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家药企上市,能让苏州相城被资本盯上?
苏州相城的爆发密码:用“服务生态”留住硬科技企业
苏州相城:一个“00后”城区的IPO逆袭密码
苏州相城IPO逆袭背后:一场跨区协作的“养成系”实验
![]()
国庆假期刚结束,港交所传来一声钟响——长风药业上市首日股价飙升225%,市值突破200亿港元。这家在苏州相城扎根12年的生物医药企业,成为2025年苏州第5家成功上市的药企。而它所在的相城区,作为苏州最年轻的行政板块,已在年内跑出曹操出行、长风药业两家港股IPO公司,全区上市企业总数攀升至18家。
![]()
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数字上。从智能网联出行平台曹操出行,到专注吸入制剂的长风药业,再到精密制造企业华亚智能,相城的上市阵营覆盖了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与拥有70家上市企业的苏州工业园区相比,相城在数量上虽不占优,但其上市企业年均增速位列苏州前三,展现出与“00后”城区身份不符的爆发力。
![]()
企业上市的浪潮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养成游戏”。2013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向长风药业增资,并将其引入苏相合作区。随后在2020年,江苏疌泉元禾知识产权科创基金与相城金融控股集团联合追加投资,完成跨区域资本的协同注入。但相城的支持远不止于资金。2022年,长风药业在合作区新增103亩土地建设总部,相城区政府将其纳入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提供人才引进、平台对接等“兜底式”服务。“相城把企业上市当成系统工程来做。”长风药业董事长梁文青的感慨,道出了关键所在。
![]()
相城深谙一个道理:IPO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生态系统的成果。2018年,相城启动企业上市“苗圃计划”,构建从筛选、培育到上市的全链条服务。针对初创企业,设立5亿元天使基金;针对成长期企业,提供“苗圃贷”优惠贷款和20%贴息。振畅智能的创始人曾回忆,2020年企业凭借500万元“苗圃贷”组建了首支销售团队,实现从“技术实验室”到“市场主力军”的转型。针对拟上市企业,相城则联合交易所专家上门辅导,协调税务、环保等部门解决用地、用能等瓶颈。宝丽迪董事长徐毅明对此印象深刻:“相城工作人员为企业操心程度,不亚于自家财务总监。”
![]()
跨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服务效能。苏相合作区作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共建开发区,采用“园区主导产业规划+相城承担属地保障”模式。园区引入新加坡苏州工业园的管理经验,优化审批流程;相城则提供土地、人才等资源,并确保政策无缝落地。这种“齿轮咬合式”的协作,让长风药业在2013年落户后,先后完成研发扩容、生产基地建设、总部落地三级跳。
![]()
相城的产业布局同样凸显战略眼光。当各地争抢热门赛道时,相城选择深耕“错位竞争”。在南天成路这条4公里长的“智驾大道”上,聚集了超过350家智能网联企业,覆盖感知雷达、算法平台、整车制造全链条。曹操出行在此布局自动驾驶测试平台,2025年其Robotaxi车队已开展道路验证。另一侧,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落地相城,由干勇院士领衔攻关高性能金属材料,带动区内先进材料产业年产值增至392亿元。
![]()
地理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动能。扩建中的苏州北站,未来将成为京沪线与通苏嘉甬高铁的十字交汇点。相城借此打造“站城融合”枢纽经济,让人才、资本、技术像高铁班次一样高效流动。而政府对产业的耐心更令人印象深刻——相城支持华亚智能历时20年完成3次技术迭代,最终成为半导体设备配件领域的隐形冠军。
![]()
“企业要的不只是政策甜头,更是确定的成长预期。”一位区域经济研究者点出关键。相城的实践表明,区域竞争正从政策优惠比拼转向服务生态的建构。2025年,苏州新增5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相城与工业园区、高新区形成梯队接力。全市64家企业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生物医药领域小巨人企业预计年底突破百家,为未来IPO储备充足弹药。
![]()
长风药业的上市钟声,印证了相城从“地理中心”向“价值枢纽”的蜕变。正如相城区委书记沈志栋所言:“打造数智经济高地,我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当18家上市公司在此扎根,谁还敢说相城只是“苏州的郊区”?这场逆袭背后,是一座年轻城区用十年时间书写的答案:产业的终极土壤,是尊重规律的耐心与协同共生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