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14时45分,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上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在南海起飞时突发意外坠海;仅半小时后,同一航母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离舰瞬间同样失控坠毁。两起事故发生于同一海域、同一航母、同一天内,且飞行员均被成功救回,但美军对事故原因仅表示“正在深入调查”,未作具体说明。有人猜测:是否与中国有关?
![]()
事实上,军事分析人士普遍指出,这两起事故大概率与中国无直接关系。中方一贯坚持维护南海主权,多次对美军舰机进行跟踪监视和警告驱离,但双方互动始终保持在克制可控的范围内。尤其在10月26日中美贸易谈判刚结束的敏感节点,两国均有意避免军事摩擦升级,解放军更无理由主动挑衅。值得注意的是,若中方确有介入,美军及西方媒体必然不会低调处理,而是会第一时间炒作“中国威胁论”。然而,此次美军通报语气平淡,社交媒体上虽出现“电子战干扰”“激光照射”等猜测,却无一获得官方背书。这种沉默本身,反而成为“事故源于内部”的间接证据。
“尼米兹”号航母的现状,或许是解读事故的关键。这艘1975年服役的核动力航母,原定使用寿命为50年,现已处于“谢幕巡航”阶段。2024年11月,它勉强通过审查获准继续部署,但舰体结构、蒸汽弹射器与机载设备均已进入老化高发期。自今年3月26日离开美国西海岸后,它先后参与中东威慑胡塞武装、穿越印度洋、进入南海,几乎满负荷运转。而在南海部署期间,其日均起降架次高达70~80次,远超平常巡航水平。高盐高湿的海洋环境本就加速机体腐蚀,加上零部件疲劳积累与维护周期紧张,事故风险早已埋下伏笔。美军内部记录显示,2024年以来太平洋舰队已发生6起非战斗坠机,其中4起归因于“操作失误或维护遗漏”。此次连续坠机,恰似一艘“跑到极限”的老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熄火。
另一方面,人为因素与战略压力构成的“失误链”也不容忽视。坠机发生当日,中美贸易谈判刚结束,美军在南海的部署明显带有“肌肉外交”意图。为展示存在感,航母战斗群需维持高频率飞行任务,同时提防中方舰机跟监。甲板调度与空域指挥压力骤增,飞行员心理负荷远高于训练水平。第一起坠机发生在直升机起飞阶段,第二起则位于战斗机弹射离舰的“高危窗口”,这两类事故均属于航母操作中容错率最低的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解放军南部战区在谈判期间连续发布“实弹射击”航行警告,并出动歼-16战机携电子战吊舱对航母编队保持雷达锁定。这种“非接触式威慑”虽未直接开火,却可能引发美方飞行员的应激反应。此外,中方052D/055型驱逐舰、电子侦察船及岸基设备同时开机,在局部空域形成高能量密度电磁场,若导致GPS信号漂移或导航误差,飞行员在短时间内极易失去态势感知,引发可控飞行撞海事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