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智库要览丨多维竞进 全球城市发展呈现新格局

0
分享至


ZHIKUYAOLAN

编者按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技术、经济和治理环境等不断变革,城市的内涵日益丰富,全球城市发展的格局也在加速调整。从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到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率、从绿色生态构建宜居环境到交通枢纽功能促进内外循环,城市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期,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揭示了城市多维度发展的内在逻辑,展示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转型路径,凸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巨大潜力。

城市综合实力竞争重塑全球新格局

阅读提示:综合实力是衡量全球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建议,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需要主动调整功能定位、升级产业结构、强化制度型开放,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实现韧性成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5)》指出,“中介城市”与“双循环枢纽城市”正在兴起。尤其是“双循环枢纽城市”既能深度协同国内区域网络,又能高效链接全球网络,是打通内外两张网的关键节点。《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韧性与适应力已成为国际城市的核心特质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德勤中国发布《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吸引力、影响力、联通力”三力模型,对全球50个代表性城市进行评估。

在本轮评估中,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伦敦、巴黎、纽约、首尔、新加坡、北京、香港、上海、东京、旧金山和曼谷。其中,北京凭借宜业环境、入境游复苏、科技创新、交通联通上的进步,上升一位至第6位。

从指数排名来看,当前,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国际交往中心城市的地位与经济体量高度相关,但其长远发展往往取决于人口质量红利的有效释放;二是多中心类型的城市体系在面对逆全球化冲击时,往往具有更强的韧性和应变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全球城市网络的不断健全,更多国家的城市体系将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的演变趋势;三是日益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相比国家而言对逆全球化的应变更为灵活,彼此紧密连接的城市网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往格局,成为抵御逆全球化浪潮的坚实堤坝。

《报告》建议,国际交往中心城市需要主动调整功能定位、升级产业结构、强化制度型开放,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实现韧性成长。要加强城市间的横向联合,保持科技创新优势,平衡好安全与开放的关系,采取贸易路线多样化策略,继续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环境,努力让城市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5)》:“中介城市”与“双循环枢纽城市”正在兴起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持续优化创新网络、服务网络和设施网络三大维度协同的全球城市指数评估框架,创新性地运用两种网络算法,识别出两类关键城市角色:一类是在新地缘边界下凭借独特中立性与开放性维系全球网络韧性的“中介城市”;另一类是既能深度协同国内区域网络,又能高效链接全球网络的“双循环枢纽城市”。

从全球创新网络来看,创新枢纽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巴黎、东京、中国香港、上海等中介城市展现出较强的边界穿透能力,在促进跨群体知识流动与技术协作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维系全球创新协同的重要力量。

在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方面,东亚、北美和欧洲三极引领的格局依然稳固,中美城市表现尤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南亚与南美地区的部分新兴城市,如孟买、圣保罗等正成为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中的新锐力量。

全球联通设施网络由亚太、北美和欧洲的核心枢纽主导。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在这一领域的影响尤为直接,因此,凸显出中转枢纽的重要价值,首尔、曼谷、墨尔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亚太城市,以及迪拜、伊斯坦布尔等地理枢纽,成为维系全球人员与货物流动的关键节点。

《报告》特别聚焦“双循环枢纽城市”研究,这些城市既能深度协同国内区域网络,又能高效链接全球网络,是打通内外两张网的关键节点。包括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广州等全国性中心城市,以及南京、成都、武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引领中国构建更加开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城市体系。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近日,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和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

《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其综合优势占据前三名,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的标杆;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等城市位列前十,共同组成了全球海洋经济的“头部力量”。深圳(全球第11位)、广州(全球第14位)、青岛(全球第16位)、台北(全球第19位)等城市凭借在科技创新、经贸活力等领域的优势,跻身第二梯队,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中国力量”。

《报告》深入分析了全球顶尖海洋城市的竞争优势。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报告》指出,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已形成三大海洋经济圈,分别是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青岛、上海、深圳分别成为这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

