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影千秋
——从武侯祠到刘湘墓
熊平||四川
深秋季节的阳光斜斜地穿过武侯祠的古柏树,在黑底金字的“武侯祠”匾额下,游客们正举着手机;西北风轻轻吹过川西坝子,带来丝丝寒意,赵雷《成都》里那把吉他浅吟低唱的旋律,悄然唤醒这座城市的千年记忆,让八方来客甘愿在这寒凉的烟火里寻味微醺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这处沉淀着历史分量的所在。
古祠堂檐角的铜铃摇曳不停,声响清越悠远,惊落了几片松针。门柱上那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楹联,原是杜甫《蜀相》中的诗句,此刻正被秋阳照得发亮。诗圣笔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咏叹,恰似为这座古祠庙堂镀上了一层穿越时空的厚重,也仿佛早已为这“君臣同祀”的祭奠格局,写下了历史的注脚。
一
古柏树皲裂的树皮在秋阳光影下如龙鳞斑驳。用手轻抚,仿佛触摸到了一千二百年前的那个秋天。当年杜甫站在这里,吟出“锦官城外柏森森”时,他触摸的或许正是这同一处纹理。
远去了鼓角争鸣,吹散了烽火狼烟。青砖黛瓦的武侯祠前,柏影森森,仿佛仍守着千年的寂静。缓步迈入高大威严的朱漆正门,但见古柏森森,虬枝苍劲,树影在微风中婆娑摇曳。只需在这青石板铺就的古道上一站,一股庄严肃穆之感便油然而生,仿若穿越千年,与历史撞了个满怀。阶前的青苔漫过旧时碑刻,“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字迹已染上风霜,却依旧在述说着那个鞠躬尽瘁的伟岸背影。
这些古柏,见证了一代名臣诸葛亮运筹帷幄的蜀汉岁月。未出茅庐,他已预见天下三分;赤壁之战,他借东风破曹军;南征孟获,他七擒七纵,以攻心为上平定后方。每一次羽扇轻摇,都是一场改变历史的谋略在酝酿。
曾在此运筹帷幄的诸葛丞相,早已化作祠堂深处的一尊塑像,羽扇轻摇的姿态,定格了蜀汉最后的热血与赤诚。往来的游人驻足凝视,用手指拂过斑驳的砖墙,仿佛触到了三国历史风云的余温——是北伐路上的寒雪,是《出师表》里的泣血,更是六出祁山五丈原上那声未了的叹息。
二
穿过正门,先见“汉昭烈庙”四字金匾高悬。初来者或心生疑惑,实则这里正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暗红门楼衬着深绿琉璃瓦,檐角挑着祥云,在阳光中若隐若现。游人往来不绝,有老人细读楹联,有孩童踮脚数着门墩云纹。
周末清晨,原想赶早奔赴这场与三国英雄的千年之约,本以为能避开人潮,不料到达时,祠前已是游人如织。这座藏于闹市却又独享清幽的祠庙,真是不负盛名。
转过照壁,便是刘备殿。古柏参天,光影斑驳,正洒在“勋高管乐”“名垂宇宙”“岳英灵”三块匾额上。“名垂宇宙”四字,原是清雍正年间果亲王允礼所题,取自杜甫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这“宇宙”二字,并非今日之天文概念,而是指古往今来、天地四方——历史的沉淀从不是轻易能承载的,唯有经得起时间反复推敲的人物,才配得上这样的赞誉。这匾额高悬堂上,令人肃然。
大殿内香烟缭绕,三尊塑像静坐于神龛。居中者刘备,冕旒垂珠,目光沉静;右侧紧邻的,竟是诸葛亮。外地游客团体聘请的导游在大声讲解,只听见一句“君要借臣的香火。”
原来这布局后竟藏着一番历史变迁。民失父相,举国同悲。武侯祠的修建,成了蜀地百姓对忠臣贤相的深情寄托。据考证,武侯祠最初建于汉中的定军山,至南北朝时,才迁至成都刘备惠陵旁。历代以来,民间已有“诸葛祠前香火盛,刘备庙前车马稀”的景象。直到明代,蜀献王朱椿见此情景,察觉蜀相诸葛武侯祠的风头盖过了蜀帝刘备的“惠陵”与“汉昭烈庙”,深感皇家体面好像无处安放,于是提出“一体祭祀”的规划。几经周折,终成如今“一庙两殿”的格局。细细想来,明献王的这点“小心思”,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纵使王权在握,又怎能左右百姓心中的秤砣?巴蜀百姓根本不买账,反而将整个庙宇统称为“武侯祠”,香火愈盛。这“明良千古”的匾额高悬其间,取“明君良弼,千古垂范”之意,赞颂刘备这样的明君与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民间笑谈“君借臣势”,却是道出了最本真的历史规律和最实在的民心所向。
细看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虽为臣属,却透着不凡气度。他手持羽扇的姿势,仿佛仍在为匡扶大汉王朝正统江山运筹帷幄。这羽扇见证过空城计的精妙,也参与过八阵图的布设,更在六出祁山时指点千军万马。
