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冬,兰州城外的戈壁刮着呜呜的西北风,皮定均握着望远镜,盯着演习场上翻滚的尘土。那时他还只是兰州军区副司令,暗暗计算着山区公路的修筑进度。谁也没料到,十三年后,他会被一道任命电文推到遥远的东南沿海。
兰州军区的工作正起步:后勤补给线刚打通,河西走廊的兵站仓库正在扩建,皮定均每天在地图前忙到深夜。1973年春,他还在为第二批装甲车辆如何越过祁连山口发愁,电话铃却突兀地响了——“中央决定,你调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一句话,打断了他的全部筹划。
八大军区对调,是那一年军内的大动作。为了避免“人走政随”的惯性,许多司令员都被成对成组地换防。皮定均清楚组织意图,也明白个人情感不该成为阻力,可心里仍有几分犹豫:福州军区里坐着他的老首长陈再道。
这份顾虑不是客套。早在1929年,年仅十四岁的皮定均在大别山加入红军时,陈再道已是红四军营长。那时皮定均仰头看着这位湖北乡亲,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出一番名堂,别给老乡丢人。”
1932年春,红四方面军西进川陕途中,陈再道率部担任开路先锋。敌军两个师在通江境内设伏,山谷枪声如洪水爆发。陈再道站在乱石上挥手,“压住火力,正面突击!”皮定均就在第三纵队,顶着弹雨往前冲。后来他回忆:“那一仗凶得很,但老首长稳得像块磐石。”
红军长征、抗战、解放战争,一路走来,皮定均从通讯员到师长,再到中原突围的主攻尖刀;陈再道则在1935年就当了红四军军长,抗战时期任一五九旅副旅长,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两条战功赫赫的曲线,却在1950年代后出现错位。
建国初,陈再道任中南军区副司令,职务显赫。然而1960年代风浪翻涌,他一度被冷置。等到尘埃稍定,他被安排到福州军区担任副司令。职位不算低,却也意味着从昔日核心退至侧翼。部队里议论:昔日“老陈头”麾下的小将们,有的已成各大军区主官,时代轮转就是这么快。
“旋风司令”韩先楚是个典型对照。韩比陈再道小四岁,参加革命也晚三年,可凭借莱芜、孟良崮、金门等战斗的凌厉冲击,一跃成为福州军区司令。1969年调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后,福州军区留下副职陈再道坐镇。
1973年5月,皮定均乘军机抵达福州机场。闽江潮声夹着闷热湿汽扑面而来,他没等行李卸下,直奔军区大院。陈再道正在简陋的二层小楼内批阅训练报告,门口警卫敬礼:“陈副司令,皮司令到了。”屋内传来爽朗的回应:“快请!”
短促脚步声后,皮定均突然立正敬礼:“首长,皮定均报道!第一次来,有什么做得不对,请多批评。”陈再道先是一怔,随即大笑:“皮子,你现在是司令员,别老‘首长首长’地叫,把工作干好才是正理。”两人一句寒暄,旧日战火里的情谊瞬间回温。
![]()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福州前线练兵节奏明显加快。沿海阵地、海防工事、机动兵站轮番检阅。有人偷偷议论:这对“老带新”其实是“新司令敬老首长”。皮定均并不辩解,他习惯事事商量,“陈老熟悉东南海岸,让他多把把关心里才踏实。”
不得不说,两人配合得出乎意料。陈再道擅长大兵团运动,善于抓要害;皮定均经验在于山地快速穿插、夜间强袭。他们把这两套手法揉进海防演练,炮兵占射击高地,步坦结合抢滩,演习频率几乎赶上实战。
40毫米防空炮的调配一度卡壳,上海厂家的零件迟迟不到。陈再道拍着桌子:“再拖下去就耽误整体部署!”皮定均立即打电话:“麻烦兄弟部委调一批空运,对岸可不会给咱们多余时间。”小插曲却让官兵们看到指挥层的默契。
![]()
谈到个人功绩,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创造过“夜取襄阳”的纪录;赴福州后,他又摸索出低空索降与舰炮斜射的协同办法。陈再道虽是副职,却在幕后推着这项尝试“大胆干”,两人一个月内连看四次现场报告。东南沿海的防卫体系,由此增添了一层机动弹性。
年底工作汇报会上,两个将军并肩站在作战图前,谁也没提昔日资历高低,只关心哪条海峡通道需要补充雷场。岁暮的闽江码头上,夜风带着腥咸味,岗哨灯光摇晃。有人说,这两位老红军冲锋枪换成了钢笔,可骨子里的那股劲一点没变。
后来许多战士总结:福州军区那段日子,既看得到陈再道的沉稳,也感受得到皮定均的闯劲。两条从大别山起步的道路再度交汇,催生了沿海防务的一系列新做法。历史里的节点常常偶然,但偶然里总透着必然——相互敬重的搭档,往往能在最需要的关口点燃新的火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