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这个短视频,甚是欣慰!拍的是甘肃一对维汉夫妻,妈妈是维吾尔族,爸爸是汉族。镜头里他们抱着刚出生的宝宝,笑得特别自然。妈妈说:“我家宝宝户口上登记的是汉族,但他身上流淌着一半的维吾尔族血统。”
这句话真好听,也真实。你看,这就是生活。一个家庭、两种文化、三口人家,他们没在意什么“民族标签”,只在意孩子健不健康、家过得幸不幸福。有人非得跑到类似的短视频下方评论区问:“那孩子算哪个民族?”——我当时就想笑。算哪个民族?算幸福民族。
说实话,像这样的家庭,现在越来越多。汉族和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壮族……哪种组合都有。有人觉得这是“融合”,我觉得这就是日常。民族通婚在中国,从来不是新闻。上千年的历史摆在那儿,唐朝的公主嫁到西域,元朝的军户定居中原,明清的商人跨省成家……这些故事不都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吗?
最近看到有人说张韶涵有1/4维吾尔族血统。我不惊讶,也不稀奇。我们国家太大了,大到山川和河流都在互相融合。你以为你是“纯民族”?你往上数几代,说不定哪支祖辈就来自西北、云南、甚至更远的地方。说句不好听的,真正的“纯种”——那是实验室里的老鼠,不是人。
可偏偏,总有人特别喜欢划线。
他们要分“你是你,我是我”;要讲“谁是正统,谁是边缘”;要在血脉里找“纯度”,好像人能用比例算出优越感似的。
这类人,表面上是爱民族,实际上是害民族。
我们有些人特别怕混。怕文化被“稀释”,怕民族被“同化”,怕血统被“污染”。这种说法真是又可笑又可悲。中华文明的强大,恰恰就是因为它敢混、能混、会混。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文明,无一例外都是融合出来的。封闭的血脉只会萎缩,开放的融合才会生长。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们民族的特色怎么办?”这话听着像是担忧,其实是误会。通婚不是消失,而是延续。你看那对维汉夫妻,他们家过节既吃抓饭也包饺子,既听维吾尔木卡姆也唱汉族童谣。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多元、什么叫一家人。
这不比那些嘴上喊团结、心里藏偏见的“纯血守卫者”更有意义吗?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56个格子并排摆着。它更像一条大河,支流众多,但最终都汇进同一片海。有人拿放大镜去分“这滴水来自哪条支流”,结果忘了整条河的方向。那方向叫“共同体”,叫“我们命运与共”。
其实,中国人心里都明白。我们能有今天的稳定,不是靠彼此隔离,而是靠互相理解。
你到新疆看看,维吾尔族姑娘嫁给汉族小伙的家庭,一样在烟火气里热闹;你去广西、云南、内蒙古,民族混居的地方,婚礼能唱三种语言的歌,大家都觉得那是热闹不是冲突。生活早就给了答案——“一家人”不是说说而已。
所以我特别反感一种声音:一提到民族,就开始神神叨叨,好像谁通婚了就“失去传统”,谁说了普通话就是“不爱民族文化”。荒唐。你能在保持民族文化的同时,去拥抱别的文化,这恰恰是自信。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防别人进来,而是你够强,别人愿意留下。
我们这一代人该明白一点:
血脉的混合不是威胁,而是延续;
文化的交融不是稀释,而是进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喊口号,而是看我们能不能在现实生活里互相理解、互相成全。
说到底,谁都别太把“民族”这俩字神化。
它不是标签,不是护身符,不是可以用来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工具。
它是我们共同的根。根扎在这片土地上,不论你姓张、姓艾尼瓦尔、姓巴特尔,这片土地都养你。
我特别喜欢那位维吾尔族妈妈的话——
“我的孩子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这句话比一切口号都真。因为它不只是情感,更是事实。
你看,孩子笑的时候,哪分得出他是汉族还是维吾尔族?
他的血液里,有戈壁的热,也有长江的柔;有古丝路的风,也有中原的雨。
这孩子长大后说的第一句话,不是“我是哪个民族的人”,而是“我是中国人”。
这,就是我们该有的样子。
血脉相连,命运与共。
没有“他们”和“我们”,只有“咱们”。
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115301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