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武原来是汾阳史家堡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游击队,解放以后曾经任史家堡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到了朝阳坡(罗城坡)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故全家迁移到了我们演武村。
七十年代刚来我们演武村的时候,就住在我村繁华地段,南北正街路西的两间房子里,和我家是打对门。
![]()
七十年代张武二儿子当兵时全家福
照片说明;前排是张武夫妇和二儿子、三儿子,后排左温增俭、中是任永秀、右是他大儿子。
之后,他被安排到大队马场看门,两个儿子在大队工副业队开拖拉机。七十年代后期,我在大队农田水利建设大灶上当事务长,两次驻扎在大队马场。有时候到了晚上,我就会偷偷地给他两个窝窝头(那时候灶上的窝窝头半斤面一个),那时候人们吃食还是比较困难,老汉家非常感激。
那时候老张武迁移到我们村好多人不以为然,鲜为人知,只以为他是一个老农民。
直到后来我写我的回忆录《草根春秋》《古镇沧桑话演武》,涉及到村庄旧的一些人和事,后来才慢慢的了解到名不见传的老张武在战争年代,在当地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原来这个正是他能够迁移到我们村的原因。
战火中崛起的英雄:
时光回溯到解放以前,旧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张武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家庭一贫如洗,童年的张武目睹了乡亲们在地主的剥削和日寇的侵扰下痛苦挣扎的生活,心中渐渐萌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改变命运、保卫家园。
那时的中国,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无数的同胞在敌人的屠刀下丧生。而张武所在的家乡,也未能幸免于难。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原本宁静的村庄变得满目疮痍。看着这一切,张武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他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和苦难。于是,心中怀揣着改变命运、保卫家园的朴素愿望,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八路军游击队之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武一直活跃在汾平介孝一带,也就是当时的平介县五区(备注)。平介县五区处于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是敌我拉锯战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敌我斗争十分激烈。白天,敌人会派出大量的军队进行扫荡,他们烧杀抢掠,企图摧毁游击队的生存基础。夜晚,游击队则会趁着夜色的掩护,对敌人进行突袭。双方你来我往,战斗从未停止。在那段时间里,平介县五区经常会发生大小不等的战斗。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危险和挑战,每一次战斗都可能是生与死的考验。
正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平介县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他们有的是年轻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有的是普通的百姓,为游击队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张武就是这些英雄中的一员。他天生胆子大,每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而且喜欢独来独往。那时候对敌斗争环境险恶,经常是晚间活动,因此他老是穿一件皮袄,腰里别两把盒子炮。就因为他活动经常穿一件皮袄,因此有人叫他“皮袄的”。
据说当时还有一个顺口溜:王玉、李克华,后面跟着“皮袄的”。王玉、李克华也是同时期参加对敌斗争的积极分子。
可参考;(《汾州乡情》刊物《“室门”巧藏子弟兵》 作者;张元江。文章中就是描写张武在汾阳城执行对敌斗争中由张元江父亲帮助脱险的故事)。
由于他作战勇敢,表现出色,很快就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提拔,升到了领导的位置。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平介县五区农民部——农民委员会部长、主任。这个职位不仅意味着权力,更意味着责任。张武深知,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他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动员农民参军参战。在他的努力下,平介县五区的农民们纷纷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为游击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武在担任农民委员会部长、主任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中来,为平介县五区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我们村的任盛业(演武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正是在那时候(十六七岁)参加了张武领导的八路军游击队,而且还是张武的警卫员。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因此,七十年代张武落难的时候任盛业不忘旧恩,将张武家的户口落在了演武大队。
