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非洲10国媒体人京津行:“看见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答案”

0
分享至

来源:环球网

金秋十月,硕果盈枝。10月20日至24日,“2025非洲媒体人中国行”活动在北京、天津两地成功举办。来自布隆迪、刚果(布)、刚果(金)等10个非洲国家的12名主流媒体记者及社交平台意见领袖齐聚一堂,围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三大主题,通过实地走访、产业交流、高校座谈与文化体验,全方位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中非减贫与发展合作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科技赋能与城市更新:书写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卷​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中国以科技为支撑、以匠心为导向,推动城市更新实践不断深化。10月21日傍晚,代表团走进由中国建筑打造的北京中海大吉巷城市综合体,康有为故居等历史建筑经修缮重焕生机,老院落巧妙融入商业、办公与绿地功能,历史纹理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成为“让历史照进现实”的城市更新典范,彰显出中国在保护历史文化与推进城市发展间寻求平衡的独特智慧。



10月22日,科技赋能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让非洲媒体人频频惊叹。在北京大兴国际航空社区项目现场,中建科技集团打造的北京首座CMC钢-混组合结构模块化建筑产品住宅,展现出“中国建造”的硬核实力——CMC智能生产线自动化比例提升至80%,实现“12分钟一面墙,2个小时一间房”的毫米级精度建造。布隆迪媒体人Chadrack感慨:“这种融合先进技术、环保理念的建造方式,为非洲解决住房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模式。”​



除了住宅建造领域的创新,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践同样引发代表团关注。同日,代表团走进中建方程塘沽湾“智慧微城市”项目,见证中国从“建城市”到“造生活”的升级。从展示中心沙盘了解传统村落向现代新城的蜕变,到实地探访海绵城市系统感受绿色规划的民生温度,再到走进塘沽一中教育集团塘沽湾学校体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塘沽湾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为非洲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产城融合、智慧绿色”的中国样本。



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2025非洲媒体人中国行”代表团进入盾构机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设备生产流程,详细了解中国盾构机从自主研发到实现规模化出口的发展历程。据介绍,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代表性装备之一,盾构机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地铁、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技术突破与应用实践,为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中国技术方案。

观摩期间,来自纳米比亚《每日新闻》的媒体人Mavara表示:“希望未来有机会合作拍摄,让更多本国民众了解中国在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力!”代表团成员通过实地观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高端制造及技术创新的相关成果。



乡村振兴:探索传统与创新共生的中国路径​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产业兴带动百姓富”路径,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参考。10月21日,代表团走进北京市通州区唐大庄村,实地探访这座曾面临发展困境的村落如何通过创新模式焕发新生。来自刚果(布)的媒体人Julie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中国乡村振兴的观察:“2023年我去过宁夏的一个村庄,记得当地人说,1999年那里经济状况还很脆弱,老百姓生活条件也不好。几年过去,再去时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了。”她感慨道,“今天在唐大庄,我又看到了同样的‘蜕变’。这些成就,绝不是偶然,都是中国人民努力发展的结果。”

代表团在唐大庄村还了解到当地产业发展实效。“去年春节期间,村里40个民宿院落、230余间客房全部住满,接待游客约4000人次,民宿产业收入同比增长近50%。”听到讲解人员的介绍,津巴布韦媒体人Nicola表示:“地方政府积极回应民生需求,以创新模式激活乡村发展潜力,这样的实践为非洲农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10月23日,代表团在南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参加座谈,就“中国减贫经验与非洲发展启示”展开深入交流。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谈道:“西方国家曾凭借技术优势对非洲进行数百年殖民,而中国在掌握先进技术后,选择与我们共享发展机遇。”在校非洲留学生Abiola以贵州刺梨产业为例分析:“‘基础设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模式,帮助山区农民实现脱贫。中国经验可为非洲提供参考,但需结合非洲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媒体人们普遍表示,此次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乡村振兴背后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方法,也为各自国家探索减贫与乡村发展路径带来启发。



文化传承:铺就文明互鉴的中国之路

文化是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2025非洲媒体人中国行”代表团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活力:走进北京故宫,触摸古建筑承载的历史厚度与艺术之美;漫步天津五大道,在百年小洋楼与现代业态的交融中,聆听传统风貌与当代生活共生的城市回响;驻足天津古文化街,亲手体验山楂丸制作、观看泥人张彩塑与杨柳青年画,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我们非洲媒体人来到中国参观访问,亲眼看到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刚果(金)卡萨武布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龙刚表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验,非常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借鉴。”



在文化体验之外,代表团还走进位于天津的中国国家地理探索中心,感受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表达。布隆迪媒体人Chadrack在体验沉浸式科普互动项目时说:“这里能让孩子们直观学习科学知识,真实地理环境和全新世界模拟得十分逼真,仿佛课堂上的理论知识都‘活’了过来。”活动现场,他还与突尼斯网红Mehdi共同演奏“种子乐器”,用音乐搭建起跨越山海的友谊桥梁。


五天的行程虽短,却让非洲媒体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实践有了多维度认知。从科技赋能的城市更新,到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从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到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中国通过上述领域的实践证明,现代化并非单一模式,而是尊重各国国情、契合民生需求的多样探索。“我将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带回非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经验、感受中国智慧。”代表团成员、索马里媒体人Kafi的这番话,也反映出代表团成员的普遍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环球网资讯 incentive-icons
环球网资讯
环球网,了解世界,融入世界
1271595文章数 27058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