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马王堆的“四棺一椁”
到大葆台的“黄肠题凑”
恢弘复杂的木构地宫堪称地下建筑奇观
加以繁复华丽的随葬明器
这不仅是物理空间构建的两座汉墓
更是“事亡如存”观念之下
汉代贵族对于生死大事的浪漫遐想
行谈特邀王磊老师
讲述国宝级墓葬中的“汉朝智慧”
倾听凝结于墓圹之中
生者对时空与永恒的思考
主讲老师
![]()
王 磊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扬州大学教师,斯飞小组成员。
主要从事古代美术研究,著有《流变之景:艺术史视域中的大运河》,论文见载《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光明日报》等,参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宝藏》撰稿。
讲座观看
从建筑构造到随葬物品,长沙马王堆和北京大葆台汉墓均折射了两千多年前的工艺技术和思想文化。得益于特殊的保存条件,西汉时期的高等级木椁墓书写了早期艺术史的传奇。
应当强调,在事亡如存的时代里,墓葬材料仿佛信息胶囊,浓缩着生命个体对空间、时间乃至生死的浪漫遐想与真诚建构。
本次讲座通过建筑、绘画、器具、织物等角度,引领观者走进两座国宝级墓葬所蕴藏的“汉朝智慧”。
讲座提纲
一、隐藏的家园:木椁建筑分析
二、图像化的时空:走进帛画与漆画
三、王侯宝藏:随葬器物细读
四、奇迹天工:发现丝织品
讲座前预习
![]()
大葆台博物馆时隔13年再度开放,馆内更有马王堆特展。透过双展内容,看西汉之际南北墓葬。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也几乎塑造了西汉墓葬的核心逻辑。在重厚葬的时代中,墓葬不仅是安葬之所,更是模拟生前世界的“永恒居所”。
以大葆台、马王堆两座墓葬为核心,通过解读其墓葬建筑、绘画、器具、织物,得以窥知西汉墓葬面貌与时人对死后世界的遐想。
隐藏的家园:木椁建筑分析
大葆台西汉墓
![]()
大葆台博物馆
大葆台西汉1号木椁墓,是广阳顷王刘建的陵墓,2号墓主为其夫人。封土堆积很高,墓室十分庞大,分墓道、外藏椁(外迥廊)、黄肠题凑和便房,梓宫置于便房内。这是按“天子葬 ”形制修建的陵墓,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地下宫殿。
大葆台1号墓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方向北偏东6度。墓坑口大底小如斗状,底口南北长23.20、东西宽18、深3.7米。全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
![]()
大葆台汉墓木棺椁平面图
/来源:《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
“黄肠题凑”
《汉书·霍光传》载:“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黄肠题凑”是汉代帝、后和同制京师的诸侯国王、后用的一套葬具,包括“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楩房”和“梓宫”四部分。
刘建的黄肠题凑,由15880根黄肠木堆叠而成。北壁30层每层纵铺108根,东西两壁各30层,每层横铺160根。南壁有缺口(缺口为门)东西两侧各三十层,每层纵铺三十四根。这样,四壁全见“木头” ,就叫做“题凑”。
![]()
刘建墓“五棺二椁”,五层棺木使用梓楠大木料合几十立方米。黄肠木一万五千多根,合122立方米。
刘建第五层外棺西壁板上凿有今“西”字,第四层外棺盖板外面右侧亦凿有“一下”、“二下”、“四下”等字,每块底板里面右侧也凿了“下一”、“下二”至“下九”等字样。
这都是加工后准备拼合的符号,说明在制作时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从木工工艺角度来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
![]()
板刻字
来源: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马王堆汉墓
![]()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马王堆生活艺术特展”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的马王堆展中,呈现的则是西汉墓葬的另一等级维度。
马王堆一号汉墓为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年)以后数年,最迟不晚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 145 年)的一座大型木椁墓,墓主是长沙相轪候利苍的妻子辛追。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在发掘简报中,棺椁形制被判定为“三棺三椁”。1972年,史为撰文《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制度》,认为其应为四棺一椁。
