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军集结了6万多人、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目标是两个加起来不到4平方公里的小山头。
范弗里特给出的作战预案很乐观,5天拿下,伤亡不超过200人。
43天后,联合国军丢下25000多具尸体撤退,美军第7师在开战12天后就扛不住了,直接把烂摊子扔给了韩国人,这场仗到底怎么打的?
![]()
30万发炮弹砸下来的那个早晨
10月14日凌晨4点,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还很安静。
5点整,美军18个炮兵营同时开火。
![]()
你能想象什么叫"每秒6发"吗?志愿军战士形容,整座山都在抖。30多万发炮弹,500多枚航弹,全砸在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头被削低了2米,岩石变成了粉末,铺了一尺多厚。
秦基伟当时在20多公里外的军部,电话线全断了。他让观察所每半小时报告一次,结果发现敌人同时攻击了好几个方向。
按常理判断,美军应该走平坦的大路打西方山,那里有平原,适合坦克推进。五圣山太险峻,不像主攻方向。
秦基伟判断错了。
范弗里特就是要打五圣山后面的上甘岭,因为这两个小山包是五圣山的门户。拿下这里,整个中部战线的制高点就动摇了。
![]()
守597.9高地的是第45师135团9连,连长配置了一个班在11号阵地。美军炮击一个小时后,步兵开始冲锋。
这个班长犯了个错误,他一下子把全班都投上去了。美军的炮火太猛,打退4次冲锋后,阵地上只剩一个人。
2号阵地的排长看到11号失守,马上组织两个班去反击,人刚跑到半路,美军的炮弹又覆盖过来。两个班打光了,只剩5个伤员爬回来。2号阵地也守不住了。
只有9号阵地还在。
副指导员秦庚武想了个办法,表面阵地只放3个人,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一个,打一整天,9号阵地没丢。
你看,这就是坑道的价值。
![]()
秦基伟在战前力排众议修坑道,很多人不理解,挖壕沟不就行了?他偏要把兵藏进山肚子里。"打斜眼、少装药、紧填塞、放群炮、快排烟",这套施工法是他琢磨出来的。
第一天打下来,志愿军伤亡550多人。45师师长崔建功急了,给秦基伟打电话:"一号,你放心,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
21岁的黄继光只剩40分钟
10月19日晚上,距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
黄继光所在的营接连拿下3个阵地,结果被一个火力点卡住了,连续3次爆破都没炸掉。营长急得直跺脚,天一亮,美军的飞机和炮火就会压过来,到时候想反击都来不及。
![]()
黄继光站出来:"让我去。"
他带着两个战士往前爬,一个战士牺牲了,一个重伤。黄继光左臂也中弹了,还在往前爬,他扔出最后一颗手雷,炸掉了火力点的一个角。
没想到主堡太坚固,机枪又响了。
后面的突击队刚要冲,机枪又把人压回去了。黄继光看了一眼还在吼叫的枪口,突然站起来,张开双臂,整个人扑了上去。
机枪哑了。
突击队冲上597.9高地的时候,黄继光胸口被打穿了5个洞。他今年21岁,5个多月前刚给母亲写信:"不立功不下战场。"
![]()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每晚点名点到他的名字,全连齐声答"到"。
孙占元比黄继光大6岁,27岁,他的愿望更简单:"抗美援朝胜利了,我要买双皮鞋去天安门照相,然后回老家娶老婆。"
10月14日,战役第一天。孙占元带着突击排要夺回597.9高地的2号阵地,接近阵地的时候,敌人的炮弹炸断了他的双腿。
战士易才学掏出急救包要给他包扎,孙占元推开他:"先不要管我,去炸地堡!"
