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6月起,上海的夜间消费额已冲破880亿元(约合122.6亿美元),覆盖了餐饮、娱乐、购物、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在2025年的“五一”假期中,文化旅游消费总额高达201.1亿元,其中夜间经济的贡献尤为突出,如烟花秀、音乐节等活动推动了酒店入住率超过87%。根据《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报告》,上海连续多年被评为“夜经济活力第一城”,在综合指标上位居首位。但对标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的夜间经济水平,上海也还存在差距,对此,“上海区域经济应用创新智库”多学科融合开放团队的调研组开展了相应研究。
一、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和现有多元业态雏型梳理
(一)上海夜间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上海的夜间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起航,至今已走过四个发展阶段。
1.萌芽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阶段以灯光璀璨的外滩工程、热闹的酒吧街和夜市1.0版为标志。1998年,外滩灯光工程启动,滨江景观带成为夜间观光的热点;衡山路、茂名路酒吧街兴起,吸引了众多外籍人士和高端消费者,形成了“小资夜生活”的初步格局;吴江路、昌里路等地的露天夜市以小吃摊为主,虽然存在卫生和占道问题,但也初具规模。这一阶段的夜间消费以餐饮为主,发展呈点状分布,缺乏系统规划。
2.规模成型期(2004年至2016年)。本阶段以地标商圈的升级、政策首次聚焦夜经济以及电商冲击为转折点。2004年,新天地南里开业,引入了“石库门+国际餐饮”模式,推动了夜经济的升级;2010年世博会带动了夜游需求,黄浦江游船年接待量开始上升,2025年1月至5月,夜游已超过115万人次;2014年,《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首次提出“延长重点商圈营业时间”;2015年后,实体商业受到电商冲击,部分商圈的夜间客流有一定幅度下降。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商圈驱动规模化,但业态相对单一,未能形成全领域的生态。
3.政策赋能期(2017年至2022年)。该期间以国家级政策的推动、“15分钟夜生活圈”的建设以及疫情下的韧性创新为特点。2019年,国务院鼓励发展夜经济,上海次年举办了首届“上海夜生活节”,60家博物馆、美术馆开放夜场;2020年,《上海夜间经济空间布局规划》发布,构建了“1+15+X”的夜生活集聚区;2022年,“夜经济2.0”计划推出,鼓励“外摆位+小型演出”,如思南公馆的露天音乐会。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政策引导下的全域布局,文化、艺术与商业的融合加速。
4.生态初建期(2023年至今)。该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数字化与国际化升级”以及全时段消费生态的形成。2023年,“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计划启动,浦东机场口岸通关时间延长,虹桥枢纽增设深夜巴士;2024年,徐汇西岸AI智慧夜市试点无人支付、动态人流监测。同时,夜间业态更加丰富,从18:00至22:00的主题市集、剧场夜演,22:00至02:00的小酒馆、电竞直播观赛,到02:00至06:00的便利店热餐、代驾服务、24小时书店,夜间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二)上海现有夜间经济的多元业态雏型
1.举办2025上海夜生活节(6—9月)。夜生活节精心策划了130项主题夏夜活动,涵盖了潮流运动之夜、电竞生活月(如INS新乐园电竞主题公园)、上海精酿啤酒节、FEAST美食嘉年华,以及“公交+消费”“游船+消费”等跨界融合新业态。
2.形成标志性夜生活聚集区。目前,标志性的上海夜生活聚集区,如:太平湖新天地以石库门漫步式夜生活为特色,举办德国雷司令酒节、艺术市集、全景穹顶剧场(9月开放)等活动;南昌路酒吧街酒吧密度居全国之最,其“白咖夜酒”模式备受青睐,如“地理学家咖啡馆”夜间营业额是白天的两倍,特调鸡尾酒与场景化装修吸引众多年轻人;西岸梦中心融合水岸艺术与科技,举办无人机灯光秀、滨江音乐节,深夜餐饮(营业至凌晨2点);吴江路丰盛里成为青年潮流打卡地,举办“路易号”巨轮主题市集;前滩公园巷打造国际化滨江夜市,举办东南亚风味市集(8月周末开放)。
