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在台北举行,这一天被定为“台湾光复节”,标志着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每逢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纪念日,大陆都会举办多场纪念活动,台湾民间团体也坚持在台北中山堂外等场所集会纪念,而民进党当局始终未主导官方庆祝。
在这些纪念活动中,总有一个坚定的身影从未缺席,当不少本应到场的人因种种顾虑选择回避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多年来始终如约而至。
他并非呼风唤雨的公众人物,也非追逐流量的名嘴评论员,只是一位深耕讲台的哲学学者,但在两岸统一这个许多人避之不及的话题上,他始终直言不讳,以学者的坚守,守护着一份不该被遗忘的民族根脉。
![]()
苑举正对“中国人”身份的笃定,源于家庭的浸润与父亲留下的一本旧相册。
这本早已泛黄、边角磨损的相册,定格了1945年台湾光复的珍贵瞬间,他的父亲苑觉非(1912-2011)站在台北市议会前,高举“还我河山”的标语,眼神坚毅。
照片角落,父亲用钢笔写下的“永记此日,不忘根本”八个字,笔迹虽已有些晕染,却成为苑家代代相传的精神家训。
苑觉非为山东宁阳人,抗战期间曾任汶上县县长,与八路军115师合作参与梁山歼灭战,战后历任中学校长,1949年随学校迁台后任教于政治大学中文系。
![]()
1960年,苑举正在台北出生,家中书架摆满中华典籍,饭桌上的闲谈也多是历史掌故。
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自幼便清晰知晓,自己的根深深扎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土地上。
后来远赴比利时鲁汶大学深造哲学,异国他乡的文化碰撞,更让他深刻体会到父亲口中“不忘根本”的重量。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成为苑举正学术生涯的座右铭,但他从未将这句话视为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转化为最现实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
这种对身份根源的探寻,是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共同诉求,当下不少台湾年轻人的身份迷茫,往往源于家庭历史教育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模糊了自身的根脉归属。
苑举正的坚守,本质上是在为这份缺失的教育补位,提醒人们个体的身份从来不由他人定义,而是由历史积淀与血脉传承早已注定。
![]()
提起哲学家,常有人联想到“飘在云端”的抽象思辨,但苑举正的哲学始终扎根现实土壤,2005年,他转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2009年晋升为教授,至今已近二十年。
他主攻政治哲学与科学哲学,却在每堂课的开篇,都会在黑板上写下“认识你自己”。
他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哲学并非脱离生活的空谈,而是用来解答最实际的人生问题:一个生在台湾的孩子,为何是中国人?
为了厘清这个问题,苑举正付出了诸多切实努力,他特意在《中国思想史》课程中增补光复史内容,还将父亲留下的旧文件、老报纸带到课堂,让学生亲手触摸、亲眼见证。
![]()
那些泛黄纸张上的当年新闻与父亲批注,让冰冷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历史的温度也随之传递给年轻一代,“当真相摆在眼前,谎言自然站不住脚”,这是他常向学生传递的信念。
面对学生“不怕学校批评吗”的顾虑,苑举正只是笑着指向黑板上的“真理”二字:“我是教哲学的,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两岸同根同源是铁打的历史事实,没有理由把真话藏起来。”
当下台湾的校园环境中,两岸话题往往成为敏感禁区,不少学生谈及相关内容时,需先环顾四周确认安全,才敢小声表达真实想法。
绿营刻意弱化历史教育,篡改教科书内容,其目的正是让年轻一代遗忘过去、模糊身份认同。
![]()
苑举正始终逆流而行,在讲台上不喊空洞口号,只摆确凿事实,台湾民众使用的中文、庆祝的春节与中秋等传统节日、秉持的伦理观念,皆源于中华文化的滋养。
真正的为人师表,正是如他这般,不强行灌输观点,而是还原事实真相,让学生自行看清:身份从来不是可供选择的选项,而是刻在文化基因中的既定答案。
作为台湾哲学学会监事、国际逻辑、方法论及科学哲学协会台湾分会主席,他的学术地位也为其观点增添了更强的说服力。
![]()
走出讲台,苑举正将对身份的坚守,融入每一次具体行动,几年前,他带领台大学生赴南京参观档案馆,希望让年轻人亲眼见证历史真相。
返回台湾后,便遭遇部分人在大学校门口举牌辱骂,甚至接到办公室威胁电话,即便面临这样的压力,后续大陆的光复纪念活动,他依旧次次如约前往。
在厦门的纪念会上,他谈及父亲的嘱托与光复的深层意义,言辞恳切,让台下不少听众动容。
2025年10月23日,81岁的台陆军退役中将高安国因涉嫌违反台湾地区“安全法”及“组织犯罪防制条例”,被高等法院判处7年6个月有期徒刑,其伴侣刘逸蓁被判6年10个月。
![]()
在这样的环境下,苑举正的出行更显不易,2025年受邀参加北京相关纪念活动时,有别有用心的记者刻意刁难:“总去大陆是不是拿了好处?”
他从容掏出往返机票与住宿单据,平静而坚定地回应:“我参加纪念活动,机票与住宿皆由自己承担,未取一分钱好处,所求不过内心踏实,对得起父亲的嘱托,对得起‘中国人’这三个字”。
后来有势力试图拉拢他站台,并许诺丰厚好处,同样被他直接回绝:“谁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出去,谁就是历史的罪人,我不愿掺和这些纷争,只求说句公道话。”
![]()
他还在网络平台开设账号,定期分享历史知识,为台湾同胞科普相关常识。
面对网上的诸多谩骂,他从未急躁反驳,而是耐心摆事实、讲道理:“我是哲学教授,深知有理走遍天下。只要还能发声,就不能让他人歪曲历史。”
苑举正始终强调,台湾当下最危险的并非公开的敌意,而是普遍的沉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谈及历史、不敢明确身份,甚至对“统一”二字避之不及。
![]()
而他始终选择打破这份沉默,即便身处风口浪尖,也要把该说的话说清楚,他常举一个生动的例子,同样是“我爱你”,用中文表达能蕴含万千情意,译成外语虽能传递字面意思,却难以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如今的苑举正,依旧穿着朴素、谈吐亲切,如同寻常巷陌中偶遇的退休老教授,毫无架子。
但正是这样一位老者,用一生的坚持诠释着,一个社会可以对未来展开争论,却不能否认既定的过去,一个人可以远走他乡,却不能遗忘自身的根源。
![]()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是血缘、文化与历史共同铸就的必然事实,无人能够阻挡。
苑举正如同一位执着的守望者,守着父亲留下的家训,守着民族的共同记忆,也守着台湾同胞回归家园的必经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更多台湾年轻人重新翻开真实的历史篇章,终将感念这位老者,在喧嚣的时代里默默坚守,用真话照亮了回家的路。
因为无论远行多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终究会找到自己的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