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招商引资,青岛又有新动作。
10月20日至24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率青岛市代表团访问德国、瑞典。在德国,任刚与四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座谈,分别是诺马、海克斯康、克诺尔、穆塔雷斯;在瑞典,任刚走访了阿斯利康哥德堡全球研发中心、阿特拉斯·科普柯两家企业。
这是任刚履新青岛后,首次带队赴海外招商引资,其所拜访的这6家企业均与青岛渊源颇深,在这里布局了不少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部署开放工作时指出,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在此背景下,青岛市长带队赴海外招商引资,一方面传递了与外资巨头深化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青岛在后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时,掌握主动权。
青岛市长欧洲行关键词:“10+1”产业
青岛市长本次欧洲之行考察的企业,主题十分明确——“10+1”产业。
6家企业中,诺马和穆塔雷斯为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海克斯康是测量技术与信息技术提供商,克诺尔是世界领先的轨道车辆和商用车辆制动系统的制造商,阿斯利康是全球跨国药企,阿特拉斯·科普柯则是以技术驱动的制造企业。
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所处领域均有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属性,且与青岛所布局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比较契合。其中,诺马和穆塔雷斯对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海克斯康、克诺尔和阿特拉斯·科普柯落位智能装备产业,阿斯利康则属于生命健康产业。
![]()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任刚带队外访,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而从所走访企业的量级来看,它们也确实具备推动青岛“10+1”产业发展、链接全球优质资源的能力。
以两家从事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厂商为例,诺马是紧固件国际巨头,在中国成立的诺马(中国)有限公司以汽车管路系统为主要产品,为宝马、奔驰、奥迪、广汽等知名汽车制造商供货;穆塔雷斯作为德国老牌上市私募股权控股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年营收约28亿欧元,所生产的产品可供应一辆整车60%的零部件,目前已在全球布局50余家工厂,客户涵盖奔驰、宝马、大众、Stellantis、雷诺等品牌。
更值得一提的是海克斯康,作为全球最大的三坐标测量仪制造商,这家市值超2500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与青岛结缘超过30年,企业中华区总部设在青岛。在今年7月发布的青岛“10+1”产业链主企业名单中,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克斯康青岛”)跻身智能装备产业的“链主”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海克斯康青岛拥有16项全球首创产品和8项“世界之最”测量技术,拥有全球测量精度最高、测量范围最广和产品线最长的计量产品和方案,其技术已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和海事等29大领域,在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上,也能看到海克斯康青岛相关产品的身影。
不只海克斯康,任刚此行所拜访的另外5家企业,也都在青岛有相关项目布局,且不乏大手笔。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阿斯利康。从2020年结缘到2022年达成合作,青岛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这家世界500强的青睐。而在2023年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阿斯利康又宣布要扩大在青岛的投资规模,设立阿斯利康中国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并计划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
如今,总投资7.5亿美元的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主体已经竣工,将于2028年投产,投产后预计年产呼吸类药物5400万支,将全部供应中国市场。
此外,阿斯利康还在青岛高新区落户青岛区域总部项目,并与青岛高新区、中金基金等共同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投资基金,专注于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早中期投资。
与阿斯利康直接带项目进入青岛市场不同,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则是通过一次大手笔收购,与青岛结缘。
2013年8月,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披露已与埃地沃兹集团达成协议,拟以106亿瑞典克朗(约合16亿美元)收购埃地沃兹。次年1月,这笔交易正式完成,埃地沃兹成为阿特拉斯·科普柯压缩技术业务领域中新成立的真空方案部的一部分。
由此,2012年在青岛高新区落地的埃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被纳入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麾下。青岛高新区官方去年11月的一则报道显示,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技术真空泵的埃地沃兹项目总投资超11亿元,落地10年来企业产值增长36倍,年产值突破28.2亿人民币,并成长为集团在中国区最重要的工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彼时的报道中也曾披露,埃地沃兹正规划在青岛高新区投资新的地块,而此番任刚在瑞典访问期间,也专门提到“希望企业加快在青研发项目布局”。
在此背景下,埃地沃兹后续在青岛又将有何动作,值得期待。
拓展双向投资的合作新空间
![]()
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环境,让各地在招引外资方面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作为经济外向型城市,青岛也不例外。
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发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声音。对此,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也提到,关于“十五五”时期开放工作,《建议》部署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双向投资,一方面要让本土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布局项目,另一方面也要将外资企业“引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刚访德期间举行的2025青岛-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德国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大中华区主任发表署长诺伊加特提到,已有逾30家企业落户北威州,并表示希望支持双方进一步发展长年紧密伙伴关系,在可持续发展、能源效率、数字化等未来领域开展更多双向投资。
众所周知,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青岛企业若能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不仅能够展现青岛制造的实力,企业所延揽的优质资源也可为城市所用,助力城市产业发展。
这一方面,海尔便是最好的例子。1991年,海尔正式开启全球创牌之路,第一站便选择德国。经过多年布局,海尔不仅已经在德国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还为青岛带回了优质的德资企业——代傲。
2022年,中德生态园与代傲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4000万美元的代傲青岛工厂正式落地。自次年7月投产以来,代傲(青岛)已完成4条SMD生产线建设,并配套导入智能化测试、热铆组装等先进设备,累计产值突破1亿元。
今年,代傲(青岛)计划新增第5条SMD生产线,全年产值预计将达到2亿元。这样的持续加码布局,正是双向投资合作的生动实践。
当然,相比这种方式,直接吸引外资企业来青布局,从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效果,则更立竿见影。
![]()
尤其是德国。在经贸合作交流会上,任刚提到德国是青岛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和外资来源地,目前累计400多个德资项目落户青岛,总投资超过27亿美元。
青岛想要在外资引进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德国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而此番任刚访德期间所拜访的这4家企业,在青岛均有项目布局。从熟悉的企业入手,从已在青岛布局多年的企业切入,无疑能提高招引外资的成功率。这一点,在任刚的致辞中也有明确提及:“愿进一步密切与德国城市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成为德企在华集聚最多、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这些企业经过前期与青岛方面的合作后,确实有意向扩大投资。
以克诺尔为例,2006年,这家德国企业与青岛上市企业威奥股份合资成立IFE-威奥轨道车辆门系统(青岛)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以来已深度参与青岛、济南多条地铁线路建设,并将产品出口至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第六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期间,克诺尔轨道系统中国区总裁、董事毕光红专门提到山东及青岛长期以来对外资企业发展的支持,并基于此表示克诺尔计划积极参与青岛和济南两地地铁重点项目的配套工作,同时拓展青岛的检修服务与出口制造能力,推动更多“青岛智造”走向全球。
之于青岛而言,克诺尔的加码布局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招引外资形势下,城市不仅要推销自身区位优势、政策环境,更要展示外资真实的发展状况,而像克诺尔这样实实在在的案例,往往更具说服力。
当然,向外资讲好“青岛故事”固然重要,但想要让更多外资了解青岛、投资青岛,青岛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仅需要用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这样的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好自身“东道主”优势,也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予外资以发展的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