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军机南海相继坠毁,这坨“屎”真不是我们拉的

0
分享至

严格意义上讲,世界上“概率为零”的事件是不存在的。当然,如果非要较真,那么“一个世界上不存在概率为零的概率”这个命题本身,概率倒可能真是零。

这不,美军在同一艘航母上间隔半小时接连落海两架舰载机这种概率几乎为0的事件还就真出现了。



早上起来就看到人家叫W君问这件事是事实吗?#你认为美军机在南海坠毁原因是什么#

在原帖中回复了一下——“一个村霸喝大了,踩了一坨屎,颜面大失,村民们聚到一起就蛐蛐开了,都争着抢着说这坨屎是自己拉的,但绝对不会有一个村民敢面对村霸说自己拉了这坨屎”



在任何一个航空母舰体系中,这种“双坠”几乎是统计学上的不可能。航母的飞行甲板运作本身就处于严格的节奏控制之下,每一架飞机的起飞、回收、滑移与检查都由甲板调度、航空管制、维护班组层层确认。两起事故出现在相隔三十分钟的时间窗口里,说明问题早已不是“偶然”。

对于这类事情其实是有正确的信息获取渠道的,看到粉丝的信息,W君第一时间已经就此事件向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FOIA办公室发出了正式信息公开申请,请求提供包括航母飞行日志、出动清单与安全报告在内的非机密部分资料。



只不过,按照之前的沟通惯例,这类请求被受理后,往往也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收到回复。咱们就在收到更官方的信息后再做一些更具体的缝隙吧。

先从目前已经知道的信息来做一下今天的内容吧。直至写文章的时间(10-28 1105)从目前各方可核的信息来看,美方至今仍未给出事故的初步结论。

从事故发生的技术层面看,美军航母体系内部的隐患,早已不是新鲜话题。

在过去的二十四个月里,美军现役航母先后出现了十余起舰载机坠海、甲板滑落、夜间着舰失败和维护事故,涉及“杜鲁门号”“林肯号”“尼米兹号”等多个编队。

例如今年2月12日,美国海军的EF-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在训练的过程中坠落自己的母港圣地亚哥湾,被定义为“湾内事故”。



过了2个月,2025-04-28,在杜鲁门号航母上F/A-18E 与牵引车一同坠海。



这件事就是开车的甲板人员没刹住车,连人带车开海里去了。

更有甚者,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在7月30日掉了一名水手在帝汶海域,搜索了48小时,于8月1日宣告停止搜索,这名水兵至今下落不明。



这些事故分布广、类型多,却有着惊人一致的成因——维护滞后、备件短缺、流程混乱以及人力断层。

从个体事故延伸开去,问题已经不只是某一架飞机的机械故障,而是体系本身的疲态。

过去几十年里,美军维持的是一种“高强度部署—高成本修补”的循环结构:装备在外线不断消耗,工业体系在后方拆解闲置库存去补漏洞,人员体系则被迫以轮换的方式维持战备假象。

从核潜艇到航母,再到第五代战机,几乎所有装备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没有足够的维护窗口,没有足够的冗余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替换件。

在表层,这看起来仍是一支运转中的超级海军;但在结构上,它已进入“负维护周期”:即维护行为本身不再能恢复系统可靠性,只能延迟崩溃时间。

F/A-18系列的任务可用率长期低于七成,舰载机飞行员的平均年飞行时数已从冷战时期的250小时降到不足180小时,而后勤维修部门的平均人力缺口在20%以上。



这些数字在官方审计报告里看似冷冰冰,却在每一次坠机、每一次误判里被具象化。

同时,训练质量的下滑则进一步扩大了风险。

舰载机飞行属于极端高强度的职业,其安全性依赖于肌肉记忆与团队协同,而这两样恰恰是无法在模拟器里复制的。

如今,美军舰载航空兵的夜间起降训练次数锐减,年轻飞行员在首次部署前实际完成的“满载夜间触舰”次数不足以形成稳定节律。



当经验断层与装备老化叠加,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演化成系统事故。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两年,美军的坠机多出现在例行飞行与甲板操作阶段——不是战斗造成的,而是操作疲劳与设备故障的叠加结果

再往深处看,是管理逻辑的异化。

过去,美军的指挥文化建立在“问题暴露早于惩罚”的原则上。但近年来的考核体系越来越强调数字化指标的可视化成果——战备率、出动率、可部署率、闭环率,这些数字成了上上下下都能一目了然的绩效标签。

这种指标导向的管理方式,在客观上削弱了安全报告的完整性与时效性。美国海军安全司令部(Naval Safety Command)在2024年发布的会议纪要中指出,近四分之一的事故报告缺少关键数据字段。这在美海军内部其实早就是一个“尴尬的笑话”,但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事故报告”或“事故预警”确实必须建立在数据之上,这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经验型的安全感知正在被算法化的安全逻辑所取代。许多地勤、维护军士、水手甚至飞行指挥官,都能凭直觉先于数据发现问题——某个声音不对,某个气味异样,某个起落架的惯性不对劲——这是长期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航空安全最宝贵的“非结构化信号”。

然而,当整个系统被数据化指标主导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冲突就开始显现。那些未被传感器记录下来的异常迹象,既无法进入系统,也难以被上级采纳。久而久之,人的警觉性被程序化的流程所磨平。

说个最典型的场景:

地勤听到一架等待起飞的舰载机发动机运转声音不正常。过去,在以安全为优先的文化下,他可以立刻叫停弹射流程,哪怕只是为了再确认一次。但现在,只要仪表读数一切正常,程序上就没有理由中断操作。于是,他必须给出“可以弹射”的手势,而关于那声异响的疑虑,只能留在心里。

