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微博沧州)
![]()
几名年轻人在“盲盒饭局”上讨论考公
几名素不相识却有共同爱好的年轻人坐在一张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分享日常,很快由互相陌生到无话不谈。“盲盒饭局”正成为年轻人拓展交友圈子的新方式,其中不仅有邂逅知己的惊喜,也伴随着不确定性带来的隐忧。
饭桌上找到共同话题
“社恐”变“社牛”
去年,老家在张家口市的程女士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后,考进了沧州的一家行政单位。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后,她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我平时有些‘社恐’,除了单位几个比较熟的同事,几乎没有说话的对象了。”程女士说,到了周末,她会和父母通过视频聊聊天,但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前段时间,一位同事邀请她进入了一个名为“盲盒饭局”的微信群。群主告诉她,可以在线上填一张调查问卷,详细填写自己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近期愿望等,然后会组织一场AA制的“盲盒饭局”。填表后的几天,群主给程女士发消息,告诉她已经组局成功,邀请她周末到一家火锅店赴约。
赴约后,程女士发现参加饭局的其他五个人不但和她年龄相仿,而且多是在沧州打拼的外地人。“就像遇到了失散多年的朋友,倍感亲切和温暖。”大家一下子找到了归属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找到了共同话题,程女士也一直和大家侃侃而谈。饭局结束后,6个人都有些意犹未尽。大家互相加了微信,约好以后常来常往。
前段时间,一直在备战考公的小李也通过一家社交平台参与了一次“盲盒饭局”。如他所愿,来参加饭局的另外几个人都是“考公大军”的成员。大家点餐后,便开始分享备战考试的心得、参与考试的感受和学习资料,甚至讨论起一些“烧脑”的考题。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大家丝毫没有拘束感。“饭没吃多少,一直在分享和讨论考公,满满都是‘干货’。”小李告诉记者,大家互留了电话和微信,约好在考公路上互相扶持,早日“上岸”。
两次饭局截然不同
“搅局者”让人无奈
市民马女士向记者分享了参与两次“盲盒饭局”的感受。当时在填写调查问卷时,她特意写明了希望参与者从事的是自由职业。之后,组织者邀请她参加了第一个“盲盒饭局”。“那顿饭的时间根本不够聊,我们又转场去了另一家餐馆,聊到餐厅打烊还不过瘾。”马女士告诉记者,她与5位素未谋面的姑娘坐在一起后,发现彼此在人生观、婚姻态度上格外合拍。
然而,参加另外一场“盲盒饭局”的体验却截然不同。马女士遇到了一位“抽象”的女性饭友,对方不仅滔滔不绝主导全场,点菜时更毫不顾忌分量与价格。“那顿饭吃出了‘被请客’的感觉,像是专门找人来分摊账单。”更让她感觉不舒服的,是那位饭友之后的“私信轰炸”,有时候大半夜还发消息,后来马女士只好拉黑了她。
面对“盲盒饭局”中可能出现的惊喜与“惊吓”,一家社交平台的客服人员表示:线下交流带有不确定性,这正是盲盒的魅力,也是它的短板。“当问题真的出现,最终还是会汇集到我们这里处理。”这名客服人员表示,平台有干预机制,如果同一人在短期内被3位不同参与者投诉,我们将启动“拉黑”程序。同时,平台会持续收集反馈,尽可能降低不良体验的发生概率。
线下沟通
更助解压
对于“盲盒饭局”的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琳娜表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不少人难以释怀,所以他们渴望找到倾诉和分享的对象。“盲盒饭局”这样的线下沟通模式,让参与者能看见、听见对方。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即兴”与“偶然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即兴意味着灵活与创造性,是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的关键。
我市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负责人张女士表示,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渴望真实的情感引发与关联。许多人的这种情感敏感性,在线上无法得到安放。从线上走向线下,正是人们在技术连接时代,对抗内在疏远感、追寻更真诚互动的体现。(沧州晚报 记者孙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