易才学冲出去了,孙占元用两支缴获的美式卡宾枪交替射击,掩护战友。敌人冲上来的时候,他已经没力气了,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他没能穿上皮鞋,也没能回老家。
![]()
胡修道只有19岁,第一次上战场,11月5日那天,他和班长李锋、新兵滕土生守3号阵地。
拂晓,敌人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开始冲锋,胡修道特别紧张,拿着手雷就往外扔。班长抓住他的手腕:"敌人都退了!"胡修道后来说,那天浪费了太多弹药,想起来就懊悔。
敌人又来了,他们用"包饺子"战法——先往两边打,把敌人往中间赶,等挤成一堆再扔手榴弹。
10号阵地没人了,胡修道和战友冲过去支援,排长郭三旦也爬过来,刚进掩体,一发炮弹在身边爆炸。排长牺牲前只说了一句话:"死也要守住阵地。"
滕土生负伤被调走了,胡修道一个人守两个阵地。敌人把坦克都开上来了,几百门火炮齐射,飞机在头顶轰炸。
他在3号和10号阵地之间来回跑,打退了敌人41次进攻,歼敌280多人。
作家杨朔后来写:"敌人攻不动上甘岭,因为在上甘岭上,我们到处都有无数像胡修道这样的人。"
![]()
胡修道
上甘岭战役期间,像黄继光、孙占元这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
志愿军第15军在战史里写:"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通信员牛保才也是其中之一,他出发送信的时候,指挥所的电话线已经全被炸断了。3分钟后,电话通了,135团副团长王凤书用这3分钟向前沿下达了作战命令。
![]()
找到牛保才遗体的时候,他身上有3处伤口,嘴里咬着一个线头,手里捏着一个线头,他用自己的身体接通了电话线。
![]()
24门"喀秋莎"打出的炮火优势
秦基伟有个爱好,他喜欢玩新式武器。
崔建功说他"能打、善学、会玩"。当支队长玩迫击炮,差点炸了自己;当分区司令员玩照相机;当纵队司令员玩汽车,翻过好几次车;当军长就玩上了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
![]()
"喀秋莎"的特点是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力强,最适合打大面积集群目标。问题是,第15军只有24门,跟美军的弹药量比起来太少了。
秦基伟下令:停车就打,打完就撤,秘密参战。
美军每次设置假阵地诱骗炮击,"喀秋莎"发射后,真阵地也会被炸,秦基伟每次都提前把火箭炮转移到安全地带。10月19日,两个营的"喀秋莎"齐放,火光冲天,观战的官兵欢呼雀跃。
10次发射,24门"喀秋莎"毫发未损。
![]()
炮兵的战果很惊人。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对敌炮战16次,配合步兵反击43次、阻击39次、袭击6次,对空作战792次。歼敌12800多人,占整个战役歼敌总数的一半以上。
秦基伟还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步兵打飞机。
美军掌握制空权,经常低空飞行扫射。秦基伟说:"美国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即使打不下来,也要把它撵到高空,让它不敢低飞。"
1951年4月23日到25日,第113团连续击落5架敌机,生俘跳伞的美军飞行员,两天时间创造了志愿军步兵团打敌机的最高纪录。4天内击落11架,志愿军司令部专门发通报表扬。
![]()
上甘岭的阵地争夺变成了拉锯战。
白天美军占领表面阵地,志愿军退入坑道;晚上志愿军反击夺回阵地,美军又退下去。韩国第2师师长丁一权后来在回忆录里写:"累计夺过来28次,被夺回去28次。"
这28次,每一次都要死很多人。
志愿军击退联合国军营以上规模进攻25次,营以下冲锋653次。除去坑道坚守的9天,在34天的攻防战里,平均每天遭受19次营以下规模进攻。
第一天就伤亡2700多人,其中联合国军约1900人,志愿军800多人。平均每平方公里倒下750人,每小时160多人。
![]()
10月24日,美军第7师扛不住了,开战12天,伤亡3300多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美军战史上单次战役伤亡2000人的纪录,美军把阵地扔给韩军,自己撤出战斗。
韩国人很恼火,《韩国战争史》写道:"军团的这一措施立刻激起舆论,给人一种只顾减少美军伤亡的印象。"
![]()
43天后的11月25日
范弗里特的5天计划,打成了43天的绞肉机。
11月25日,志愿军全面恢复了597.9和537.7高地的所有阵地控制。联合国军总伤亡约25000人(中方统计数据,美方公布数字约9000人)。志愿军伤亡11529人,其中阵亡5213人。
![]()
第15军先后投入5个团,第12军投入4个团。15个连队被打光后重组,最多的还剩30来人,少的编不成一个班。
10月20日,134团团长刘占华已经没有机动部队可调了。他把团部的勤杂人员、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干事全部组织起来,自己带着上了阵地。崔建功拦不住,赶紧给秦基伟打电话。
秦基伟命令刘占华下来,刘占华在火头上根本不听。
结果刘占华带着这支"杂牌军",硬是把597.9高地夺了回来。
134团8连坚守1号坑道14个昼夜,和敌人反复争夺80多次,歼敌1000多人,缴获机枪50多挺,自动步枪、卡宾枪606支。
![]()
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
秦基伟后来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1961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新中国第一个空降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选定了第15军。他的理由是:"15军是个能打仗的部队,他们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军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都知道有个15军。"
第45师全体被嘉奖为"上甘岭英雄师"。
黄继光生前所在的连队,现在番号叫"黄继光连"。每晚点名的时候,点到"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回答:"到!"
![]()
参考资料: 华夏经纬网《血战上甘岭》(2021年10月13日) 中国国防报《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2022年11月17日) 新华网《上甘岭战役中,那些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2022年11月2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