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张雪峰发了一条微博,这是他账号被禁止关注后首次发文。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上,张雪峰的账号也可以被正常关注了。说明张雪峰已经过关,可以重操旧业,继续忽悠了。
公开资料显示,张雪峰的本名叫张子彪,198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毕业于郑州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从2007年加入“北漂”大军开始,张雪峰用了近十年时间,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培训老师,成为抢手的“网红名师”。2016年,他制作的视频《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在网上爆火,一夜成名。在做培训的同时,他开始涉足多个领域,包括参与综艺节目录制、电影拍摄以及全国范围的讲座活动。
今年9月24日,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红书平台的社交账号出现异常,被禁止关注。当时,五个平台账号的粉丝合计超过6500万。针对账号被禁止关注的问题,研途考研张雪峰团队一名工作人员25日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张雪峰账号被禁止关注是因为其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受到了举报,“公司已经在处理了,应该短期内就可以解决”。该团队此前有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正在反省当中。
![]()
现在张雪峰的“反省”来了,反省结果是“文科专业大有可为”。
为了更清晰地回顾整个过程,笔者梳理了张雪峰在解禁前后言论和姿态的主要变化:
2023-2025年封禁前:
核心言论:“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孩子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他打晕”。
提及的就业方向:强调“不考公就是销售”。
言行举止:风格犀利、直接,甚至有些“毒舌”。
直播平台:主要使用个人大号。
2025年10月22日解禁后:
核心言论:“文科专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提及的就业方向:列举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高端销售、海外运营等。
言行举止:刻意低调、谨慎,反复强调“不卖货,怕上热搜”。
直播平台:选择在粉丝量较少的“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抖音小号进行复播首秀。
对于张雪峰为何“改口”,外界有不同角度的解读,最直接的看法是,这是经历全平台封禁风波后的一种“求生欲”表现。此前涉及“消费爱国”等的煽动性言论可能触碰了监管红线,导致其账号被禁止关注28天。复出后,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公众表达,以保障其庞大的商业版图能够持续运营,避免在“文科”这个曾让他陷入巨大争议的话题上再次引火烧身,是一种理性的商业选择。
也有观点认为,这不过是资深流量玩家张雪峰根据环境变化进行的一次“台词调整”,他的核心受众是焦虑的考生家长,其言论始终需要与这种集体焦虑产生共鸣。此前“劝退”文科能引发巨大共鸣,现在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为文科“指路”同样能吸引流量。变的是话术,不变的是对市场需求和公众情绪的精准把握。
更深入的观察指出,尽管表面态度180度大转弯,但张雪峰评价学科价值的底层逻辑依然是高度功利主义的。以前是用“好不好就业,能不能赚钱”这把尺子把文科“判了死刑”,现在则是用同一把尺子,为文科量出了几条看似可行的“生财之道”。在他的论述里,文科的价值依然很少关乎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或塑造健全人格,而更多地被简化为在市场上能找到哪些岗位。有评论认为,这并非真正的“正名”,反而可能是一种更隐蔽的矮化。而实际上,文科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人文底蕴和精神反思,其“无用之用”往往是支撑一个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人民日报》曾评论指出,应摒弃“用单一就业率标尺衡量教育”的偏见,让不同学科在社会分工中找到其定位 。
![]()
张雪峰的走红与复出改口,折射出更深层的社会问题。
张雪峰的走红绝非偶然,他精准地踩中了无数中国家庭对前途最深的焦虑神经。在庞大而复杂的高考选拔体系下,许多普通家庭极度缺乏可靠、透明的专业选择指引,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往往不是“理想”,而是“生存”。张雪峰提供的那种看似直接、赤裸但“实用”的建议,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这种现象也暴露出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危机。当“成功”被窄化为“高薪就业”,当“价值”被等同于“市场价格”,教育中的人文属性和全面发展理念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张雪峰的言论既是这种社会心态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它。所以说,张雪峰的走红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一片复杂的社会土壤共同孕育的。
一是极度的教育焦虑与深刻的信息鸿沟,这是最根本的“养分”在现行的高考选拔体系下,教育被无数家庭视为改变命运最核心、甚至唯一的通道。“一考定终身”的压力使得考生和家长对“不能走错一步”的恐惧感被无限放大,他们迫切需要一张清晰的、能确保“成功”的路线图。大学里几百个专业具体学什么、未来做什么,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巨大的信息黑箱。张雪峰的价值在于,他用一种通俗、甚至粗俗的语言,填补了这个信息真空。他提供的不是理想,而是“生存指南”。
二是高度工具化的成功标准。当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体系越来越单一地指向财富、地位、名气这些可量化的外部指标时,教育的目标就很难不被扭曲。“好专业”=“好工作”=“高薪水”,这个简单的等式成为很多人潜意识里的共识。教育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比如人格的塑造、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滋养—因为难以快速变现,而被视为“无用”或“奢侈”。高等教育被视为一项巨大的家庭投资,家长和学生自然期望看到明确的、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张雪峰的言论完美契合了这种心态,他像一个“教育投资顾问”,只分析哪个“标的”(专业)回报率最高。
![]()
三是流量至上的媒体生态。张雪峰是一位深谙流量之道的顶级玩家。他的言论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与当前的媒体环境密不可分。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平和、理性、全面的观点往往缺乏传播力,“我把你打晕”这类极端、犀利、带有情绪煽动性的言论,更能抓住眼球、制造冲突、引爆话题,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会天然地将有争议的内容推送给更多人,从而形成“争议即流量,流量即利益”的循环。
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背景来谈论理想,张雪峰的言论有其残酷的“现实基础”。当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时,谈论理想和兴趣会显得苍白无力。张雪峰的“务实”建议,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残酷现实的直接反映。当普通家庭的孩子感到通过传统路径实现阶层跃迁越来越难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计算每一步的选择,渴望找到一条“捷径”或“避坑指南”。
总结:一个被焦虑、信息不对称、功利主义和现实压力共同塑造的社会环境,是产生张雪峰们的土壤。
张雪峰更像是一个现象,而非问题的根源。他本身是这片土壤结出的一个果实,同时,他的言论又反过来影响了这片土壤。我们可以批评他的观点过于功利和片面,但更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拆掉了张雪峰这座“桥”,那些在信息海洋中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普通家庭,又能凭借什么来导航?
所以,真正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某个“唯利是图”的个体,而是孕育这种现象的深层土壤。如何建立更透明、更全面的专业选择信息渠道?如何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容纳更多元的价值标准?如何让每个选择不同道路的人,都能拥有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只有当“成功”的定义变得丰富,当“教育”的目标回归到“育人”本身,张雪峰们提供的“单一解药”才会自然失去其庞大的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