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篇修改后才发出来的读书笔记。虽然我在写作的时候已经尽可能修饰了。
“……连读书这种普通老百姓最基本的求知要求,都被锁进‘学而优则仕’这座美丽的牢狱。那么古金物学、金石学和考据学等与历史(英雄人物统治业绩)有关的学科,只能服服帖帖地包裹在‘证经补史’这件美丽套袍之中……”
最近读到考古学家牟永抗先生的一段话,颇有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职业泥潭里的挣扎,也愈发有些体会。
年少的时候就对历史痴迷,也曾立志做个考古学家。及年稍长,又倾心于新闻学。如今说来,都曾是时代先“峰”、一代人的志业导师张雪峰口中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的无用专业。
之所以用个“曾”字,是张氏最近突然改口了。一句“文科专业大有可为”,再上热搜。其本人也从账号中释放出来。
![]()
这真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连张雪峰也不得不服。他恰恰也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璀璨的功利部落里。部落的地基正是泥潭。
最近倒是又迷上了一些考古相关的书籍,尤其是对史前文明的考古内容,爱不释手。我亦曾天真的以为,从事一门自然科学,哪怕是考古这种偏文科的领域,就可以获得纯粹的自由。
但纯粹的志业真的很难,很多时候只是沦为了就业。工作大都不是所谓的为理想而奋斗,而成了谋生糊口。并不存在一种完全脱离权力意志影响的事业,恐怕自然科学也都如此,至少曾经如此。数千年来以来,但凡是个职业性的事业,都是要为最强意志服务的。
牟先生的那一席话,以及他的人生遭遇,让我醍醐灌顶。触目所及,几乎任何行业都有一条升官发财的路径,人们争相夺食,多少风流才俊沦为胭脂俗粉,不忍直视。
最近在网络看到一位知名高校山长失蹄。不少人为之愕然,“连他也……”。而我所感慨的是,自然科学成果也可以是很虚的,甚至是很假的。
我常常遐想,千年之后,子孙的子孙又该如何考古我们?想必互联网就是一望无际的考古田野,只是那些惊叹号、无法查看、你搜索的内容被劫持了……可能为考古工作增添不少难度。
![]()
但我又乐观地相信,也许未来的技术足以强大到追溯到那些被删除的网络信息,就像现在的考古工作者也能利用现代技术考证、推断乃至复原万年前的事物。
也许有一天,物理学已经发展到人类真的可以掌控时间,人们可以穿越到过去,直观地看到历史。那时候,诸多的历史悬案就彻底揭晓了吧?比如,斧声烛影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朱允炆到底去哪了?玄武门之变到底是谁先想消灭谁?
哎呀,你看,我下意识想到的也都是些帝王将相。这就是几千年来历史教育对我们深刻的塑造。
只是到了未来的那个时候,仅是考古学,也就此消失了吧。不知政治学,还在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