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关于郑智化深圳机场事件,网络的评论如风暴过境,先是咆哮着冲击了机场方,转而又淹没了郑智化本人。但在喧嚣的“反转”中,我们是否错过了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
郑智化被批评得最多的,是“连滚带爬”的用词,被认为不符事实、有所夸张。我认为,这个词语形容的不是身体动作,而是当事人当时心理层面的无助和狼狈,并不夸张。
如果大家不能感同身受,我们一起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眼前这一级台阶拦住了你的轮椅,所有人都看着你。背后还有许多乘客在等待。
你不想被围观,也不想让后面的人多等,于是吃力地撑起拐杖,拖着不受控制的脚尝试上台阶。一只脚上去了,尝试了好几次,还有一只落在台阶下,怎么也挪不上去。背后还有许多乘客在等待。
这时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你的无力,赶来帮忙,帮你把脚放了上去。但你还要继续拖着脚缓慢地挪到自己的座位上。背后还有许多乘客在等待。
所有人看着你的艰难、你的有心无力。你感受到了各种眼光——有同情、有好奇、有惋惜、有不屑、有催促。整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你快不起来,但你不停地告诉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让时间快一点过去……
如果换作大家在这个场景体验一次这样的经历,是不是觉得狼狈不堪、连滚带爬?
如果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地方相关无障碍条例实行到位,即使你身体不便,你的绝大多数行程仍可以是有序、顺利的。但凡能顺利上台阶,谁愿意“矫情”地麻烦工作人员?因为机场和飞机无障碍设施(比如机舱轮椅,一种可以在飞机过道上推行的小型轮椅)的缺少、无障碍服务的不熟练不到位,导致残障朋友本应“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地有尊严出行,变成“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的耻辱般的经历。
对大部分残疾人来说,那种对身体失去控制的无力感,是内心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痕。每一次在公开场合艰难克服障碍的窘迫过程,都是自身缺陷的一次不好看的暴露,带来难以言表的“羞耻感”——仿佛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成了他人的麻烦。
每个人都想被别人夸奖自己的强大、美丽、智慧,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缺陷与无助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当社会未能提供真正的“无障碍”环境、让个体承担这份暴露的代价时,实际上是在无声剥蚀着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所以我认为,郑智化深圳机场事件真正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者说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是,为特殊人群铺设的无障碍环境的“最后一米”,是否仍有些脆弱不堪?是否仍需要被改善、完善?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无论身体条件如何——都应能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包括独立、顺利、从容出行。无障碍设施绝非一种额外的慈善或施舍,而是社会的基础设施。但我们常用临时的、额外的人力服务,去填补硬件与流程上的巨大漏洞。而接受帮助的残疾人士,在承受不便与难堪的同时,反而还要向“残缺的服务”表达感谢。在各种意义上,这是否都是本末倒置?
郑智化事件是一次提醒,我们的讨论不应仅仅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系统性的问题,一起努力构建真正的无障碍环境。比如,硬件设施在“建”与“用”之间存在落差,是否应制定更科学的标准,并建立追踪改进机制?比如,程序上的欠缺,是否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调整和修订及时完善?又比如,对残疾人的了解、服务不够专业,是否应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辅导培训?
其实,这些做起来都不难,关键是在观念上要改变,真正重视残疾人的平等需求与权利,消除偏见与不作为心态。
希望更多朋友能理性看待残疾人出行,每一次他们从容地出入公共场所,都是在鼓励更多对生活失去勇气的人走出家门,都是在推动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包容的社会。
(本文作者:上海市人大代表 金晶)
![]()
2008年2月21日,台湾歌手郑智化在福建莆田举行的爱心拍卖会上演唱。拍卖所得将用于当地的助医、助学等公益事业。 新华社记者李明放摄
原标题:《上观时评 | 郑智化的“连滚带爬”,或许并不夸张》
栏目主编:简工博 文字编辑:胡幸阳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金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