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1—22 日旧金山 TED AI 大会在美国旧金山热热闹闹地举行,台上台下都是业内大咖。
就在大家都在谈模型、讲算法、拼数据的时候,曾担任苹果、微软、谷歌高管的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的一段发言,像一记“重锤”,直接砸进了全球科技圈的朋友圈。
他说,在 AI 硬件和机器人制造方面,美国正在被中国超越。
接着又补了一句,中国的新能源项目建设速度是美国的 10 倍,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未来的算力可能是美国的十倍。
这话说出口,有人惊讶,有人质疑。但不管是哪种反应,这番话确实点中了一个关键——AI这场全球竞赛,已经不只是比谁脑袋聪明,更是比谁能把聪明的想法变成真正能跑起来的系统。
![]()
而中国,正是靠着这股“干实事”的劲头,把一条原本看着遥远的技术赛道,实打实地铺成了一条产业高速路。
中国制造,不再只是“能做”,而是“能做得好”
这些年,AI被说得神乎其神,但道理其实不复杂。
大模型再聪明,也得靠硬件跑起来。就像一个人再有想法,也得有条腿能走路。所以硬件这块,谁掌握得好,谁就能跑得更快。
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一步一步积攒下来的。
从造芯片,到做传感器,再到整机设备、装配调试,中国在高端核心零部件领域直到现在仍在加速突破,这就像是厨师不光能做菜,连锅碗瓢盆都自己烧制。
![]()
别看这听着不怎么高大上,但真到了拼实打实的产品、出货量和成本控制时,这才是关键。
而且中国的企业很讲究实用主义,不搞花里胡哨,能用、靠谱、便宜才是王道。这种风格,虽然不太适合用来做噱头,但特别适合规模化应用。
一台机器人、一个硬件模块,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再走进医院、物流、教育,效率说提升就提升,成本说下降就下降。
别忘了,背后还有政策的支持。国家早早就把智能制造写进了发展规划里,一步一个脚印地扶持,从研发到落地,不光看得远,还敢投真金白银。
这样的节奏,不是喊口号,而是把基础打牢再往上盖楼。
![]()
算力这事,说到底是“谁能跑得动”
AI要想跑起来,算力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模型再复杂,算法再先进,没算力支撑,那就是一堆纸上谈兵。
而要有算力,就得有能耗得起的电、有撑得起的服务器、有放得下的空间,还得有管得住的系统。
听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谁能真正把这些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几年,中国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推进可以说是稳扎稳打。
统筹规划,把数据中心建在合适的地方,把能源接在能持续供应的地方,还把未来用地都提前预留出来,一条线一条线地铺好。就像修高铁,不能哪儿想通就通,得考虑全国的流量、人口、经济带动效应。
![]()
而且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快,对算力的需求是实打实的,再加上清洁能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很多数据中心直接连着太阳能、风电等绿色能源,不光效率高,成本也压得住,还环保。
美方在这方面,虽然技术不差,但受限于能源价格、土地资源、环保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推进起来没那么顺畅。
尤其是大城市,建个数据中心审批都要排队,动辄几年。而中国这边,如果规划定了,建设效率可以用“飞快”来形容。
李开复说中国未来算力会是美国的十倍,这话听着有点悬,但你真要把算力基建一项一项对着看,你会发现,他不是夸大,而是看到了趋势。
这个趋势,是技术和资源的结合,是基础设施和发展需求的叠加,是一套系统的“先手棋”。
![]()
开源这盘棋,谁敢放开,谁才站得稳
AI的另一个战场,在代码的世界里。很多人以为开源就是把模型免费放出来,谁爱用谁用,但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人看得更深——开源不只是技术共享,更是生态竞争。
中国的科技企业在这方面近几年下了不少功夫,不再盯着国外的步子走,开始根据自身需求搞出一套自己的开源体系。
有些模型甚至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得比国外那些大厂的产品还要出色,这说明技术上已经不是当年的“追随者”角色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模型背后,有完整的社区、有活跃的开发者、有持续的维护和迭代,这才是一个生态的模样。
![]()
开源说到底,是一种“共享共建”的逻辑。谁能把用户吸引进来,把开发者留下来,把标准慢慢做出来,谁就能在未来的技术话语权上占据主动。这不像是种树,今天种下去,明年发芽,后年结果,再过几年就是整片森林。
而中国的开源策略,正是在种这片林子。不求一棵树长得多快,而是希望这片林子能活得久、覆盖广、根扎得深。
放开技术、吸引伙伴、建立标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一旦成型,就很难被撼动。
相比之下,那些走闭源路线的机构,短期看着领先,长期却容易陷入“高成本、低普及”的怪圈。技术越封闭,门槛越高,用户越少,生态越难扩展。
而中国的开源做法,是把门打开,让更多人进来,一块儿搭建平台,这种思路,才是真正有远见。
![]()
李开复并没有说谁好谁坏,但他看到的,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趋势。他说中国的开源生态正在形成影响力,这不是评价,而是观察;不是判断,而是现实。
写在最后:这场AI赛跑,还远没到终点
李开复的发言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他点出了一个正在悄悄发生的转变。在AI这场全球性的赛跑中,谁先跑、谁跑得快固然重要,但谁能坚持跑、谁能把赛道修好、把后勤安排到位,才是真正的胜利关键。
中国靠着制造能力,把硬件做到了“能用能量产”;靠着基础设施,把算力做到了“能跑起来还能扩”;靠着开源生态,把算法体系做到了“能吸引人也能带队伍”。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不靠喊口号,不靠造概念,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
AI的未来,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技术、伦理、法律、产业、生态,全都要考虑。而中国在这一场漫长的比拼中,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看别人怎么做、自己跟着学的角色,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路径。
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跑到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脚踏实地,持续创新,中国在这场技术变革的大潮中,注定不会是看客。
至于未来到底谁能走得更远,还得时间来验证。
李开复这次说出的“十倍算力”,听起来像个大胆的预测,其实更像是一种方向的确认。
![]()
未来的竞争,不再只靠单点突破,而是靠系统能力的聚合。
而中国,正在这个系统里,一点点筑起自己的底座。比赛还在继续,故事也才刚开始。
参考来源:李开复:中国正快速主导消费级AI与智能制造业——2025-10-23 17:06·中国经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