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的养老金,是我们晚年生活的底气。”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亿万退休人员对养老金的依赖。作为民生保障的“压舱石”,养老金池子的充盈与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百姓福祉。尤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当下,当2025年第二季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4亿、占比达17.2%时,严格监管更成为守护这份“底气”的核心防线。
![]()
养老金:不可动摇的民生根基
养老金池子从来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承载着无数家庭晚年尊严的“活命钱”。我国养老金采用“现收现付为主、基金积累为辅”的模式,在职人员缴纳的资金直接支撑着退休人员的生活开支,这种代际传递的特性,让基金安全成为维系制度运转的关键。2025年上半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2.7万亿元,支出却达3.1万亿元,单季度赤字4000亿元,收支压力下的每一分钱,都牵动着千万家庭的生计。
从东北某城1.3:1的缴费与领取人数比例,到退休人员养老金“21连涨”背后的刚性支出需求,养老金的每一笔流转都连着民生温度。对独居老人而言,它是每月的水电燃气费来源;对患病退休职工来说,它是维系医疗开支的保障。可以说,养老金池子的安全与否,直接决定着亿万百姓晚年生活的质量与尊严。
监管失位:民生底线的潜在风险
养老金的特殊属性,使其成为各类风险的易发领域,监管缺位的代价从来都沉重无比。现实中,从个别地区出现的违规挪用、虚报冒领,到投资环节可能存在的低效与风险,每一个漏洞都可能侵蚀百姓的“养老钱”。正如澳大利亚自我管理式养老基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21财年至2022财年非法支取达2.5亿澳元,合规风险与投资风险持续攀升 ,这种教训警示我们,没有刚性监管的养老金池子,再雄厚的积累也可能逐步流失。
在我国,养老金的收支压力本就随着老龄化加剧而凸显:2025年每3个劳动年龄人口就要对应1个60岁以上老人,较2010年的5:1比例压力倍增。若此时监管防线出现松动,无论是资金被违规占用,还是投资运营出现重大损失,都可能让本就紧张的基金缺口进一步扩大,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参保人的利益。更严重的是,这种损失会动摇公众对养老保障体系的信任,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严格监管:构建全链条安全防线
守护养老金安全,需要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管控、事后严惩”的全链条监管体系,让每一笔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澳大利亚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其通过税务局主导的双重监管逻辑,以税收激励撬动储蓄意愿,同时以刚性约束保障资金安全,对违规受托人实施资质撤销与高额罚款,有效遏制了乱象 。这启示我们,监管必须权责清晰、执法从严。
具体而言,监管发力应聚焦三个关键:一是强化制度约束,完善养老金监管法治建设,明确人社、税务、金融监管等部门的职能边界,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对可疑资金流动实施联合预警 。二是严控投资风险,在扩大投资范围实现保值增值的同时,建立产品“白名单”与风险预警系统,避免盲目投资导致的资金损失。三是加大惩戒力度,建立违规使用“黑名单”制度,对套取、挪用等行为依法从重处罚,形成“不敢违、不能违”的震慑效应。
从养老金中央调剂制度的推进,到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建设,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制度的完善终究需要监管来落地。2024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超3万亿元的家底,既是发展成果,更需要监管守护。
养老金的安全,是亿万百姓最实在的安全感。当监管的每一道防线都牢固可靠,当每一分养老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能让退休人员安心、在职人员放心,才能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下,筑牢民生保障的根基,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体面安稳的晚年。这,正是严格监管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