不该成为思维懒惰的万能贴,不然贴得越多,汉语的伤口越大。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失语的代价
热搜清一色“绷不住了”“泪目”,情绪堆成垃圾山,信息密度趋近于零,真正需要追责、复盘、制度改进的事件,却被表情包冲散。
不止如此,其还影响心理健康,情绪粒度低的人,抑郁复发率是高粒度者的2.3倍(哈佛Meta, 2021)。说不清,就治不好;治不好,就更说不清,这或许是最实的代价。
更可怕的是,失语也在切断共情。长期下去,表达不清,便也想不清,判不清,人与人之间,如隔屏障;社会也像被切割成一群孤岛。
六、那么,该怎么办?
1. 别只说“emo”,学会给情绪命名,先问问自己:是失望?疲惫?委屈?愤怒?给情绪一个准确的身份证。
2.别只说一半,补一句“因为……”。
“我很难过,因为加班到十点,爸妈没等到我吃饭。”
让交流对你明白你因何而“emo”,让情绪从黑箱变得透明些。
3.再加一句“所以……”。
“所以我现在很需要一个拥抱。”
让共情上线。
这不是咬文嚼字,是保卫表达的能力,
![]()
图片来源于网络
4.从大人开始
和孩子交流时,多问下为什么,“你为什么开心?为什么难过?”。
逼他把热梗翻译成完整句子。
5.平台,也该让算法学会奖励思考,避免为了省事而将“敏感词“规则滥用,更注意于表达的思想,而非机制的条件反射。
七、尾声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热梗就是21世纪的竹枝词、市井曲。
它本身无罪,罪在“只能说到梗为止”,精确与俏皮同在,才是语言的健康态。
别让汉语的灵魂,在表情包里走丢,也别把表情包开除汉语籍。
从今天起,把“666”当成垫脚石,好好说话。
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