眉宇间,既有文士大家的儒雅,又有军事战略家的睿智。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曾看透周瑜的计谋,识破司马懿的诡计,更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始终为蜀汉找到最为稳妥的生存方略和最为便捷的前行道路。
殿柱上清人赵藩所撰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不仅是对诸葛亮治蜀方略的精辟总结,更是对其政治大智慧的极高赞誉。红漆已被游客摩挲得有些斑驳,可见来此瞻仰者之多。
穿汉服的姑娘敛衽行礼,白发老人讲述三顾茅庐,“名垂宇宙”四字在游人的镜头里化作光斑,却依然灼热,带着历史的温度。
如今鼓角不再相闻,唯有祠堂的香火袅袅,将一段历史忠魂,代代相传。
三
绕过正殿,是三义庙。黑底金字的匾额下,对联道尽了桃园结义的千古传奇。这源自“桃园三结义”的佳话,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盟誓,不仅象征了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也为日后蜀汉的建立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一位满鬓白发的老太太踮脚抚摸门环,喃喃自语:“老祖宗的义气,得摸摸才有灵气。”
再往后行,便到了碑刻区。庭院不大,南北不过百余米,两侧立着历朝历代的碑文。其中当属唐朝的“三绝碑”最为精妙——裴度的文章大气磅礴,柳公权的书法行云流水,鲁建的刻工鬼斧神工,三者相得益彰,为这座诸葛武侯庙宇平添了中华文脉传承的流韵和民族精神图腾的厚重。
《前出师表》石碑相嵌在深绿色木框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字迹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间似有风雨欲来。
细细品读,“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字字泣血,可见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以及对蜀汉江山的那份责任。“事君之事、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这十六字精准诠释了诸葛亮的一生。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的横渠四句,虽将士大夫的治国理想推向新高度,却终究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诸葛亮,左手握着《隆中对》,以荆益为根基,联吴抗曹,奠定三分天下的格局;右手持着《出师表》,励精图治,六出祁山,试图以一己之力,扛起一个国家的命运与理想。试问,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与之比肩争锋?
玻璃罩上竹影摇曳,恍惚可见诸葛亮夙夜在公、灯下挥毫的身影。那摇曳的烛光,映照着他为完成先帝遗志而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每一个字句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处谋划都体现着老成持重。
《后出师表》虽略有残损,“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字迹依旧雄浑刚劲。这方碑刻的,正是臣子的忠诚,亦是君王的托付,更是诸葛亮“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铮铮誓言。
在他的匡扶汉室的战略布局中,联吴抗曹始终是核心要义。即便是在荆州失守、关羽遇害的极度艰难时刻,他仍能审时度势,及时修复蜀吴关系,展现出跨越时空的卓越政治智慧。
四
转出武侯祠侧门,不过百步,竟另有一方天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川抗日名将刘湘的墓园静卧在松柏间,墓碑上“刘湘之墓”的金漆已然斑驳。
正伫立间,一位拄杖老人缓步走过来:“你也知道刘将军?”不待回答,他望着古柏继续说道:“先人曾效命川军。将军总领两川时,谁料后来会率军出蜀抗日?”