3.焕发文化等其它夜经济新活力。此次上海夜生活节中部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通过加开夜场、延长开放时间等方式,给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增添更多可能。上海书展“阅界夜市”首次延时开放至22:30,融合文创手作、非遗展演(如苗绣)、流动书房,入场无需门票。外滩宠物美食节打造宠物友好型夜市,设有小狗长桌宴、宠物运动会。
二、上海现有夜间经济遭遇的“四重困扰”
高昂成本(租金、人力、合规费用压缩利润空间)、高度碎片化(数据、政策、管理分割)、低效运作(配套设施与治理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展)以及低水准国际化服务水平(涉及标志标识、支付手段等国际化适应性)是上海夜间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四重困扰”。
(一)高昂成本加剧中小商家生存压力
商业中心夜间租金高达73元/㎡/天(如淮海中路),而延长营业时间也给商家增加了大量的人工及管理成本。高昂的成本导致商家利润率较低。另外,申请外摆位需通过商务、城管、市监、环保四部门审批,各区流程不同。
(二)高度碎片化引发业态同质化问题
各商业区夜间消费数据分散于支付平台、运营商、企业系统之中,政府部门缺乏统一的分析平台,难以实时调整业态结构、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政策并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数据表明,夜间经济同质化严重,有超过60%的新开夜市以“小吃+手作”为主,缺乏独特文化特色。夜间经济活跃度和商业覆盖在上海各区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浦东新区、闵行、黄浦三区夜间消费额占全市的42.8%,而郊区商圈夜间销售均大幅低于市中心商圈。
(三)低效运作暴露运营与配套缺陷
夜间交通服务不足。地铁仅在周末延时1小时(1/2/9/10/13号线),工作日则无延时。夜间时段20:00—24:00的客流同比增长则超过了3%,出租车/网约车凌晨时段加价幅度达150%—200%,共享单车在外环外夜间停放点稀少。
(四)低水准国际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一方面,语言标识与服务存在短板,英文标识错误率较高(如豫园夜市菜单翻译错误),少部分夜市配备多语种服务人员;另一方面,支付便利性需改进,重点商圈外卡POS机覆盖率较高,而在社区夜市比例较低,导致国际游客消费转化率降低。
三、国外都市夜间经济有益范例的若干借鉴
(一)伦敦的文化驱动与“夜间沙皇”管理模式
伦敦的夜间经济年产值高达263亿英镑(2014年),占全天经济总量的23%,其中文化消费比重超过40%。上海的借鉴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伦敦首创“夜间沙皇”职位,专责协调文化、交通、治安等多部门,有效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二是,伦敦通过全天候文化场景的打造,如博物馆和剧院的“午夜特别场”,泰特现代美术馆每月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并增设酒吧与导览服务;三是,伦敦实现了交通的全天候保障,周末地铁五条线路全天运行,覆盖了70%的夜间娱乐区域;夜间巴士线路及出租车出行等配套较为完善。
(二)柏林的文化自主与低成本发展模式
德国柏林拥有2363家文化类夜间场所(酒吧、俱乐部、迪厅、活动大厅等),其中包括约140家俱乐部和约300家其他音乐场所,95家影院,36家剧院及其他演出场所。柏林的经验值得上海学习:一是,实施“临时使用许可”,允许闲置厂房和空地以合作或租赁的方式用于夜间文化项目,如将Kraftwerk发电厂改造成techno俱乐部 ;二是,设立由居民自治的“安静基金Lärmschutzfonds”(Noise Protection Fund),俱乐部自愿捐款成立基金,用于补贴周边居民安装隔音窗,减少邻里纠纷(详见:Night-Time Economy Strategy Berlin);三是,由Club commission俱乐部委员会(非官方)主导,实行“夜市长”民主选举制度,由夜店经营者、艺术家和居民投票选出代表参与政策制定。
(三)新加坡的精细化管理与国际化服务
2024年,新加坡的夜间经济经历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在餐饮和娱乐方面。游客在唐人街、海湾分区、市政厅等常见夜生活场所的支出增加了约130%。深夜餐饮的消费增长了约170%,而娱乐场所在这段时间的消费增长超过130%。其核心策略包括:一是,城市更新融入“夜间经济”,如克拉码头2022年更新改造后,引入“外摆摊位、演出、游船”等夜游项目,成为了新加坡的夜生活名片;二是,推行多语种服务标准化,夜间场所必须配备中文、英文、马来语服务人员,电子菜单包含六种语言;三是,实施安全动态评级系统,根据监控密度、急救能力等指标对场所进行评级,评级较低的场所需增加安保投入。
