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为高层次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提供生态化支持?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教师教育如何数智转型?今天,“教育大会一年间·走进改革现场”专栏“微记录”系列,一起来看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探索——

“四维协同”、阶梯式、“订单式”培养……南京大学这样为教师培养提供生态化支持→
看案例
南京大学建立“职前培养+职后发展”一体化育人机制,有力保障基础教育人才持续供给。学校构建“引才工作站+种子教师研修营+中小学招聘就业信息系统”三维支撑平台,与无锡等地方教育局紧密合作,共建“地方教育南京大学引才工作站”。
校长说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
聚焦“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优势”这一核心议题,南京大学抓好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借鉴先进经验“三个关键”。经过多年持续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迭代改进,南京大学现已形成“多学科融合”“多体系互嵌”“多组织协同”的培养框架,凝聚成学科维度、体系维度、组织维度“三维一体”的运行机制,着力破解传统教师教育中学术性与师范性割裂、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主体单一等问题,为研究型卓越中学教师的成长提供持续的系统支持。
看举措
构建“高校—政府—中学—科研院所”四维协同培养机制
该机制整合了南京大学校内的学术资源,联动江苏省教科院、50所示范高中及32个名师工作室,构建了“课程共研—师资共聘—质量共评”闭环系统,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周期的支持网络。
![]()
南京大学”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南京师大附中教育实习,为高中生上课。学校供图
打造“全链条”培养生态
·以项目为载体,构建覆盖本硕博的阶梯式培养体系。作为首个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学校实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项目,近5年累计招收研究生200余人;设立“师陶计划”短期证书项目、“行知计划”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为非师范类学生提供教师教育机会,近6年累计培养150余人,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后备人才蓄水池。
·校地联合推出“种子教师研修营”、共建“引才工作站”等。目前研修营已培养学员200余人,其中85%已进入基础教育岗位,通过“订单式”培养为186所合作中学定向输送研究生层次教师近1000名。
构建“数字化+实践化”支持平台
·率先搭建“教师教育数字学堂”。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开设“师德师风”“课标培训”等四大课程模块,学生在线学习完成率达95%。
·合作建立海内外实践基地。选派30余名研究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依托5个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改造建成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研发出8本科学教育教材、2本国家级义务教育科学教材,创办国内首本科学教育学术期刊《科学教育研究》。
![]()
南京大学“国优计划”理工科研究生做科学教育实验。学校供图
形成“可复制”的辐射模式
学校通过“西部行知计划”等公益项目向青海、新疆、云南等地区输送科学教育资源,培训西部教师1200余人次。
未来,南京大学计划将合作中学扩展至200所,建立“教育博士工作站”,推动教师教育从“培养支持”向“生态构建”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如何赋能教师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上线“新技术”来破题→
看案例
作为部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教师教育主责主业,秉持强师报国的东师精神,从新世纪开创“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到指向创造力的教师培养,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当前学校聚焦适应学龄人口新变化对教师教育机制改革的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变革的新要求,主动承担起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数智转型的时代重任,研发教师教育大模型,整合了260所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百余万课时的优质教学视频以及2.3亿条数据资源,打造多智能体协同系统,实现智慧教学设计、智能评价等多场景教师教育的应用与服务。
校长说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大模型”为切入点,旨在改变整个教师教育从“职前”到“职后”的培养、发展和教育教学体系。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教师准入不再是死板的应试,而是通过虚拟实践考核实际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从而能够高效的选出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人才。
看举措
建设教师教育数据平台
平台以教师教育领域多模态“数据池”为核心,构建了教师发展综合数据库、课堂教学数据库、自适应学习数据库、区域教育发展数据库,数据积累时间超10年,数据总量逾10T,覆盖用户数量逾1000万。
自主研发教师教育大模型
模型基于18个省51个县市260所UGS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的海量数据,构建覆盖学科理论、教育理论、教学实践资源在内的多源异构语料库。以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为试点,协同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分领域研发垂直领域大模型,探索实现智能问答、智慧教学设计等功能。
开发多智能体协同系统
基于模型开发了由中小学名师、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构成的多智能体协同平台,配套构建系列硬件智能舱,打造出软硬件一体的人机协同教学支持环境。
构建教师教育智慧平台
平台实现职前培养、职后发展与教育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支持,聚集教学能力检测与评估、教师发展支撑、教育政策模拟与优化三大功能,覆盖“教—学—评—管”全过程。
文字 | 南京大学陈晓清、黄斌,东北师范大学秦春生、杨清溪、焦海艳
来源 |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微信、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微信、无锡教师视频号、中国教育在线微信、东北师范大学官网及视频号等
走进改革现场
![]()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