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得知古月去世消息后,唐国强:我要去参加古月的追悼会

0
分享至

2005年7月2日清晨,新华社播发的一则快讯划破了北京的闷热——特型演员古月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8岁。消息不到半小时,八一厂的大院里电话声此起彼伏。



“你听说了吗?古月走了。” “什么?不可能!”电话另一端的唐国强声音陡然拔高。

挂断后,他在屋里转了几圈,随即拨向剧组统筹,语速极快:“把明天的夜戏挪后,我得去长沙参加老古的追悼会。”一句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外界常把两位演员摆在天平两端,却忽略一个事实——唐国强和古月的第一次相遇并非在片场,而是在八一厂食堂。1984年的午后,古月端着搪瓷碗坐到对面,抬头憨厚一笑:“听说你演过‘小周瑜’,厉害。”唐国强低头舀着饭,回了一句:“您才是毛主席的‘专职代言人’。”那天谁也没想到,这样的寒暄,日后会被无数影迷当作“火药味”的开端。

古月的“主席”标签来得并不轻松。1978年,中央筹拍《西安事变》,文化部在全国范围挑人,叶剑英元帅用放大镜逐张比对剧照,一下子圈定了古月——眉骨、下颌、肩宽,无一不合。此后27年里,他先后87次上阵,每一次,都要提前关在资料室里背语录、练站姿,连手指弯曲的角度都写进笔记本。



唐国强踏进“主席”角色时,时间轴已指向1996年。他此前的光环是“雍正”“诸葛亮”,形象过于鲜明,投融资方担心观众跳戏。可《长征》剧组的美术刘洪悄悄给他化了妆,再把一张1936年斯诺拍摄的毛主席照片递过去,对比之下,惊到连唐国强本人都只剩“咦”的一声。角色的大门瞬间被推开。

难题接踵而至。观众习惯了湖南口音的主席,唐国强却坚持普通话演绎,“历史纪录片才需要方言,影视作品要让全国观众都听得清。”为此他和配音指导在录音棚里杵到凌晨两点,反复掂量韵母开合。与此同时,他请来老红军刘蒙讲“腊子口战役”细节,用一支铅笔在草图上标注路线,只求一句台词里那0.5秒的停顿更加准确。

拍《开国领袖毛泽东》时,唐国强要复现主席1949年登上天安门的脚步。他硬是脱掉鞋子,在粗糙的水泥地上来回走,脚底磨出水泡才满意,“要沉,但不能拖”。旁边的摄影师实在看不下去,小声嘟囔:“您又不是方法派,至于吗?”唐国强摆摆手:“镜头一旦动了,人就活了,别让细节出戏。”



表面上的“双雄”较量,在私下却是惺惺相惜。古月常说,“拍完一场夜戏找他喝碗面,聊聊台词走向,比自己闷头琢磨强多了。”唐国强也毫不掩饰敬意:“老古能把主席的笑演出三种味道——胜利前的释然、会谈时的谦和、看孩子时的慈祥,这根本不是模仿,是消化。”

因此,当噩耗传来,唐国强的直觉不是竞争者离去,而是战友折戟。三天后,长沙烈士公园殡仪馆外雨声微急。唐国强换了一身深青色中山装,排队进厅。灵堂中央,古月遗像安静微笑,仿佛下一秒就会喊“开机”。唐国强在花圈前停留许久,嘴唇动了动,没有发声,礼毕鞠躬,眼眶却早已湿润。



追悼会散场,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折回剧院后台对几名年轻演员嘱咐:“扮演真实历史人物,别只盯着外形,先去读书,再去见人,再决定怎么演。老古给咱们立了个标杆。”说完,他径直走向楼梯口,雨水打在檐下,混进人群的脚步声。

再后来,唐国强陆续出演《杨开慧》《建军大业》《决胜时刻》等影片中的毛主席形象,总次数攀至三十余回,每一次仍要从头研读史料。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较真,他只抛下一句:“主席不是符号,他是活生生的人,尺度一偏,观众第一秒就能看出来。”



古月的离去,一度让业内感叹“特型演员时代”终结。可事实证明,火炬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专属。只要银幕亮起,角色便有了新的生命。唐国强当天赶赴长沙,并未给媒体讲述长篇感言,他只在悼词簿上写下八个字——“一生为艺,风骨长存”。字迹遒劲,墨色未干。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1892文章数 15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