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浑身发痒,一抓就起红通通的疙瘩,像被风吹过的草般一阵起、一阵消——这并非普通过敏,中医称之为“瘾疹”,多是“风邪”在皮肤内“窜来窜去”所致。施宣赫老师表示,很多人痒起来就急着抓、猛用药,却不知这“风团”像一阵风,越急越“缠人”,倒不如学着“顺它性子”,帮身体把“乱窜的风”稳住。
一、先辨“瘾疹”:风团的3个特性要懂
![]()
- 来得快、去得也快:风团像“临时冒出来的小云朵”,可能突然在胳膊、后背、腿部出现,红一片、肿一片,痒得钻心,但通常几小时或1-2天就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 遇“风”易犯:吹了冷风、热风,或接触花粉、尘螨(中医里均属“风邪载体”),甚至食用海鲜、芒果后,风团就容易“冒头”;
- 痒得“钻心”却越抓越重:越抓风团越红、越大,抓过的地方还会连成一片,像“风借火势”,越挠“风邪”越散不去。
二、析根源:“风邪”是主因,3类情况易中招
1. 风邪“钻空子”,卫表不固
中医讲“肺主皮毛”,皮肤是身体的“防护网”——若平时爱熬夜、压力大,肺气变弱,“防护网”就会松动,风邪(冷风、热风、夹湿夹热的风)像“没关紧门里钻进来的风”,直接窜入皮肤,搅得气血不和,进而引发风团。就像窗户未关严,一阵风过窗帘便乱飘;皮肤的“门”没守好,风邪一来,疹子就跟着“闹”。
2. 湿热“裹着”风,越缠越久
![]()
爱吃火锅、烧烤、冰饮,体内容易积“湿热”——湿热像“黏黏的潮气”,风邪一进来就被其“裹住”,形成“风湿热邪”,黏在皮肤里不肯走。这类瘾疹的风团会又红又肿,痒感更强烈,还可能伴随口干、大便黏马桶的情况,像“潮湿地里生长的草,难以拔除干净”。
3. 气血不足,风邪“赖着不走”
有些人的瘾疹总在晚上发作,或劳累、饥饿时加重——这是“气血虚了”。气血像“滋养皮肤的水”,水少了,皮肤的“防护网”更脆弱,风邪容易“赖着不走”;夜里气血需藏起来养身体,皮肤更“空虚”,风邪便趁机“作乱”,像“夜里没灯的院子,更容易进风”。
三、调护:不跟“风”较劲,3招让痒“静下来”
1. 先“止痒不抓”,别给风邪“添力”
![]()
痒时别急着抓,可用凉毛巾敷1-2分钟,或轻轻拍打——就像对待一阵乱飘的叶子,不追着抓,它反而落得快。也可将10克艾叶煮水,放温后擦拭风团,艾叶能“祛风燥湿”,温和不刺激,帮皮肤“稳住”风邪。
2. 再“调饮食”,少给湿热“加料”
- 少吃“发风”食物:海鲜(虾、蟹)、芒果、菠萝、辣椒等,这些像“给风邪加燃料”,易加重疹子;
- 多吃“祛风”清淡食:冬瓜煮汤、少量薄荷泡水、山药小米粥等,冬瓜能利湿,薄荷能散风,山药补气血,帮身体“清掉黏住风邪的湿热”。
3. 日常“固卫表”,让风邪“钻不进来”
- 出门避“风”:起风时戴帽子、穿长袖,避免冷风直接吹到皮肤;
- 每天揉“风池穴”:颈后枕骨下的凹陷处,用拇指按揉2分钟,像“给皮肤的‘防护网’上紧螺丝”,帮肺气固表;
![]()
- 少熬夜、别太累:熬夜耗气血,劳累伤肺气,都会“松了防护网的门”,让风邪有机可乘,不如像“守院子的人”,按时关门、好好休息。
“瘾疹像一阵风,你急它也急,你静它也静。”施宣赫老师说,调瘾疹不用“猛药”,关键是“顺着身体的性子”——补好防护网、清掉湿热、养足气血,风邪没了“落脚地”,自然就“吹走”了。若风团反复超1个月,或伴随呼吸困难、头晕,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让“小风”变成“大风”。
【声明】本文为中医养生科普内容,不构成诊疗建议,具体病情需遵专业医师判断与治疗,切勿盲目自行用药或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