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郑智化在微博发文,控诉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最没人性”,称自己因升降车与机舱门存在25公分高度差,而司机根本不顾他的安全,导致他“连滚带爬”进飞机。
![]()
图片
但随后曝光的监控视频却显示画面“反转”——两名工作人员正搀扶着他拄拐杖进入机舱。一时间,舆论矛头调转,郑智化从被同情的对象变成了“夸大其词”、“滥用同情心”的典型。
网友的辱骂和指责可谓苛责。
![]()
![]()
最终郑智化道歉,可舆论汹汹,似乎并不想轻易饶过郑智化。
作为广为人知的歌手,郑智化的情绪既属于他自己,也是中国8500万残疾人士的真实感受。
公众看到的是一场“不实指控”,却忽略了残障人士的心理现实。
对于依靠轮椅行动的人而言,任何失去自主性、依赖他人协助的过程,都可能被视为一种“狼狈”。
郑智化的表述固然夸张,但很可能源于其作为残障人士长期积累的心理创伤。
深圳机场的回应倒是颇为迅速——承认25公分高度差的存在,解释这是“安全操作规范”。机场还提出了改进措施:为轮椅旅客优先安排廊桥、增加保障人员、试点启用新的登机连接装置。
从法律上来讲,我国《残疾人保障法》明文规定:
要求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等必须建设无障碍设施。鼓励和扶持无障碍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公共服务机构应当提供信息交流无障碍服务。
但是反映在现实中,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多少地方盲道不完善的?有多少地方盲道被占用的?
![]()
郑智化还提到了自己在南京机场被要求金属鞋子或x光,在新疆机场被要求托运拐杖,在上海机场因检查支架而耽误大量时间的情况。
作为“正常人”,我们肯定体会不到他的心情,作为机场方,肯定没有相关预案,导致工作人员对一切的例外都很不耐烦,哪怕你是明星,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对待特殊情况。郑智化如此,其他残疾者呢?
在这场争论中,胡锡进的点评堪称一种“典型话语”。他告诫郑智化和所有公众人物:“需要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批评、指责他人和机构时尤其要搞清楚事实,避免情绪化。”
这番言论看似理性中立,实则居高临下且缺乏温度。
胡锡进只看到了郑智化“对深圳机场名誉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却忽视了这一事件揭示的结构性问题——在追求效率和安全的名义下,弱势群体的需求被系统性地忽视了,他们就像宏大叙事之下被牺牲的个体。
当你不是强者的时候,你把弱者视为麻烦,有朝一日,如果你成为了弱者呢?你去什么地方去寻求帮助?
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公正,需要尊严。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人们对他们提供帮助时尽可能地的自然、隐蔽地进行,而不是一种施舍的方式让他们感到尴尬。
网友的辱骂、胡锡进的“谨慎论”,其实都源于一种集体幻觉——以为无障碍是“额外福利”,而非基本人权。
郑智化的道歉,不应该作为结束,而是开始,我们号称“基建狂魔”,能不能在微观上充满人文精神给予个体足够的关注?
当一个社会不再将弱势群体视为“麻烦”或“怜悯对象”,而是将其困境视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有待修复的系统漏洞时,这个社会才能真正走在文明的大道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