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总能听到一种声音:“文科已死”。
尤其是在就业压力和AI的双重夹击下,文科好像成了“没用”的代名词。
不光是我们普通人这么焦虑,我听说,就连那些最顶尖的学校,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在悄悄砍掉文科的课程,缩减招生。
这事挺让人感慨的。
文科,这个曾经培养思想和灵魂的地方,现在到底被“改造”成了什么样?
![]()
我听一些在高校的朋友聊起,现在大学里的教学评估,简直是“疯了”。
怎么个“疯”法?
就是用管理工科的那套思维,来管文科课堂。把那些没法量化的东西,非要变成一串串冰冷的数据。
你都想不到,现在有的教室里装了摄像头,上课全程录音录像。督导可以随时“在线旁听”,老师自己都不知道。
更离谱的是,还有AI辅助,专门统计“学生抬头率”。
这个“抬头率”,居然还跟你老师的职称、学院的排名直接挂钩。
这还不算完。
评估算法对上课的流程,规定得死死的。什么故事导入几分钟,知识点讲解几分钟,必须要有板书,老师必须频繁走到学生中间去互动...
这哪是大学上课,这不就是中小学的那套模式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来评估这套体系的督导,很多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
他们根本理解不了文科的教学模式。
你一堂社会学的课,老师结合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田野调查经验来讲,督导的评价是:“高高在上,只讲个人研究”。
老师感慨一句,调查点的选择有点“命运的因素”,立马被扣帽子:“宣扬宿命论,意识形态有问题”。
这种模板化的评价,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你想想,老师们的热情,还能剩下多少?
为了应付这些,老师们还被迫干很多跟AI相关的杂活。比如往某个教学系统里,录入、标记、审核知识点,搞什么“知识图谱”。
可老师们心里都明白,这些花里胡哨的技术,对文科教学,意义真不大。反倒是把应试教育那套逻辑,又延续到了大学。
![]()
AI的普及,给文科教学带来了新难题。
最直接的,就是作业造假。
有老师说,他收上来的读书报告,至少有15%到20%,是直接搬运AI生成的。甚至,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用的是哪家的AI。
这才是最要命的。
AI确实能很快地帮你总结文本,但它替代不了你一字一句去细读、去琢磨、去组织逻辑的那个过程。
那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文科锻炼人的核心。
那些在写作中突然冒出来的启发性观点,那种创造力,是AI模拟不出来的。
现在老师们也很迷茫。
他们不是反对学生用AI,但你至少得体现出你自己的思考吧?
AI生成的东西,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没有核心观点,也没有论证过程。学生照搬,老师照看,纯粹是浪费双方的时间。
有老师就提出来,本科生的文科作业,是不是该换个方向了?
别非要搞什么完整的研究报告,不如侧重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鼓励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去观察,去体验。
哪怕交上来的文字非常稚嫩,但只要是真挚的,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就特别让人感动。
不完美,那才是人啊。
![]()
学生难,老师更难。
现在很多文科老师的核心任务,你猜是什么?
不是教书育人,而是想尽办法,防止自己专业的学生“转专业”。
因为“转专业率”,直接关系到这个学科的评估,甚至这个专业的生死存亡。
有老师自嘲,自己现在就像个“销售”,天天得给学生“安利”自己学科的好处,劝学生再听听课,别急着走。
有的专业,比如中文系,为什么还能留着?
不是因为它有多强,而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它“好考公”。
有的专业,比如新闻,因为过去分数线一直很高,这个“高分数”本身,也成了专业能保留下来的条件。
可怜的是像建筑与城乡规划这类的,行业一衰退,生源质量马上下降,转专业率飙升,专业就岌岌可危了。
文科的预算被砍,专业被裁撤。老师们自己的竞争压力也大得吓人。
为了评职称,得去拉“横向课题经费”。拉不到怎么办?有老师甚至得找亲戚朋友的公司“走账”。
申请个国家社科基金,因为名校博士扎堆,难度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更别提,还要承担巨量的行政杂务,排课、统计绩效、筹备会议... 老师的精力,全被这些破事给耗光了。
![]()
那文科,到底还有没有用?
说实话,文科专业扩招,和市场需求的错配,导致大量文科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事实。
新闻、广告、营销,包括部分金融领域,业内已经是哀鸿遍野。
经济一下行,岗位一减少,文科生就成了最先被牺牲的。
这让很多老师自己都开始怀疑:我们搞这么多知识生产,是不是很多都是无意义的?
保留这些学科,是不是就是为了保住老师自己的饭碗?
发那些论文,到底是为了评职称,还是真的对社会、对学生有价值?
我总觉得,文科教育,应该是“经世致用”的,它应该提供两样东西:“术”和“道”。
拿新闻传播来说,“术”就是采访、拍摄、写作的技巧。“道”呢,是理解社会变革、体察人情冷暖、关怀他人的那种智慧。
后面这个“道”,是数据和技术给不了的。
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对未来迷茫,对现实困惑。
文科的批判反思、人文关怀,反而显得更重要了。
比如杨振宁先生回顾求学生涯时:
数学家父亲面对杨振宁从小的数理天才,并未急功近利教微积分拔苗助长,反而找人教他读《孟子》加强底层人文素养,令杨振宁受用终身。
![]()
当这个世界看起来动荡失序,当大多数文科教育被宣判“死亡”时,我想对那些依然热爱文科、不顾郑雪峰们“恐吓”依然报考的孩子们说几句:
敢于选择你心中所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关照。
你在这个技术主导、评价单一的时代,要做的有两件事:
一是稳住心态。 你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有勇气拒绝那种“模板化”的生活。
二是主动拥抱变化。 别死读书。你要用你的人文底色,去嫁接市场的新需求、新技能。在科技和人文的交汇点上,重新找到你的位置。
人生的选择不在于完美,在于适合。如果上不了一所好大学,那就上好一所大学。
每一条路,都没有外界看起来的那么容易。
自己选的路,咬着牙、挺着胸,哪怕踩着刀刃,也要走得漂亮。
那些勇敢的破局者,最终会在这个剧变的时代,完成一场心态和能力的蜕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