《报告》为中国海洋城市提出了“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系统性地回答了如何提升全球海洋竞争力这一核心问题。


向“新”逐“绿”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阅读提示: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正引领城市发展迈向新阶段。《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认为,数字经济能全面反映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百强市呈现出整体趋进的显著特征。《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指出,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80.20分,比2024年提高1.77分。《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首次面向城市层面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内最新城市工作政策要求的评价体系。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发展综合概况呈“头部引领、整体向好”的良好态势。

《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中国城市数字化步入“融合深化期”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与服务、数字创新、数字低碳、数字文化6大维度,对全国200余个城市开展系统评估,科学评选出2025数字百强市。

《报告》将能力搭建和效能驱动阶段的城市进一步细分为卓越者、精进者和成长者三个等级。能力搭建阶段的卓越者城市实现能力跃升,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全域覆盖,治理和服务基本实现线上化、协同化。典型卓越者城市如沧州市、保定市、济宁市、镇江市、漳州市等。效能驱动阶段的卓越者城市已形成基础设施全域覆盖、治理服务“智能决策”“无感办理”、产业数字化深度渗透等先进模式和成效。典型卓越者城市如武汉市、天津市、青岛市、无锡市、济南市等。

数字经济作为重要评估方向,全面反映了各城市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从上榜城市情况来看,头部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稳居前三,深圳、杭州、成都保持稳定,重庆、武汉各提升一个位次;后发城市稳步进位,菏泽、东营新晋数字经济百强,衡阳、滨州、宜宾等城市位次跃升显著。

2025年,数字经济百强市呈现整体趋进的显著特征,40个城市实现位次上升,29个城市排名与上一年持平,31个城市位次下滑。整体来看,中游和后发城市间竞争更为激烈,在数字经济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11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排在50名以后。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创新能力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80.20分,比2024年提高1.77分。其中,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6省(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指出,近年来全国创新投入和产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环境优化明显,创新绩效显著提升。

《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地位日益凸显。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加强。北京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2位,科技创新环境保持全国首位;天津综合排名第6位,万人科技论文数、万名就业人员专利申请数和劳动生产率均排名全国第3位;河北综合排名第19位。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动能依然强劲。广东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4位。其中,创新促进发展保持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投入排在全国第2位,科技创新产出保持全国第4位。

《报告》指出,长江经济带创新能级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省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共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个,沿线11个省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同推进沿黄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合作共享和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应用,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力,其中,陕西综合排名第10位。

《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可持续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近日发布《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首次面向城市层面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国内最新城市工作政策要求的评价体系,这既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体检表”,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导航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科学量化支撑。

《报告》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发展综合概况呈“头部引领、整体向好”的良好态势,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位列综合排名前三。具体来看,北京、深圳、上海的得分分别为85.1分、82.5分、81.4分,杭州、济南、天津、广州、南京、成都、武汉跻身前十,这些城市在多维度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综合实力。

从专题分析看,六大特征测度各有亮点:在创新城市测度维度,北京、深圳、上海领跑,技术创新力与成果转化力表现优异;在宜居城市测度维度,北京、济南、青岛位居前列,民生福祉、文化教育优势突出;在美丽城市测度维度,贵阳、长沙、深圳表现亮眼,水体洁净度高、人居环境整洁,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在韧性城市测度维度,上海、深圳、西安表现良好,各城市关键民生设施保障水平普遍较高,应急处置能力稳步增强;在文明城市测度维度,北京、深圳、杭州优势突出,生活环境舒适便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保障有力,社会环境安全稳定;在智慧城市测度维度,北京、上海、武汉优势明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普及,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数字赋能让城市服务更便捷、治理更精准。

《报告》还重点分析了综合排名前十城市在SDGs各领域和不同城市特征测度的特色优势和改进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据公开资料整理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836文章数 638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