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卫健委GB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9月16日正式实施日期临近,灭菌乳行业规范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但近期部分自媒体、营销号为博流量,刻意模糊复原乳禁用边界,甚至散布“含复原乳产品将全面下架”的谣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乱。理清复原乳的真实属性、新规核心要求,才能避免被错误信息裹挟,理性看待乳制品消费。
![]()
首先要明确:复原乳是乳制品行业的合规原料,而非“劣质代名词”。其生产流程有着严格的科学标准——以生牛(羊)乳为原料,经浓缩、干燥制成乳粉或浓缩乳后,再添加适量水还原成与原乳成分比例一致的乳液。这一工艺并非“偷工减料”,反而在特定场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在奶源季节性短缺地区,复原乳能保障乳制品持续供应;在长途运输、长期储存需求下,乳粉形态的原料能减少营养损耗与变质风险,且最终产品仍需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指标。
此次新规的核心是“明确边界”,而非“全面禁止”。很多消费者误解新规会“一刀切”禁用复原乳,实则新规仅针对**灭菌乳品类**作出更严格的界定:要求灭菌乳生产中若使用复原乳,必须在产品标签醒目位置清晰标注“复原乳”字样及所占比例,同时禁止在巴氏杀菌乳中使用复原乳。这一调整的本质,是通过强化“知情权”保护消费者——让大家在选购时能清晰区分原料类型,而非否定复原乳本身的合规性。换句话说,含复原乳的调制乳、乳饮料等其他乳制品,只要符合标准、标注明确,依然可以正常生产销售,不存在“全面下架”的情况。
从安全角度看,合规复原乳产品与生鲜乳产品同样可靠。国家对复原乳的生产有着全链条监管:原料乳粉需符合GB 19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乳粉》要求,生产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杀菌温度、水分含量等关键指标,最终产品还要通过蛋白质、脂肪、微生物等多项检测。只要是正规渠道购买、标签符合规范的产品,其安全性均有保障,消费者无需因“复原乳”标签而过度担忧。
面对乳制品市场,理性选择的关键在于“读懂标签”。新规实施后,产品标签将成为区分原料类型的重要依据:若标签标注“灭菌乳”且未提及“复原乳”,则原料为生鲜乳;若标注“灭菌乳(含复原乳)”,则需同时注明复原乳比例。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若追求新鲜口感,可优先选择生鲜乳制成的灭菌乳或巴氏杀菌乳;若注重性价比与购买便利性,合规的复原乳产品也是合理选择。
谣言止于科学认知。此次灭菌乳新规的实施,是乳制品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发展边界。未来,我们将持续科普乳制品相关知识,帮助大家破除认知误区,在丰富的乳制品市场中,真正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选择”。
2025年:第241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