资料(1)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平介县五区农民部——农民委员会部长、主任。
据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汾阳县组织史资料记载;
1945年8月——1947年5月担任平介县五区农民部——农民委员会 部长。
1947年5月——1948年8月担任平介县五区农民部——农民委员会 主任。
![]()
图为中共汾阳县党史资料
汾阳白石村旅居意大利的著名作家、翻译家,中意人民的友好使者温承德先生给汾州乡情编辑冯元明先生发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张武曾经的一段历史。
下面是温承德先生发的那段话;
元明,读了您转发的《汾州乡情》刊发的张元江同志写的《“室门”巧藏子弟兵》一文,文中记载了张元江一家不顾自身安危掩护八路军干部张武的事迹,并牵挂张武同志的后人。张元江同志文中写到那次是张武单独活动,这也符合张武的风格,许多时候他是单独活动。
本人可提供线索:
资料(2)文章中提到的张武,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第二区中共汾阳组织委员(部长),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活跃在汾平介孝一带。这些情况,应该在中共汾阳党史档案里能找得到。张武是史家堡人士,他和他的太太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年龄很大才有了两个儿子,其长子现年也七十有余了。张武晚年一直住在演武镇,原因是演武任胜业(从土改到解放后多年任演武村党支部书记)曾是张武的警卫员。然而这些老人都已过世了。可以咨询任胜业的儿子们就能找张武的两个儿子。
任胜业次子任永斌(二宝)同志军队复员后在汾阳环保局工作,曾任阳城乡副书记,最后的单位是农业局。
原汾阳交通局局长侯荃先生撰写的《任绶勤,一个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人》(来源:晋绥网作者:侯荃)一文中也写到了张武,附上一封证明任绶勤为烈士的早期证明材料,其中也提到了张武的身份(我认为其身份不一定准确,应以中共汾阳党史中身份为准)。
![]()
证明任绶勤为烈士的早期证明材料中张武是第二区中共汾阳组织委员
我小时候见过张武同志夫妇。
并代我谢谢张元江同志写了这篇文章。
资料(3)还有一份关于汾阳演武镇师家庄村靳守智的证明材料,从中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出张武在那时候的风采。
......期间,上级党组织积极营救,指令内线伪排长张金生出面保释,并根据上级秘密指示,姥爷将计就计暂时潜伏在保安团内部宣传党的政策,用思想攻势瓦解敌军。1948年4月20日,根据上级命令,在张金生的配合下,姥爷带着保安团全排三十余人起义,回到五区区公所所在地上达村,并且带回了两挺机枪、两门小炮、九支步枪及子弹若干。当时,接受起义的是五区区委书记张武和区战斗队队长郝德海、副队长雷文贵。由于姥爷执行任务立了功,月底就被调到吕梁军区49团任排长,并且迅速投入解放太原战役中......
![]()
靳守智的证明材料
![]()
师家庄村靳守智的证明材料中有当时五区区委书记张武的签名手印
从上面资料(1)可以看出张武在1947年,1948年的时候就是平介县五区农民部——农民委员会部长、主任(中共汾阳县党史资料)。
资料(2)第二区中共汾阳组织委员(部长)(任绶勤为烈士的早期证明材料)(该地区曾经是汾阳的第二区)。
资料(3)五区(平介县)区委书记张武(靳守智的证明材料)。
尽管三份资料职务不一样,但大体上就是那时候平介县的一个区委书记一类的职务。
张武的故事,只是平介县五区众多英雄故事中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像张武一样的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备注)平介县简介:平介县位于晋中盆地,于1941年设置,原属晋绥边区晋西南工委领导,“815”日寇投降后,归吕梁行署第七专区领导。
该县辖区是由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相邻四个县的平川地区划出组成的。它东南面以南同蒲铁路为界,西南以孝汾公路为界。北面接汾阳、文水县区。南北长约二十公里,东西宽四十公里。平汾铁路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汾河、文峪河从北向南流过两侧。境内无山无坡一马平川。该县不仅是山西富庶之区,也是军事上必争之地。
在抗日、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敌我拉锯战地区,那时候这里的敌我斗争是十分激烈的。因此,平介县曾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有不少的英雄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
原中共平介县分布图
平介县下设六个行政区,原属平遥县者为一、二、三区,原属介休者为四区,原属汾阳者为五区,原属孝义者为六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