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事物的发展大都会经历一个渐变到骤变的过程,人的成长如此,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宋朝削藩,北宋成功削藩绝对不是赵匡胤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这个历史痼疾,而是赵匡胤经过精心布局、与藩镇长期博弈,太祖和太宗两代人通过跑接力赛才拿到的结果。
建隆二年(961)七月,赵匡胤召赵普入宫讨论关于解决藩镇问题的方案,赵匡胤问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给出的答案是:“今所以治之,亦无他技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也就是稀释节度使的权力、回收他们的财权、夺取他们手里的精兵,如此就可以弱化节度使的实力,让他们完全听命于朝廷。
不过呢,赵普的回答其实也是削藩的标准答案,是前人所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不管是晚唐还是五代的帝王都曾尝试执行过以上方案。相信宋朝庙堂当时包括赵匡胤在内的人都知道削藩这张牌该如何打。就像汉武帝削藩一样,他也知道“推恩令”是最好的方案。
既然答案就在那,为什么赵匡胤还非要让赵普说出来,子玉觉得,赵匡胤的目的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在削藩这件事上要保持皇帝和大臣节奏的一致。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事才能干成。所以,在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之后赵匡胤就对赵普说:“卿无复言,吾已喻矣。”
既然已经统一了意见,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干的问题,因为,能想出解决方案的人很多,但能将方案完美落地的人却很少。
对于此,赵匡胤采用的是试探、慢慢调整的做法。首先,在兼并四方诸侯之后废除支郡体制,由朝廷直接管理新兼并的地方。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晚唐、五代的节度使不仅主管他们驻节州的政务,大多还兼管附近各州的政务。比如,山南节度使驻节襄州,但他除了主管襄州的政务之外还兼管与襄州相邻的均州、复州、房州诸州郡的政务。如果将这种体制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节度使的驻节州就是主干,所兼管的邻近州郡就是枝干,所以才有“支郡”的称呼。
当时,支郡都是直接听命于节度使本人,就像大臣对待皇帝一样。因此,支郡和朝廷的从属关系就不断被稀释,每一个节度使辖区就好似一个小朝廷一样。
所以,在兼并湖南之后,赵匡胤就下令,“令潭、朗等州直属京师,长吏得自奏事”,也就是在新开拓的地方废除了支郡体制,让节度使驻节州之外的支郡直隶于朝廷,对朝廷负责。
这个命令的妙处就在于,赵匡胤没有废除节度使的编制,但却极大稀释了节度使的权力。由于南方都是朝廷直接打下来的地方,所以废除支郡的政策就比较容易推行。此后,宋军所有打下来的地方都不再允许支郡体制的存在。
据有关学者统计,宋朝初年朝廷所辖州府数量为一百一十八座,随着一统战争的逐步推进,到了开宝四年(971),增加了一百一十六州。而这些新增的州府都是由朝廷直控的。
赵匡胤如此做的目的有两个:强化朝廷的直属力量,让朝廷在实力层面处于对于藩镇的碾压之势;让节度使在心理层面逐渐接受废除支郡的政策。
所以,在南方逐渐推广了废除支郡的政策之后赵匡胤就接着打了下一张牌,派遣官吏出任节度使辖区的州府的县一级的长官,比如,乾德元年(963)六月,赵匡胤就做出了如下人事任命:
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祜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以上这些县都是天雄军节度使、大名府尹符彦卿的驻节地大名府下辖的县。当时,驻节州下辖的县都是各节度使的根本,赵匡胤如此安排等于是从根本上架空了各节度使。
而且,赵匡胤是直接派朝廷官员来出任这些县的长官的,也就是所谓的“常参官知县”。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常参官”,所谓的“常参官”就是有资格参与朝谒皇帝的“朝官”,京师除了“朝官”之外还有那些没有资格参与朝谒皇帝的一般官吏。
那么,既然由在京师有一定级别的朝官来出任节度使辖区的县一级的长官,所以这些人就能从级别上压制各节度使,比如,右赞善大夫周渭在知永济县时,节度使符彦卿就郊迎周渭,而周渭呢,连马都没有下只是礼节性地给对方打了个招呼。
为什么宋朝采用的是知县、知州制度,其内核正在于此,其最初是出于制衡节度使的需要而作出的制度设计。
如此,各知县在名义上和诸节度使是所谓的上下级关系,但朝官的身份却保证了他们会直接对朝廷负责。也就是说,这些知县的第一身份属性首先是朝廷官吏,其次才是和节度使的上下级关系。
节度使呢,还不好说什么,因为朝廷毕竟没有对他们的辖区动大手术,而且还保留了他们的支郡,比如,符彦卿还领有博、贝诸州的支郡。
和对待战争一样,赵匡胤在削藩这件事上采取的也是蚕食节度使权力的方案,既要逐渐控制地方,还要极力避免激化朝廷与节度使的矛盾。
![]()
赵匡胤以知县在县一级架空诸节度使 图源/剧照
在初步获得成功之后,以朝官知县就正式成为宋朝的制度。
同时,赵匡胤还着手将权力向节度使的州一级辖区渗透,典型做法就是,如果某位节度使去世了,朝廷就会紧抓机会以朝官出任知州,比如,建隆四年(963)五月,凤翔节度使王景去世,赵匡胤随即就命枢密学士、尚书左丞高防权知凤翔府。
主打一个抓住一切机会而又不至于激化和节度使的矛盾。
当朝廷在县一级架空了诸节度使并基本控制了他们的驻节州之后,赵匡胤就准备对州的长官进行换血,典型就是对节度使进行调任,然后以朝臣来填补他们留下的权力空白。
在叙述这一点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后周时调离节度使的难度指数有一个认知,据赵光义后来回忆,周世宗当年在调离某节度使之前是如临大敌,首先调遣军队做好防御工作,然后才下达正式的诏令。