如果他决定上报,也常常因为缺乏数据支撑而被忽略掉——毕竟在数字系统里,“没数据,就等于没问题”。

从外部看,这场事故似乎发生在敏感水域,极易被外界误读为地缘摩擦的结果;

但从目前的全部证据来看,它完全是美军自身的系统性问题,与任何外部力量无关。

美国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多,而是体系本身过于老化。当维护体系依赖外包、训练体系失去实操、管理体系不再容忍真话,任何超级大国的军队都会迅速坠入“复杂系统老化”的临界点。

美军正处在这个临界点上。

得说下,这件事咱们就别争着论证这坨“屎”是自己拉的了。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样荒诞:村口有坨屎臭得惊天动地,但每个人都忙着指认是别人拉的。而如果这坨屎恶心到了恶霸,那么大家都会希望要是自己拉的多好……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不是那坨屎是谁的,而是——为什么那条曾经最能跑的狗,现在连屎都踩上了。

这场“南海双坠”事件,若只把它当作一桩笑料,就低估了它的象征意义。它不是一场普通的飞行事故,而是一个体系的镜像,一面照出了“过度复杂系统老化”的典型症状。但要警醒的是——这种症状,并不只属于美国。它反映的是所有现代化军事与工业体系在进入“数据崇拜时代”后的共同脆弱。

美军的问题,说到底是庞大体系失去了修复能力。在一个层级臃肿、承包商化的军工结构中,任何事故从发现到纠正都要经过十几层流程:从舰上技术员到舰队维修组,从承包商到分包商,从海军物资司令部再到国防部采购局。等事故报告爬到顶层,责任早已被稀释成无意义的数字。这种结构的最大问题不是腐败,而是惰性。它让每一个执行者都成了流程的囚徒——任何人发现异常,都需要理由去说“不”;任何人提出修正,都要先写一份报告来证明自己“合规”。于是,系统维持了秩序,却失去了灵敏。

从尼米兹号的弹射器、杜鲁门号的燃油系统,到F/A-18的航电模块,这种惰性让每一处潜在的瑕疵都能在平静中慢慢发酵。最终,失控往往不是因为缺乏力量,而是因为没人敢打断程序。对所有现代化组织而言,这是一个相当直接的警示:当一个体系开始比人更信任数据,比程序更轻信指标,它离崩溃就不远了。

美军的事故,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安全。相反,他们太重视“可量化的安全”。于是,一切都必须形成数据:飞行小时数、维护间隔、发动机压力、舰面事故率——每一项都有标准,有公式,有责任矩阵。可问题是,安全感不是算出来的。那种老水手凭耳朵听出异响、机务凭气味辨出燃油问题的“人之经验”,在系统眼里没有权重。它既不产生数据,也不进入统计。当系统的反馈循环被数字完全垄断,危险就不再通过“感觉”被发现,而是通过“事故”被验证。

于是系统变得越来越精密,却越来越脆弱,因为它的“感知能力”已经外包给了传感器。这不是美军独有的病,而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通病。我们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走向信息化与自动化,但凡事数据化、绩效表格化的趋势,正在让人们丧失对异常的直觉。人们不再思考“问题”,而是检查“是否符合流程”;安全感的来源,从“能否判断”变成了“能否打勾”。

对我们而言,这次事故的价值,不在于看笑话,而在于照镜子。今天的中国,也在快速迈入高度复杂的技术体系时代。我们的舰艇、飞机、能源系统、轨道交通都在指数级增长,信息化、智能化、量化管理手段也在全面铺开。可越是在这个阶段,越要记住一点:真正的安全文化,不是写在报告里的,而是刻在每个人心里的。当一个系统开始只相信表格,不再倾听人的感知;当一线人员开始害怕说“不”;当流程完备得让人无法插话——那一刻,风险就已经在积聚。



美军的“南海双坠”是一个警钟——制度没有崩溃,流程没有出错,设备没有报警,但整个体系的“判断力”死了。那才是最可怕的坍塌。它告诉我们,现代军队的风险不在敌人,而在自我削弱;真正的坠落,不一定来自空中,而可能是从数据表格的一行行“正常”开始。

美军的航母坠机,不是我们的胜利——这事情和我们一丁点的关系也扯不上。它只是提醒我们:在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体系中,最危险的不是失误,而是“失误不可见”。不要急着笑他们踩到屎,因为当我们也开始沉迷于数字、汇报与绩效的时候,那坨屎,也可能出现在我们脚下。真正的强大,从来不在于造多少装备、掌握多少数据,而在于有没有人在关键时刻敢喊一句——“这声音,不对。”



就在不久前,《中国海军》报道了这样一个细节。晚上九点,徐州舰机电部门辅机班长陈少云照例在机舱巡查,走到一处仪表前,他看到海水压力值略有异常。此时,他俯身贴近设备,用耳朵倾听,不到十秒便判断出海水泵内部弹簧松动。设备拆开后,果然与他判断一模一样。现场官兵感叹:“听声音就能判断故障,陈班长真神了。”

这就是体系的区别。有人靠数据维持秩序,有人靠经验守住底线。真正的安全,不是仪表盘上的绿灯,而是那一双能听出异响的耳朵、那一份愿意停下操作的勇气。

当别人的体系在“可视化指标”中坍塌时,我们更应守住那份“不可量化的敏感”。

因为在机器的世界里,最宝贵的从来不是钢铁,而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军武数据库
军武数据库
军事类兴趣频道,介绍各国武备
1124文章数 63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