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周恩来祭拜孙中山,得知守灵人20年未发饷,总理问:他给你多少钱

0
分享至

1956年11月12日清晨,香山的落叶刚被薄霜描出白边,碧云寺前的石阶却早已被水打扫得干干净净。当日是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北京方面安排了一个简朴而郑重的追思仪式,周恩来总理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前来致敬。山风凛冽,但参加仪式的工作人员都能感到一种难得的温度——那是对先贤的敬意。

礼成之后,周恩来沿着回廊细看旧物。行至灵堂外,他注意到一个身着陈旧黄色呢料制服的老人正站在殿檐下,神情专注,与四周游客显得格格不入。老人目光久而不移,仿佛在等一个肯听自己说话的人。周恩来微微侧身,随行人员停下脚步。

周恩来走近,轻声道:“这位先生,为何一直伫立于此?”老人似被记忆猛然牵动,眼圈微红:“周主任,您不记得我了?”一句并不常见的称呼,让周恩来眉头轻挑。黄埔时期的学生和同僚才这样叫他,如今已过去整整三十年。

二人移到寺旁小亭,风声被檐角截住。老人自报姓名——谭惠全。接着一段尘封往事被慢慢揭开:1922年6月16日凌晨,广州总统府枪声大作,陈炯明发动叛乱。谭惠全当时是孙中山的贴身护卫,他带着十几名弟兄拼死掩护孙先生及宋庆龄登上永丰舰。火光和炮声映在水面,谭惠全的左臂那夜被弹片划开,至今提重物时仍会隐痛。

陈炯明事变平息两年后,广州又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授勋之日,谭惠全等卫士一字排开,胸前多了一枚“讨贼有功”勋章。宋庆龄另外为他刻了方印,并安排每月六十元“恩饷”,以示知遇之恩。谭惠全讲到这里停顿片刻,似在回味当年那份荣耀。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柩暂厝碧云寺。谭惠全与几位旧部主动请求守灵。国民政府遂设西山守灵办事处,发给口粮、柴火与微薄津贴。守灵本是三年,天下动荡却延长了寂寞。1929年灵柩奉移南京,卫士们大多随行,谭惠全却执意留下:“先生魂魄暂在此,我不走。”同伴劝不动,只好各奔前程。

抗战开始后,守灵办事处名存实亡,津贴中断。香山一带战火虽稀,但物价飞涨。谭惠全带着妻儿在水泉院后山开荒种地,靠萝卜和高粱粥熬过最难的日子。有饭庄几次上山,想用高薪请他下灶房,听说他拿手的萝卜炖牛腩连孙中山都夸过。他总是摆摆手:“人可以饿几顿,守灵不能断一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园林部门接管香山,考虑到谭惠全年纪已高,让他当园丁,每月三十元工资,算是有了正式工作。只是那份源自广州的恩饷再没音讯。山路依旧,岁月已改,他守灵的理由却丝毫没变。

周恩来听完,只问一句:“先生当年约定的恩饷多少?”老人答:“每月六十元,二十年没领过。”两句话,不过十余字。周恩来轻轻点头,眼神沉稳。随后他起身,拍拍衣襟,返回临时办公室与工作人员商议其他事宜。

半个月后,谭惠全前去西城区领园林工资。出纳员递过来一叠钞票,比往常厚了些。老人数完,多出整整六十元。他心里一震,没多问,掖进上衣内袋。往后几年,每月多出的六十元从未缺席,直到1961年春天老人病逝。遗物中,除了那枚“讨贼有功”勋章和宋庆龄赠印,便是厚厚一沓工资单——上面用红笔划出的六十字样,整整齐齐。



谭惠全走后,寺中老槐树依旧,晨钟暮鼓依旧。工作人员偶尔谈起此事,总会感慨:一个贴身卫士的执拗,与一位总理的细心,交汇在香山的霜夜,成就了看似寻常却珍贵的信诺。孙中山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口号后来成为鼓舞国人的精神旗帜,而守灵人与总理之间的六十元,更像是一份无声的传承——守的是人心,也守的是承诺。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元哥说历史 incentive-icons
元哥说历史
发表一些真实、有趣的历史文章
4830文章数 414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