朝廷调离节度使的难度指数由此可见,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想离开自己经营日久的独立地盘。
但是呢,赵匡胤打这张牌却比较容易,原因是:当时的天下正处于“分久必合”“乱久必治”的历史节点,赵匡胤是在迎合历史趋势做事;其次,朝廷禁军在整体实力上已经是碾压地方军的存在;而且,在兼并南方诸侯并将其地发展为朝廷的直控地之后,朝廷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远远超越诸藩镇;最重要的是,赵匡胤已经凭借知县制度在县一级架空了诸节度使。
开宝元年(968)十二月,宋太祖合祭天地于南郊,并受尊号,当时,包括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灵武节度使冯继业、天平节度使石守信等十二位节度使都前来京师庆贺,赵匡胤呢,直接将他们扣留在京师。
完了从次年(969)七月开始就是一系列人事任命:七月,以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为凤翔节度使,八月,以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祜权知大名府;徙西京留守向拱为安远节度使,以左武卫上将军焦继勋知河南府;以灵武节度使冯继业为静难军节度使,以考功郎中段思恭知灵州。
可见,赵匡胤主要是用调任的方式夺取诸节度使手中州一级的权力。当然,从知州的名字我们也能看出,知州这一职位也是由朝廷大臣出任。
此后,这种通过调任来夺取诸节度使直辖州的方案就比较容易执行了,比如,开宝三年(970)夏四月,昭义节度使(驻潞州)李继勋调任天雄军节度使后,赵匡胤就以朝臣内客省使丁德裕权知潞州。
这里必须说明,所谓的“以朝官知州”的政策从后周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只不过后周当时的阻力比较大而已。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北宋的削藩也是在后周削藩的基础上继续施行的。
在调任之外,朝廷削藩的另一个大招就是,给节度使一个名誉头衔换取他们手中的权力。开宝二年(969)十月,赵匡胤在将符彦卿、冯继业等人的职务进行调整后在后苑宴请诸藩臣,借着酒宴上的欢快气氛,赵匡胤就示意诸藩臣交出手中的权力以换取富贵。
于是,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马上就表态:“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
不过呢,也有反对的,比如,前安远节度使白重赞、前保大节度使杨廷璋就向赵匡胤诉说他们的苦劳。赵匡胤呢,直接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表示:“此异代事,何足论也。”
于是,“以行德为太子太傅,从义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彦超为右金吾卫上将军,重赞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廷璋为右千牛卫上将军”,以名誉头衔和富贵换取了诸藩臣手中的权力。
这又是一顿酒解决朝廷大事的节奏,赵匡胤将酒文化简直利用到了极致。
同时,赵匡胤还在尝试废除诸节度使下辖的支郡,比如:乾德二年(964)七月,下诏将阶、成二州直隶京师;乾德五年(967)三月,下诏将商州直隶京师;开宝三年(970)三月,下诏将泽州直隶京师;接着又下诏将通远军直隶京师。
以上诸州分别为雄武(阶州、成州)、镇国(商州)、昭义(泽州)、朔方(通远军)诸节度使所领的支郡。
如此我们就可以对赵匡胤的削藩战略作以总结:从建隆至乾德年间(960—967),主要是通过朝臣知县的方式在县一级架空诸节度使;开宝年间(968—976)的主要动作是回收诸节度使州一级的权力,或者直接将节度使罢免。
到了开宝五年(972),朝廷的文臣已经基本控制了北方的一百余州,用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也就是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更重要的是,这些文臣也是直接听命于朝廷的。赵匡胤通过一套组合拳基本拿到了成功削藩的结果。
![]()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图源/剧照
当然,赵匡胤此举不仅是为了稳固皇权,更是为了使赵宋能够避免历史上秦和隋的短命命运,因为,宋朝和秦朝、隋朝一样,也是通过兼并四方诸侯拿到统一天下的结果的。
当赵匡胤已经极大削弱了藩镇的权力之后,继位的赵光义彻底解决藩镇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太平兴国二年(977)八月,赵光义以少府监高保寅知怀州,由于怀州隶属于河阳,所以节度使赵普就各种抑制高宝寅,于是,赵光义就直接下令将怀州直隶朝廷。
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赵光义要给废除支郡这件事进行彻底的收尾。所以,右拾遗李瀚马上就上书,建议朝廷彻底废除节度使的支郡。于是,赵光义就下诏,将包括邠、宁、泾、原、延等分属于静难军节度使、彰化节度使等十八个节镇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控。
自此,“天下节镇无复领支郡者矣”。
北宋在削藩这条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可见,宋朝削藩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接力赛,是一场由浅到深逐步深入的战争,是朝廷和地方经过长期博弈才拿到的结果。如果将时间线再往长拉的话,这也是自晚唐经历五代到北宋才收尾的持久战。
当然,削藩不仅是解除藩镇的权力,还包括对其财权、军权的回收,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本篇的重点是讨论宋朝对于藩镇政治权力的回收,子玉还会对宋朝回收藩镇财权、军权的过程进行详细叙述。
大家持续关注。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