![]()
马王堆一号墓木椁及随葬品俯瞰
马王堆一号墓结构应整体视为一个复杂椁室(含棺房与四边箱)内套四重棺,即“四棺一椁室”。
与墓主的等级身份相关,西汉时期的棺椁制度为诸公四层棺,并且夫妇同制,一号墓的棺椁为诸侯规格,是四棺一椁。
![]()
马王堆一号汉墓棺椁结构剖面图
来源:史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制度》
图像化的时空:走进帛画与漆画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呈“T”形,顶端裹有竹竿,并系以丝带,画幅通长 205厘米,上宽 92 厘米,下宽 47.7 厘米。
发现时,其覆盖于内棺棺盖表面,头南末北,画面向下。就帛画的名称而言,主要有铭旌说、非衣说、画荒说、画幡说,其中以铭旌和非衣二说为盛;就帛画的功能而言,有引魂升天说、招魂复魄说、引魂人土说、镇墓辟邪说,其中以引魂升天说最盛。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
来源:《中国美术全集》
帛画保存基本完好,画面清晰且色彩鲜艳。除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帛画还蕴藏着西汉人深邃的死后观念。
![]()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帛画局部
来源:《中国美术全集》
帛画自下而上营造了四个不同空间,展现了从死到再生直至永生的整个时间流程。
在讨论棺椁形制之余,马王堆四重漆棺上的彩绘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漆棺所绘图像也反映了墓主对死后世界的构建。
1973年,孙作云先生全面考释漆棺图像后,认为像轪侯夫妇这样的地主阶级死后妄想将生前生活,搬到天上。而漆棺所绘神祇图像反映其恐惧与向往。
第三重棺头挡正中绘一“山”形符号,山有三峰,两侧各一昂首升腾的麒麟。
![]()
马王堆一号墓彩绘漆棺头挡画像
足挡正中绘一悬置的谷璧,其下垂有绶带。璧两侧各一升腾的巨龙,龙穿璧而过,昂首相望。
在古代,璧常用作礼器,也被认为是吉祥通神之物。双龙交媾于璧,表现的应是阴阳和合的瑞兆。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棺彩绘二龙穿璧图
来源:《中国美术全集》
对于四重棺绘制的不同内容,贺西林老师认为四重套棺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表述系统,其不仅营造了一系列不同的虚拟空间,同时还隐藏着一个假设的时间流程。
四重套棺与帛画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共同建构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墓葬绘画图像体系,凸显了引魂升天的主题,并传达出了永生的丧葬信仰。
王侯宝藏:随葬器物细读
大葆台西汉墓
玉舞人,长5.12厘米,宽2.53厘米,厚0.48厘米,出土于二号墓尸骨头部。白玉质,以透雕镂空技法制成。上、下端各有一孔,应为组玉佩中的一件。
![]()
玉舞人
来源:徐良,王志高《两汉玉舞人组佩研究》
舞人头部没有明显的发式,五官刻画也较简单,仅用几条短阴线勾画出眉眼鼻口,衣裙和双袖较长,并多为曲线。轻舒广袖,微折柳腰,长袖佛地,展现了汉代舞人佩“长袖”和“细腰”的特点。
玉觽长11.7厘米,出土于二号墓尸骨的西侧。白玉质,整体扁平细长,一端如尖角,一端镂空雕饰回首展翅翱翔天空的凤鸟,两面均阴刻线条纹饰。
![]()
玉觽
![]()
螭虎纹玉佩
在大葆台1号汉墓的地宫间,宏大的柏木枋组成的“黄肠题凑”围成了一道森森的木围墙。围墙的正南方有一扇墓门,门上悬挂着一件金光耀目的兽面铺首。
器物的造型威猛粗犷,弥漫着一种让人不可直视的震慑力,在墓室中守护亡者的魂魄,使外来的魑魅魍魉无法靠近。铺首的质地为鎏金铜质,是等级最高的,它熠熠彰显着西汉王族的至尊荣耀。
![]()
鎏金铺首衔环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出土了漆制的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器,既有生活所用的实用器,也有墓葬器,虽功能有所不同,但文化内涵高度统一。
马王堆漆器典型的色彩语言主要为黑红相衬,构建响亮的色彩关系。其中,底色为黑色居多,漆黑具有强烈的空间纵深感,也符合马王堆漆器追求庄重与神秘的视觉效果的需要。
![]()
马王堆汉墓出土系列漆器
从食盘外形观察,其尺寸较平常食具略大,宽沿、敞口、浅弧腹、平底。口径为27.5厘米上下,高6.2厘米。其色彩亮丽如新,通体髹黑色底漆,盘底内部有“君幸食”的字样,外部则有“九升”“轪侯家”字样。从盘底中心到盘沿由三个同心圆构成,制作精美,绘制了大量的云气纹、狸猫纹、龟纹等。