他说起1937年秋冬季节,350万川军脚踏草鞋,身穿单衣,背着老旧武器,沿诸葛亮北伐的路线逆向向东。草鞋踏在青石板路上的声音,仿佛还在古柏间回响。
“在汉口病榻上,他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竟与《出师表》里的‘鞠躬尽瘁’遥相呼应。”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精神的传承。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不仅是一代人杰诸葛武侯的崇高风范,更是武侯祠给予每一位到访者的珍贵馈赠。
老人声音低沉:“文革时刘湘墓被毁,如今棺中只是衣冠。”这令人想起更令人称奇的事:在朝代更迭的腥风血雨中,屠城毁迹是常有的事,可武侯祠却从未遭兵家破坏;即便在“扫四旧”的疯狂年代,无数文物古迹毁于一旦,武侯祠却能片瓦未损。这背后,正是百姓共同的敬仰与守护,是民心为这些精神殿堂筑起的不朽屏障。他指向四方亭下的神道碑,“小时候见过送葬,八人抬柏木棺,满城栀子花香。现在,只剩下这些松柏还记得了。”
五
暮色渐浓,我坐在古柏下的石凳上。最后几缕阳光从叶隙间漏下,在地面上投下细碎光斑。不远处,那道著名的武侯祠红墙在夕照中愈发鲜艳。阳光透过竹影洒落墙面,斑驳陆离,仿佛历史的影子在此摇曳。这红,不仅是对视觉的礼赠,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延续,也映照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远处,锦里古街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光晕中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景象让人想起杜甫那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千年光阴流逝,而春色依旧。
一位手持《三国志》的白发老者在一旁坐下。他说祖父也曾是川军,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小时候听祖父讲三国,总说刘湘像刘备,都是四川人的骄傲。”
“但我觉得,川军出蜀抗日,何尝不是继承了诸葛亮《出师表》中‘兴复汉室'的遗志?”我一边点头表示赞同,一边看着他布满皱纹的手在激动处微微颤抖。
心中默想:何止相像?从诸葛亮“北定中原”到刘湘“抗战到底”,从“鞠躬尽瘁”到“誓不还乡”,这传承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如同江流奔涌,在巴峡礁石间千年回响。这让我想起另一位鞠躬尽瘁的当代伟人周恩来总理,他身居党和国家领导人高位,却践行着“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的境界。
是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往事越千年,脸谱化的历史人物早已变得多元立体,可人们对这种崇高人格的敬仰,却历久弥新,澄澈如镜。
六
夜色中的古柏更加森然,枝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红墙上光影摇曳,如历史的帷幕轻轻晃动。
忽然明白,武侯祠的“君臣同庙”,从来不是简单的合祀,而是一方大地、一座城市对忠义的铭记,是一个民族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想象。今天的武侯祠,是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的建筑群,它不再只是一处古迹,更是中国历史与文化一张鲜活的名片。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建筑的坚固,而在于精神的传承。武侯祠之所以能够穿越沧桑,正是因为那里供奉着永不褪色的忠诚,安放着穿越时空的初心。
刘备的仁德,诸葛的忠诚,刘湘的勇毅,都化作了这锦官城外的森森古柏影。这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深深扎根巴蜀大地,荫庇着华夏大地。
那些古柏,不正是诸葛亮精神的化身吗?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挺立,依然苍翠,依然守护着这片他曾经呕心沥血的土地。它们见证了太多——见证了诸葛亮的夙夜忧叹,见证了杜甫的凭吊哀思,见证了川军的慷慨出蜀,也见证了今日游人的驻足凝望。
每一片柏叶都承载着一段深刻记忆,每一道纹理都刻录着一页厚重历史。当秋风吹过,那沙沙作响的声音,是历史在低语,是英魂在诉说。
七
离去时,武侯大街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古老祠堂的灯火交融辉映。檐角铜铃始终响着,在空庭中荡出层层回音。
抬头看见写字楼玻璃幕墙上反射的柏树影子,恍惚觉得那些历史英雄人物从未远去。诸葛亮的“汉贼不两立”的执拗,“鞠躬尽瘁”的坚守,都已化成这片土地最深的铭记。
武侯祠的柏影,不仅投射在千年历史的石阶上,也投射在今日的都市中,更投射在每个来访者的心间。它们如同历史的触须,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提醒着我们:崇高精神,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民族气节,不会因朝代更迭而改变。
从诸葛亮到刘湘,从《出师表》到“抗战到底”的遗嘱,一条精神的脉络清晰可辨。那是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志,是鞠躬尽瘁的为民之心,是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
这柏影,跨越千秋,依旧苍翠;这精神,历经万代,依然鲜活。
当我回望武侯祠时,月光已洒满庭院。古柏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真的要延伸到千秋之后,继续讲述那些关于忠诚、勇气与牺牲的故事。
而我知道,这些故事,将如同这森森柏影一般,永不绝迹。
图片/网络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