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我们是否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把知识点拆解得明明白白,学生做题时还是频频出错;明明布置了厚厚的练习,学生的核心能力却没见明显提升;明明逐本批改了作业,学生下次遇到同类问题依旧会犯同样的错?其实,上好一堂课并非全凭经验摸索,它藏着一个可落地的“基本公式”——教学质量 = 讲得清 × 练得准 × 评得透。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维度,聊聊如何让每一堂课都扎实有效,以及接下来的实践方向。
1
“讲”清——讲的不是“讲出来”
而是“讲进去”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讲清楚”就是把知识点说完整,可学生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往心里去。
其实“讲得清”的本质,是做学生思维的“导航员”,而非知识的“播音员”——要让知识顺着学生的认知逻辑“钻进去”,而不是硬塞进去。
一是“讲得清”的前提是“想得透”。
教师自己先得把知识“嚼碎”,厘清它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和核心价值。
比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不能只让学生死记“x=[-b±√(b²-4ac)]/(2a)”,要先讲清它的“诞生背景”:当二次方程无法因式分解时,我们需要一个通用解法;再带着学生用“完全平方公式”一步步推导,让他们看到公式的“前世今生”;最后还要点明它在后续“函数图像与方程关系”中的作用。
只有我们自己“钻得深”,才能给学生指对路,避免他们死记硬背却不会用。
二是“讲得清”的关键是“化繁为简”。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我们不同,抽象的定理、复杂的概念,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堆“陌生符号”。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搭建“认知脚手架”,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做类比。
比如讲物理中的“电流”,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就用“水流”类比——“电线像水管,电流像水流,电压像水压,水压越大水流越急,电压越大电流也越强”;讲化学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就用“爬山”比喻——“吸热反应像爬山,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往上走;放热反应像下山,会释放出能量”。
把抽象知识装进具体的“生活容器”,学生才容易理解。
三是“讲得清”的保障是“互动与反馈”。
单向的“满堂灌”,永远不知道学生是否真的听懂。
真正的“讲清”是双向的:讲完一个知识点,别急着往下赶,问一句“刚才推导的步骤,有谁没跟上?举手告诉我哪一步不懂”;看到有学生眼神迷茫,就走到他身边小声问“是不是这里没听明白?我再换个例子讲一遍”。
一个举手调查、一次眼神交流、一句即时追问,都是校准教学方向的“指南针”,能帮我们及时调整节奏,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2
“练”准——从“题海战术”到“精准训练”
锤炼学生核心能力
当知识“讲进去”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用起来”——但很多时候,我们陷入“题海战术”,布置了大量练习,学生累得够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其实“练得准”的核心,是让每一道题都成为“能力淬火”的材料,用最少的负担换最高的效益。
一是“练得准”要瞄准“靶心”——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设计练习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道题要巩固哪个知识点?
要训练哪种思维方法(比如归纳、演绎、批判性思维)?
要培养哪项核心能力(比如信息提取、逻辑推理、实际应用能力)?
比如数学练“一元一次方程”,不能只让学生解“3x+5=14”这种纯计算题,还要设计“超市购物”的实际场景题:“妈妈买了3千克苹果,付了20元,找回5元,求每千克苹果多少元”,既巩固方程解法,又训练“从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
练习必须和教学目标同频,才能避免“盲目刷题”。
二是“练得准”要体现“阶梯”——尊重差异与循序渐进。
班里学生水平不同,一套题“一刀切”只会让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
我们可以把练习分成三个层次:基础题(比如直接套用公式的题),让学困生巩固知识点,找回信心;提升题(比如需要变形的题),让中等生突破思维惯性;拓展题(比如跨知识点综合题),让优等生挑战更高难度。
比如语文练“阅读理解”,基础题让学生找“文章主人公做了哪件事”,提升题让学生分析“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拓展题让学生联系生活谈“你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分层设计,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获得成长。
三是“练得准”要追求“效能”——精选精练与及时反馈。
与其让学生在重复的基础题里消磨时间,不如精选3-5道典型题,每道题都有明确的训练指向:一道抓基础漏洞,一道破常见易错点,一道链接实际应用。
比如英语练“过去时态”,精选“判断动词过去式是否正确”“用过去时改写句子”“根据场景写过去时短文”三道题,比让学生做20道重复的选择题更有效。
而且练习后要及时反馈:课堂练习最好当天评讲,作业批改后要标注“高频错题”,对学困生单独点拨“这道题你错在没注意‘y结尾动词变过去式要改y为i加ed’,下次做题先圈出动词”。
及时纠错才能避免错误“固化”,让练习真正发挥作用。
3
“评”透——从“浮于表面”到“触达本质”
打通教学最后一公里
练完之后不评讲,或者只简单说“这题错了、那题对了”,练习的价值就丢了一半。
“评得透”就像医生“诊断病情”,不仅要指出“哪里错了”,更要找到“为什么错”,帮学生打通“学会”到“会学”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评得透”要“评在痛点上”——精准定位错误根源。
学生做错一道题,背后的原因可能不同:有的是知识点没吃透,有的是审题不仔细,有的是思维方法不对。
比如数学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比他多3个,两人一共有多少个?”有学生算成“5+3=8”,不能只打叉,要追问“你算的是小红的苹果数,题目问的是‘两人一共’,是不是没看清问题?”;有的学生算成“5×3+5=20”,就要问“你为什么用乘法?是不是把‘多3个’理解成‘是小明的3倍’了?”
找到错误根源,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学生下次再犯同样的错。
二是“评得透”要“评在思维上”——引导深度反思。
评讲不是给答案,而是帮学生打开思维。
比如语文评“作文立意”,有学生写“坚持”只举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例子,不能只说“例子太老”,要引导他“除了名人,你生活中有没有‘坚持’的小事?
比如每天坚持背单词,最后英语进步了?把自己的经历写进去,立意会更真实”;数学评“几何证明题”,学生没做出辅助线,要问“你当时想过连接哪些线段?为什么没选OC?如果下次遇到‘圆与三角形’的图形,你会先找哪些关键点?”
通过追问暴露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是“评得透”要“评在成长上”——融入激励与期待。
评价不只是纠错,更要给学生信心和方向。
对进步的学生,要具体肯定:“你这次数学解题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比上次直接计算更高效,看来上课认真听了,进步很明显!”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要传递期待:“这道题你已经找到了解题的第一步,下次再注意题干里的‘隐含条件’(比如‘整数解’),肯定能做对,继续加油!”
让评价成为学生前进的“助推器”,而不是打击信心的“锤子”。
其实,一堂好课的“基本公式”里,“讲得清”是基础,让知识扎根;“练得准”是关键,让能力生长;“评得透”是保障,让成长可见。
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我们不用追求“完美课堂”,但只要在每一堂课里,都用心把“讲、练、评”落到实处,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这就是我们作为教师,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教学追求。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黎明在线520
作者|陈黎明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