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周依理 计算机六十年2025年08月18日16时零2分北京
注:如下图,徐祖哲(阳新)先生(今八旬左右)仍在工作着。
![]()
我老师徐祖哲(阳新),诚为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开拓性学者。
我师徐祖哲先生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五届全国青联委员,1941年诞于四川成都,其母系著名的“熊十力先生”(新中国的“立国立人立精神”之提案人)长女,其父系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科技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其伯父是率部打得侵华犯境的鬼子兵狼狈而逃的抗战英雄)、祖籍江西贵溪。1998年,他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
我师徐祖哲先生“文革”就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电信项目开发,获得成功,用于北京电报大楼。他曾任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等,致力于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历史的调研、教育与宣传、科普,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等工作,先后获部、北京市一二三等科技奖励。
我师徐祖哲先生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传统文化”“现代化与人”的研究,已编辑出版上千万字,如2002年1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媒体信息系列丛书”)专著《信息跨越----“信息怎样改变社会与生活”》,又如2015年6月由《生活.读书.新知(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溯源中国计算机》等。
我师徐祖哲先生2025年08月18日16时零2分在北京以《计算机六十年》公众号,发布权威的好消息:《周錫令先生纪念文集》出版
![]()
2025年4月21日恰值周锡令先生诞辰90周年。先生的众多生前好友不约而同地提议编撰一本纪念文集,寄托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
![]()
周錫令先生
在众人的努力下,经过半年多的准备,近7万字的文章终于得以集结成书。本文集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汇集了20篇纪念文章,均出自先生生前的亲朋好友,这些文章从不同视角、不同经历,不同感受,描摹了先生作为一位学者、一位师者、一位长者、一位挚友或一位亲人的一系列感人故事,阅之令人倍感温馨,或顿生敬仰。作者中的很多人已到耄耋之年,仍为了这部文集而忍受病痛,不辍笔耕,足见与先生之交至深。第二部分为先生的忆旧文稿和散文,精选了先生的6篇手稿,以期让读者原汁原味地了解先生曾经的所思、所想、所盼,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这些手稿文采才情跃然纸上,阅之如睹其人。
在本书付梓杀青之际,编者特向所有为文集做出贡献的作者和编辑,以及关心此书的读者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愿先生在天堂安息永年! ----编者
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号引用周錫令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家逃难的经过回忆。
周锡令先生的抗战经历
周锡令两岁的时候(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童年保留的记忆是和逃难联系在一起的。好像是在老家舟山,听闻似乎有强盗要来了,要把孩童藏起来。随后是离家出走。我和小两岁的妹妹分别被装在两个箩筐里,加上一根扁担,成为一副担子,由大人挑了在山路上走。这样的出行方式,使幼年的我产生了至成年后还体验得到的惶惑心情。当大人换肩的时候,总有一个箩筐会悬在山路以外的悬崖高空,让人心悸。
中途失散
随后跟随父母坐火车,大概是在湖南株洲,遇到日本飞机轰炸,大家纷纷下车躲避。当时一个大人背着我下车躲避,让我永久记得的印象是,大人带着我躲进一个山洞,周围寂寥无人,外面下着大雨。等到警报解除,大家纷纷上车,火车继续开动时,两个孩童却来不及上车。直到父亲发现我"不见"了以后,从行进的火车上跳下来,几经周折,总算是把人找了回去。以后每当我生病发烧,或者感受寂寞和孤独的时候,就会梦见一个人坐在一个土庙里,外面下着大雨,除了淅淅刷刷的雨声,周围悄无人影。要是那时候父亲没有找到我,那未来又将是什么样子呢?命运就是这样不可预测。
上海轶事
然后,到了上海,我们一家人住在别人家里。还有年龄比我大很多的两位"大哥哥"。一位是大伯父家的女婿,每次响起空袭警报,他就用一只手夹起我,用另一只手夹起表兄弟或者妹妹,把我们带到防空洞去。另外一位大哥哥就是帮我在小学报名的二伯父家里的堂哥。他那时在离开贵阳稍远的清镇上中学,每到假期回家的时候,他就要在学问上对我进行“启蒙”。
再度逃难去遵义
1944年底,日军经由广西攻占贵州独山,贵阳岌岌可危。我们不得不再度逃难。这一次是两家联合北上,由贵阳逃到遵义。遵义离贵阳不过160公里的距离,那时候坐汽车需要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逃难人们能够坐的只有运货卡车,没有什么座位,如果谁晕车难受也只能扒在行李上。汽车虽然是美国的"道奇""福特"牌,但是都是开了不知多少年的老爷破车,而且七拼八凑。更糟糕的是开汽车没有汽油,要用"煤气"。然而这煤气既不是天然气,也不是液化石油气,而是靠烧木炭得到的一氧化碳气体。每部卡车司机室的右侧挂了一个用铁皮包成的圆筒形炉子,直径约50-60厘米,内壁糊以红黄色的耐火泥,下面则安装了一个手摇鼓风机。每位司机都有一名助手。每天早上发车时,助手把木炭塞进炉子,然后点火,鼓风一通操作。等存贮到了一定量的煤气,司机就让助手到车头前面用一根曲柄启动马达,司机点火、挂档。助手旋即跳上车,关上右边的车门,开车前进!
