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汪东兴对开放后的中国有何看法?汪东兴家人揭秘,老人家有些成见

0
分享至

1978年12月,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那天夜里,远在城南住宅区的汪东兴仍旧守着收音机。会场里一句句更新方针的消息传出来,他只是“嗯”了一声,把音量拧小。家人后来回忆,当时老人没有表态,转身进书房,顺手拿起的仍是那本翻得卷边的《共产党宣言》。

在那之后二年,汪东兴辞去要职。身边朋友劝他“歇歇吧”,他却像从战场换到另一处岗位,一头扎进读书与笔记,日子过得极静。街坊偶尔碰见他散步,只见他双手背后,步子不急不缓,似在琢磨什么难题。有人问他对眼前巨变的感受,他只笑了笑:“大潮起了,先看水势。”

2011年春,一个周末的午后,几位南方媒体的记者终于敲开了那扇常年紧闭的旧木门。门还没完全打开,客厅里一幅王勃《送别》的字就映入眼帘——毛泽东亲笔手迹,落款“辛丑夏”。记者轻声赞叹,汪东兴闻声走出书房,拍拍画框边缘:“这幅字,提醒我莫忘本。”



寒暄片刻,录音笔亮起红灯。记者提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活力前所未有,您怎么看?”汪东兴坐直身子,手指在桌面轻敲两下,像是在给自己留半秒斟酌:“国家富起来,这是事实。但有些东西,正在变味。”他停顿,再补一句,“钱能办事,却办不来灵魂。”

随行的家属怕场面拘谨,递过一杯热茶,低声解释:“老人家对新事物不是反对,而是担心速度太快。”记者追问何谓“成见”。汪东兴凝望窗外的梧桐,缓缓开口:“市场该有市场的规矩,可心里必须装着人民。若只盯着利润,温度就少了一截。”



话题被拉回到他早年的经历。1929年初春,他在抚河边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共产党;1947年调到毛泽东身边。几十年里,警卫处长的岗位让他贴身观察领袖习惯:简朴、警醒、戒浮华。毛泽东曾当着身边人的面评价他:“胆大心细,办事可靠。”这句评语,成为他行事的底线。

新中国成立后,他陪同出访苏联,也随车翻山越岭去湖南农村。那时物资紧张,主席睡硬板床,汪东兴就铺半截棉被作褥。长途列车晃动,警卫队里常有人熬不住,汪东兴却顶着黑眼圈巡车厢。后来有人夸他能吃苦,他反倒摆手:“规矩在前,马虎就是危险。”

退休以后,他走进图书馆的次数反而多了,常常夹着补丁本子记录政策走向、物价曲线。遇到乡下亲友,他总先问基层粮仓、再问学龄儿童,末了才谈收入。一次家人随口说起某地房价翻番,他摇头:“纸面数字飘得快,砖瓦落在谁的肩上才算数。”

对外界议论“老人有成见”,汪东兴的女儿曾作解释:“父亲不是排斥财富,他是不放心贪婪。”有人劝他写回忆录,他拒绝,说“行动写过了”。家里唯一稍显奢侈的是那排大书柜,里头夹着他自制的卡片:每张卡片上,一条政策、一段批注,背面用红笔划了重点——“全心全意”、“人民立场”、“纪律先行”。

至于未来,他只在小范围讲过一次:“方向对了,船一定能到;舵抓不稳,风大也翻。”那场谈话不到五分钟,随后他把话题引到青少年的历史教育。记者记录到这里,磁带正好转完。他们起身告辞,汪东兴送至门口,轻声嘱托:“字可以删减,意思别变。”

汪东兴去世那年,家属整理遗物,在书桌第二层发现厚厚一摞社会调研剪报,最早的日期停在1979年,最新的停在采访前一个月。每一张报纸边缘都有铅笔圈画,旁边标注“看趋势”“警民关系”之类小字。外界说他守旧,但这些剪报说明,他始终盯着时代动向;外界说他苛刻,可他留给后辈的,是行事要对得起黎民百姓。

老人对开放后的中国有意见,却绝非固步自封。他的所谓“成见”,是对权力须有敬畏、对资本应加约束、对人民必须诚恳。若问一句,这些要求今天是否过时?答案只在每个人心里。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元哥说历史 incentive-icons
元哥说历史
发表一些真实、有趣的历史文章
4665文章数 4145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