四、提升上海夜间经济现时发展对策及重视长期规划的建议
当前上海夜间经济发展面临高昂成本、高度碎片化、低效运作、低水准国际化服务等挑战。同时,“他经济”在夜间消费中潜力巨大(如高端餐饮、科技体验、运动社交)。结合“十五五”规划对全域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上海应登高望远,以科技、文化、金融融合的广义视野,打造夜经济新标杆。建议将夜间经济纳入“十五五”规划,形成“十五五”时期上海生产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向指南,并在下列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降本增效,智慧赋能破解成本与效率困局
1.加强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夜态”数字平台,开发集成式“上海夜间经济数字中台”,整合全域客流监测、交通调度、商户预约、安全预警,实现资源智能调度与精准匹配,降低商户运营成本。
2.简化审批手续。推行“夜经济快车道”审批,在核心商圈试点“夜间外摆位备案制”,压缩审批至3工作日;设立“主题夜市快闪计划”(如安义夜巷2.0),提供免租期,降低合规成本与启动门槛。
3.提高金融支持力度。联合金融机构分析夜间消费数据(通过数字中台),为中小商户提供动态信贷支持,优化商业布局决策,缓解资金压力。
(二)系统整合,打破碎片化构建协同生态
1.打造“全球文化会客厅”IP集群。在浦东前滩、北外滩等新兴区域设立“国际艺术驻场计划”,引入全球IP;全域协同启动“江畔艺术夜航”,串联西岸美术馆与东岸金融区,形成“艺术-金融-科技”水上长廊,整合资源提升吸引力。
2.建立强力跨部门协调机制。通过设立“夜间市长”及“夜间区长”(借鉴伦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政策制定与执行,破除部门壁垒。
3.成立夜间经济行业自治协会。引导商家自我管理(如安装隔音设施),减少扰民(借鉴柏林),促进社区和谐,降低政策执行摩擦成本。
(三)智慧治理,数据驱动提升运作效能
1.提升夜间经济研究能力。构建“夜生活数据平台”与研究院,实时识别消费空白/过剩区,建立多维度“夜间经济活力指数”(含金融、文化等10项),指导政策精细化调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推广AI应用与移动治理。鼓励AI在安防、客服、物流等环节应用;开发移动App供居民便捷举报夜间滋扰并直联社区民警,快速响应,优化管理响应速度。
3.深化公众参与。通过问卷、研讨会等了解居民、游客等多方需求,针对问题及时修正政策,确保配套与服务(如交通)精准对接需求。
(四)国际化提升,对标一流优化服务体验
1.全面提升服务国际化便利度。在核心区域及夜市强制推行双语(多语)标识系统;广泛接入国际通用移动支付(如Apple Pay, Alipay+),普及外卡POS机,消除支付障碍。
2.打造沉浸式国际文化体验。利用AR/VR技术开发多语言“虚拟夜游导览”,串联外滩、新天地等,提供数字还原石库门夜生活等沉浸体验;在“海派夜宴”等项目中融入多语种服务。
3.培育国际化水准夜市与交流空间。在重点区域,如五大新城,引入国际元素夜市、国际赛事、国际演唱会等活动,配套举办国际金融沙龙、艺术交流活动,提升整体国际化氛围与服务能力。
(五)系统协同,处理好三大核心关系
1.活力与宁静。通过行业自治(隔音措施)、精准分区管理(如居民区周边限制业态)、移动App快速响应机制,平衡商户经营活力与居民休息权,实现共生共赢。
2.传统与现代。在“海派夜生活矩阵”打造中,既要创新运用全息影像、数字导览等科技,也要深挖石库门、沪剧、老字号餐饮等传统文化精髓,实现海派文化的现代表达。
3.核心与全域。1.0版聚焦核心商圈“短平快”复苏;2.0版则需强力推动全域发展:开放公园及夜市、延长五大新城地铁(如11、16、9号线至凌晨2点)、设置区域夜间巴士、举办新城赛事活动,确保夜间经济红利惠及全市,避免核心区过热与郊区冷清。
通过系统性、前瞻性布局,上海完全有能力突破当前瓶颈,以智慧化整合、国际化服务、高效化治理,树立中国式现代化下全球都市夜间经济的卓越典范。
作者简介:
吴大器,原上海金融学院副院长、原三届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现上海区域经济应用创新枢纽首席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项目牵头人,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
孙文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项目核心成员;
莫桂青,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民盟盟员),“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项目核心成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