贵州是山区,汽车在行进时要永远不断的上坡和下坡。烧木炭气的引擎马力很小,所以爬坡实在困难。这时就要采取两种办法:助手在汽车下面使用三角木垫住汽车后轮,防止汽车从坡上滑下来。然后助手使劲摇动鼓风机,不断积蓄一氧化碳气体。当一氧化碳气体已经积蓄到一定数量后,司机就挂档,"一鼓作气"地往上爬一段距离。这时助手并不上车,而是手拿三角木跟在汽车后面。一旦发现引擎"气力"耗尽,助手就赶紧又把三角木塞在汽车的后轮下面。如是反复不停地重复上述过程。当公路的坡度比较大时,连以上方法也不管用,这时就要让汽车从公路左侧开到右侧,再回头由右侧开到左侧,以"之"字形的方式爬坡前进。
贵阳的道路环境也十分可怕。公路都是沿山腰凿出,非常狭窄,两车相错时要十分小心。那时当然没有类似现在的柏油路面,全是碎石子的那种路面。顶顶有名的七十二弯,二十四拐都在贵阳到重庆的路途中。人们坐在车上,经常看见道路一侧的悬崖下,有翻下山崖深谷中的许多四轮朝天的汽车残骸。有一次司机为了错车,在倒车时大家都惊呼起来,原来后面的一只车轮已经离开路面,悬在了路外的半空。幸而司机控制及时住,终于化险为夷,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这样的旅行,不论司机、司机助手,还是乘客,都十分辛苦。但是也充分体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怕艰辛,勇于创造,克服困难的可贵品质。
最后终于到达了遵义。虽然贵阳充斥着逃难的气氛,但是在160公里开外的遵义却似乎是一派平安祥和的景象。我们一家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周围有卖香烟的小店和饭馆,还有许多既大又肥,十分鲜嫩的骟鸡卖,因而大饱了家人们的口福。我和表弟既然不用上学,就天天想出各种方法来玩耍。
记得那时最好听的歌曲就是"渔光曲",歌中唱到:"海风泛起白浪,浪花溅湿衣裳;寂寞的沙滩,只有我在凝望。海水茫茫,山色苍苍,……"。
日本侵略军于1944年11月底至12月上旬进攻独山,烧杀掳抢,无恶不作。但在遭遇中方的英勇阻击之后,终于在12月4日开始溃逃,日军侵入西南腹地梦想就此破灭。我随家人也就于1945年初返回贵阳,继续读小学六年级。
在贵阳上中学
1945年夏天,我小学毕业,接着要考虑升中学的问题了。因为大家庭子女众多,唯有父母总是按照"质量优先"的原则替孩子们选择,哪怕是路途很远的学校。当时选择的中学就是现在的"贵阳九中"。从家里到贵阳九中的直线距离虽然比较短,可是因为家的位置与这所中学分别位于南明河的两侧,而当时可以渡河的那座桥却远在上流的拐弯处。于是,我每天上学就要绕一个大圈。那时又没有什么公共汽车。单程步行需要45分钟,即使中午在学校搭伙吃饭,每天来回也要走一个半钟头。后来父亲交了住宿费,我从十岁起就开始了住读生涯。
我的两位姐姐留在汉口,直到1944年左右,美国的 B -29轰炸机经常从西南奔袭日占区,其中也包括武汉。人们为了这一刻的到来,终于轮到我方能够轰炸日本人而感到高兴的同时,大人们当然也为留在汉口亲人们的安全担忧。1945年回到汉口以后我终于看见了两位姐姐,特别是大姐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样子,按照妈妈用江浙话的说法,就是"阿环一样",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预想。至于二姐,她的皮肤很白,大伯父给她起了一个诨名:白象。
![]()
胜利回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大家欣喜若狂。我爸爸让大家读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家立即准备回汉口的事宜,我上了一个半月的中学也就宣告中止。大人们几经酝酿,决定经由重庆坐船回武汉。我们一家收拾好行装,准备离开逗留了四年的贵阳南明区,北上重庆。全家(大家庭)坐上汽车离开。
沿江而下
从贵阳去重庆的方式和大半年以前去遵义的光景相仿,只是路程和时间都多了一倍。到重庆以后,大家就住在半山坡的房子里,面临长江;江中心有一块因冲击而成的大沙滩——珊瑚坝,也是军用机场,每天飞机起起降降的轰鸣声吵得人不得安宁。我们一家人住在那里的目的就是等轮船的船票。
然而那时国民党的达官贵人、"接收"大员、富商巨贾等,纷纷抢着回到原来的敌占区去"接收"种种资产,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被他们占用,根本轮不到普通人。等候了差不多一个月以后,我的父亲和几位伯父我们一家和三个伯父的家人们,总共十几口人决定采取老百姓使用的办法:租用一艘木船顺江而下。我们选了一艘50吨的木船,船的两侧配了两支大橹,船头好像还有一支用来点拨方向的橹。。摇橹的主力当然是雇请来的船夫,不过大家有时也可以帮着一起摇。在此之前,孩子们总以为非机动木船是靠划桨前进的,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橹",心里很佩服"橹"的发明者。因为摇橹不仅比划桨省力的多,而且占用航道的宽度小。
![]()
这样我们一家就开始了我一生中难得有的旅程机会和经历,这一旅程是够浪漫的。那时我已经读过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以心里很想重复这一体验。你想想,全家人一起坐着木船,随江水漂流而下,听着两岸的猿声,回到阔别八年的汉口与亲人团聚,还有比这个更加快乐和浪漫的事情吗?
可是另一方面,这个旅程也是十分凶险的。三峡地段,滩多水急,沉船不计其数,江面不时可见漂流着的颜色已经发绿的浮尸;浮尸上有时还停着一只鹰鹫之类的猛禽,叫人心里发怵。在行驶的途中看见相邻出发的另一艘木船已经破损,船上的乘客都站在荒凉的江岸边等候救援。因此家人们也不禁担心起自身未来的命运,可是事已至此,无法回头,只能继续前行。
