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5日到26日,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厦里,中美经贸团队的磋商从首日的五个半小时延续到次日上午,这场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紧盯的对话,最终以双方各自召开记者会收尾。中方牵头人是国务院副总理与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美方则由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带队,议题涵盖出口管制、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相关问题等多个领域。
外界最关心的谈判结果,中方给出了清晰答案。李成钢用“形成初步共识”六个字概括成果,同时点明“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后续还要履行内部报批程序。美方的表态则显得热闹得多,贝森特宣称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还说“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关税;格里尔更具体,提到涉及延长关税暂停期、稀土等议题,协议提案细节接近完成,几乎能提交两国领导人审议。
![]()
网络上立刻出现两种声音,有人看见“共识”就觉得关税要清零,有人听见“强硬”就哀叹要妥协。可只要稍微拆解双方表态,就能发现这场谈判远没到“谈妥”的地步,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从头到尾都在回避中国真正的核心关切。
先看所谓的“成功框架”里装了些什么。美方反复提及的延长关税暂停期,本质就是个“续命符”。这个每几个月就要续一次的安排,从特朗普时期延续至今,作用不过是避免两国贸易直接断档,就像给重症病人打强心针,治标不治本。格里尔提到的稀土议题,更像是美方的单向诉求——他们需要中国的稀土、永磁材料支撑高端制造业,却绝口不提放松对华芯片、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这种“只许我要,不许你拿”的逻辑,算哪门子的平等谈判?
再看中国的关切点,美方的沉默几乎是刻意为之。中方一直要求取消不合理的301船舶收费措施,这是针对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打压手段,直接影响中国船舶工业的全球竞争力。李成钢明确将其列为谈判议题,可贝森特和格里尔的表态里,对此要么轻描淡写,要么干脆不提。更关键的是涉台问题,格里尔倒是主动说了一句,称贸易谈判里没提台湾问题,还强调不会纳入贸易谈判。这话听着像划清界限,实则是偷换概念——台湾问题本就不该跟贸易挂钩,但作为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议题,它直接影响两国整体氛围,美方不肯在高层会晤前释放积极信号,本质就是回避对中国核心利益的尊重。
![]()
历史早有教训。2009年中美轮胎特保案,奥巴马当面承诺“慎重处理”,回国没一周就加征35%关税;2015年谈了十年的双边投资协定,换届政府就直接归零。格里尔口中“几乎可以提交领导人审议”的提案,距离真正落地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美方现在把“框架”吹得天花乱坠,无非是想为APEC峰会期间的高层会晤铺路,给特朗普的选举造势,毕竟他们需要中国的农产品订单安抚选民,也需要中国市场稳住通胀和企业利润。
那些被“不再加征100%关税”唬住的人,更该看清这是美方的“话术陷阱”。不搞100%的加征,不代表现有不合理关税会取消,更不代表未来不会用其他名目打压。就像商店门口喊着“不涨价”,转头就把原价提高再打折,本质还是套路。中方始终保持清醒,李成钢强调的“维护利益是坚定的”,就是明确底线——想让中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领域自废武功,绝无可能。
说到底,这场谈判的价值,只在于“还能谈”这三个字。李成钢的“初步共识”六个字,翻译过来就是“今天没拍桌子,明天能继续聊”,这才是“建设性”的真正含义。美方的那些漂亮话,更像是给外界看的表演,他们要的是“面子”,是选举前的政绩假象;中国要的是“里子”,是实打实的公平待遇和利益保障。
![]()
判断谈判成败,从来不是看新闻通稿里的形容词,而是看海关税则号有没有改,技术管制清单有没有减,核心利益有没有得到尊重。现在这些都没有,所谓的“共识”不过是张画出来的饼。与其盯着美方的话术狂欢或焦虑,不如更关注中国自己的节奏——把产业升级、科技攻关做好,把内需市场夯实,只要自家锅里有硬菜,无论对面态度多强硬,最终还是得坐下来好好谈。
美方要是真有诚意,就不会只在自己的议题里打转。回避中国的核心关切谈“合作”,就像捂着伤口说没病,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这场谈判只是序幕,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现在就喊“谈妥”,未免太天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