![]()
“君幸食”漆耳杯
云气纹是西汉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装饰纹样,与其时的天界、飞升思想相关,因动感十足、气势缥缈、充满了神秘气息而得名。
狸猫纹在其他墓葬及史料文献中均无记载,可谓马王堆汉墓独有的纹样。这种纹样作为漆器的装饰母题,表明狸猫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享有较高地位,或存在着某种崇拜信仰。
龟形纹样在“君幸食”漆食盘中出现的数量并不多,据研究者观察,只在食盘腹壁的云纹中藏有一处与狸猫组合的龟纹。
![]()
“君幸酒”漆耳杯
食盘用以盛装粮食,自然要农神庇护,狸猫纹穿梭在云纹之中,仿佛也在仙界腾云驾雾一般。而龟纹处于盘腹,与狸猫组合,一方面猫神斩妖除魔,扫清飞身成仙路上的障碍,一方面龟神将逝者魂魄引向天界,乘翔云飞升成仙。
奇迹天工:发现丝织品
大葆台西汉墓
绛紫绢地刺绣是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考古发掘出土的 12件纺织品文物中保存最为完整、 面积最大的一件,同样纹饰的刺绣残片共有2片,全部发现并出土于外棺棺底的内面南端。
![]()
绛紫绢地刺绣局部纹样及纹样复原图
来源:赵芮禾《大葆台汉墓出土棺衣纹饰及染色研究》
赵芮禾对纹样重新排列绘制后,认为其整体线条的艺术变形与中国秦汉时期流行的“魂舟”形象颇为相似。
![]()
![]()
重绘绛紫绢地刺绣纹样与人物御龙图
来源:赵芮禾《大葆台汉墓出土棺衣纹饰及染色研究》
此幅刺绣出土于两层棺板中间,学者多推断其为棺衣, 参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T 型帛画所表现的墓主升仙的内容,棺衣的刺绣内容也应与墓主死后的精神世界有直接的联系。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出土大量织物,完整的纺织品共计9991件(组)。其中绢类5434件;纱类143件;罗类217件(组);绮类82件(组);锦类693件(组);刺绣品1347件(组);麻布55件等。
![]()
马王堆汉墓出土丝织品细部“乘云绣”
在丝织物上,穗状流云是长寿绣的主体纹样,也是乘云绣和信期绣的构成部分,还是带有“长寿”吉语的织锦上的常见辅纹。
![]()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信期绣”织物
![]()
![]()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长寿绣”织物
穗状流云灵动飘逸、自由浪漫的气质是西汉早期社会精神的体现,亦是汉代对先秦楚地浪漫主义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西汉墓葬美术以“事死如生”为精神内核,通过棺椁制度、漆画帛画、随葬器物等组合构建微观宇宙,成为研究汉代社会、信仰的“地下档案”。
其厚葬实践既是礼制等级的物化,亦承载着个体对超越生死的浪漫追求,成为独特的物质文化。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可删。
【参考文献】
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06):23-29+84-85.
鲁琪.试谈大葆台西汉墓的“梓宫”、“便房”、“黄肠题凑”[J].文物,1977,(06):30-33.
史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椁制度[J].考古,1972,(06):48-52+24.
贺西林.从长沙楚墓帛画到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与帛画——早期中国墓葬绘画的图像理路[C]//中国汉画学会,中共嘉祥县委,嘉祥县人民政府.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2004:473-496.
孙作云.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J].考古,1973,(04):247-254+268-269.
邓嘉琳.马王堆汉墓中“君幸食”漆盘纹样与神仙思想[J].美术大观,2021,(02):136-137.
赵芮禾,司志文.大葆台汉墓出土棺衣纹饰及染色研究[J].南方文物,2020,(04):227-235.
陈锐.马王堆汉墓长寿绣穗状流云纹饰研究[J].湖南博物院院刊,2022,(00):28-35.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打开小程序了解热门展讯
![]()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