这样的旅行一共进行了二十天左右。一路上,雄伟的瞿塘峡,秀丽的巫峡,险峻的西陵峡;兵书宝剑峡,巫山神女峰;白帝城,张飞庙;.…过去看过的小说,老师讲的历史地理知识在心里和实物一一对应起来。
自古以来丰都就是传说中阴阳两界之间的口岸。所以路过丰都城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想上岸去看一看,然而大人却说赶路要紧,没有上岸的机会。
到了宜昌以后,两岸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忽然戛然而止,江面立即变化的十分开阔,体会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停船期间上岸进城,第一次看见这么宽阔的混凝土马路。
不管怎样熬过8年抗战的艰苦年代,大家终于又回到了汉口,团聚在一起,我也看见了大姐二姐,还看见了外婆,外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永远是慈祥的代名词。从此江汉关悠扬的钟声经常在耳边响起,代表着我生活中的一个新阶段,中学时期的到来。
![]()
1956年,在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周錫令等部分学员合影。(周锡令先生收藏)
![]()
1956年,在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周錫令(左)和安建勋完成了电子管的四位运算器实验装置。(周锡令先生收藏)
周锡令先生年谱
1935-4-21生于汉口。随家人逃难,辗转上海、重庆、贵阳、香港、昆明。
1937—1942在贵阳南明区实验小学就读三年级。
1944再度逃难去遵义。
1945就读贵阳九中。
1945抗战胜利经重庆返回武汉。
1946-1951就读武昌文华中学初中班、高中班。
1951.9-1953.9考入武汉大学电机工程学系。
1953.9院系调整转入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
1955.9华南工学院毕业留校任无线电系助教。
1955.10,到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听苏联专家讲课。
1956.11放弃读研,申请参加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
1956-1958参加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负责运算控制器研制。
1958.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自动化系(四系)参与计算机教学科研。参与筹建解算装置专业,后发展成为计算机专业。
1958,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带领教研室团队研制 CDS -401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分别获得四川省科委、国防科委的大额项目拨款。
1959组建教师队伍,开出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培养出众多人才。被誉为成电数字计算机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60-1978任计算机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数字组。担任成电仿制441-B 晶体管电子计算机(251机)技术总负责人,参加200系列计算机260操作系统研制工作,参加"语音分析与压缩"科研项目,设计生产语音处理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完成成都市电报局转报程序,为第十研究所设计同步卫星雷达跟踪信息处理专用计算器。
1965牵头研发并生产磁心测试仪,并在国防科委所属科研院所使用。
1972-1974两次赴北京出席科技攻关会议。
1978.2.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即八七工程)。被上级指名抽调到北京,负责高能所计算中心筹建工作。
1978-1981开展高能所计算中心的总体设计和工程实施,调整充实科研队伍。
1980前往西德 DESY 、欧洲日内瓦 CERN 国际核能中心考察。
1981.4调入华北计算所(电子部十五所),先后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
1981.11-1982.5在美国波士顿Honeywell公司做访问学者,考查与学习计算机软件。
1984作为访问学者赴保加利亚考查与学习计算机系统和管理经验。
1984-1986担任中国软件技术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创办《软件产业》杂志,发起创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担任北斗、启明两个科研软件基地项目的总体组长。组织并参与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软件工程的标准的制定。1986.8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9调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任院长兼软件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主任。
