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假币模板图片的诡异交易,牵出一桩涉及全国多地的假币大案。当警方冲进窝点,打印机仍在“唰唰”作响,一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从机器嘴里不断吐出,空气中弥漫着墨水味道。
![]()
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四大队中队长赵全生还记得那个画面:在偏远地区的平房院落里,家用打印机仍在持续运转,一张张仿造的百元纸币不断输出。这些看似普通的家庭设备,已在犯罪分子手中变成了“印钞机”。
更令人震惊的是,操纵这个假币制造链的,竟是一群清一色的“00后”年轻人,其中甚至还有未成年人。他们无一有正式工作,均以制假为生。
01 年轻面孔的假币链条
日前,北京警方在工作中发现了一笔可疑交易,交易内容是一张假币母版的图片。这一线索引起了警方的警觉,随即展开深入调查。
经过几个月的侦查,一个以程某等人为首的货币伪造团伙逐渐浮出水面。在掌握充分证据后,北京、广西、河北、江西等地警方同步行动,对该团伙实施集中收网。
行动成果令人震惊:公安机关共抓获15名犯罪嫌疑人,捣毁8个货币伪造窝点,缴获假币250多万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假币生产、加工、销售链条。
02 现代技术支撑的造假手段
这些年轻人制造假币的手段,展现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他们先通过境外软件学习造假技术,然后通过网络化整为零地购买制假设备。
在偏远地区的平房院落里,他们仅用普通的家用打印机就能生产假币。办案民警描述,这些犯罪嫌疑人还会对假币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做旧或制作凹凸感,以提高假币的“品质”和价格。
在销售环节,他们利用境外软件,通过虚拟货币结算方式进行交易,增加了案件的侦查难度。不仅如此,他们还使用代号暗语发布信息,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固定客户。
03 不止于生产的犯罪网络
警方调查发现,这个团伙不仅自己生产假币,还将造假技术向他人传授,从中牟利。这种“技术传播+产品销售”的双重盈利模式,使得假币制造技术迅速扩散。
犯罪嫌疑人会在销售过程中逐层加码加价,形成了一层又一层的分销网络。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不法利益,这也刺激了更多年轻人卷入这场犯罪活动。
04 花样翻新的假币骗术
假币制造出来后,是如何流入市场的?警方透露,下游使用假币的犯罪嫌疑人有明确的目标群体:他们专挑习惯使用现金的老年人下手;也会到商场,专挑没有防备意识的年轻人下手。
在北京郊区某市场,犯罪嫌疑人以卖菜为掩护,用假币调包老人的真钞。他们采用“撕角”手法——在收到老人的钱后,迅速用指甲抠掉钱的一角,以“钱破角”为由要求更换。
![]()
当老年人最终拿出百元真钞时,嫌疑人迅速进行调包,随后声称找不开零钱,将假币还给老人,从而完成真币到假币的转换。
另一种常见手法是“以租房为名实施真假币调包”。仅在北京,犯罪嫌疑人就用这种手法作案13起,从留守老人手中骗得真钞4万多元。
犯罪嫌疑人会先假借租房约定租期和付款时间,然后以参加婚礼需要整钱随礼为由,请求老人帮忙换钱。在老人拿出百元真钞后,嫌疑人又突然变卦说不需要了,其实已经将真币调换为假币。
05 防范假币需掌握基本技能
随着电子支付普及,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假币的防范意识日益薄弱。然而,此案提醒我们,假币并未绝迹,打击假币依然是一项不容松懈的任务。
![]()
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了识别假币的“三招”:一转、二摸、三透光。
一转是指观察钞票正面中部的光彩光变数字,转动时100元纸币的面额数字会由金色变为绿色,并有一条亮光带上下滚动。同时,正面右侧的安全线颜色由品红变成绿色。
二摸是指触摸票面上的雕刻凹印,如人像、国徽、“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等,用手指触摸应有明显的凹凸感。
三透光是指在光线照射下,观察票面正面左侧空白处的水印,应能看到清晰的人像水印和数字白水印。同时,正面左下角和背面右下方的局部图案合并成完整的面额数字“100”。
这个主要由00后组成的假币制造团伙,利用现代技术复制了父辈们可能想都不敢想的“生财之道”。他们在虚拟世界学习犯罪技术,在现实世界建立销售网络,最终在法律的雷霆打击下黯然收场。
当一群没有正式工作的年轻人,竟能造出250多万元的假币,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现金使用日益减少的今天,假币犯罪为何会走向“技术化”和“年轻化”?
或许,真正需要“防伪”的,不是钞票,而是这些年轻人被扭曲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