1986-1991负责"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软件工程技术、工具与环境( SEP )的研究和开发"。培养研究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考察。
1987赴新加坡参加国际计算机技术研讨会。
1988.1赴夏威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988.5受聘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计算机系兼职教授。
1989.5获电子工业部颁发的教授资格证书。
1991.2成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1991.10获机械电子工业部"国家科技攻关荣誉证书"。
1991卸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1992.1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1994赴日本筑波 KEK 国立实验室参与"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开发工作。
1996-2000担任"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及产品开发"技术负责人。
1996.12完成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获电子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997.10受聘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学会常务委员。
1998.4受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1998.5受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
2000.1受聘《软件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0.4退休。
2000-2022受聘中国计算机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顾问,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顾问组成员等职务。组织多种互帮互助的社交活动贡献社会。
2016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
2022-12-27 因病逝世,享年88岁。
![]()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颁奖现场。左起:王惠通、苏东庄、杨天行、周錫令。
![]()
2019年7月17日,周錫令先生接受CCF中国计算机学会“记录计算机历史”工作组吴树民访问。
![]()
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隆重出版,现网上有售。
公众号《计算机六十年》选读:
怀念计算机创业者周锡令老师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戏台》:我在计算机上走麦城
白其章:托举线路传输能力的清华人
曲阜师大精心保存首台103计算机
曲阜:对话60年前的计算机出发前去瞻仰曲阜师大保存的103机曲阜保存的103机源自复旦大学
纪念华罗庚先生辞世40周年中国脊梁:人民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建议哈工大制作下棋计算机追寻华罗庚先生访问哈工大的足迹在华罗庚家里(1957)
博物馆的“名人堂”或是“功绩馆”
738厂五角大楼的故事
1960,军科院军事技术直观教研馆
1966年仪器展览的计算机印象
中科院计算所为何筹备了三年?
1956:科学规划及中南海接见65周年
1956年科学规划概述(一)
1956年科学规划之新技术(二)
1956年科学规划之结语(三)
十二年科学规划和西郊宾馆
![]()
qxw
我是南京大学王启祥,当年参加了计算所第三届训练班的学习,我是机器第四班后在计算所8室104机进修,周锡令是我师哥,59回成电前向我们交接工作,61年我回南大工作,八九十年代经常能遇到周先生,至今十分怀念!
![]()
swnkh
请问如何能读到周先生的纪念文集 谢谢
![]()
计算机六十年作者回复 目前只是送给了周先生的亲友和老同事。我询问一下吧。
![]()
swnkh
回复 计算机六十年: 感谢
![]()
计算机六十年作者回复 swnkh:你把你的收信地址和联系电话发给
我的邮箱computer1952@163.com。
[戴璋,亦被称为斯文汉先生,男,生于四川隆昌,持有退役军人优待证,系斯文汉(集团)文化传媒中心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
2025年8月19日于重庆市主城区长江畔之华庭紫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